中国旅游榜单|中国旅游指南|旅游百科|中国5A级景区|特产大全|特产百科|地区特产|中国之最|旅游图谱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甘肃省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

2018年10月,顺应国务院机构改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组建,“诗与远方”实现最美邂逅。新起点,新征程。甘肃省文旅厅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富民兴陇工作大局,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将文旅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优势,着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1+1>2”的蝶变发展之路。

挑起文旅融合金扁担

生态文明昭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实践证明:“诗与远方”也是金山银山。甘肃高天厚土,色彩斑斓,戈壁苍茫,山河激荡,是丝绸之路的一柄“玉如意”。文旅融合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文旅产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来培育,制定出台《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1+9+15+12”的“十四五”文旅发展系列规划,从顶层设计为文旅融合构建“四梁八柱”。

甘肃省文旅厅党组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全省364个A级旅游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创建绿色旅游饭店,评定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4家、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109家,占全省星级饭店的30%,让游客出门游览“绿水青山”景区,旅途享受“绿色文明”服务。

实施“文旅+”战略,率先建立文旅产业发展“一本账”,摸清家底归类建档文旅企业5140家,注册文旅康养企业50家,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已储备文旅康养重点投资项目469个,总投资2931亿元,文旅康养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

打造敦煌文化制高点

敦煌是人类文明荟萃之地,莫高窟是世界级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是甘肃文化旅游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制高点。

“我们要站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的高度,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打造敦煌学院高地,以敦煌学研究为核心,以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数字化创新为捷径,以国际化交流为坐标,以传承莫高精神为保障,着力加快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着眼于进一步弘扬敦煌文化,甘肃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如是说。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文物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让敦煌这笔宝贵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弘扬,莫高精神成为甘肃文旅系统弘扬先进文化的精神标杆。

近年来,甘肃省文旅厅、文物局大力实施敦煌文化工程,推动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支持敦煌研究院建成国家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加快实施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莫高窟游客服务体验中心“一基地两中心”建设项目,支持敦煌研究院50个项目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7亿元、省级资金1100多万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项目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甘肃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183名自收自支编制全部调整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全力为弘扬敦煌文化助力加油。2020年,敦煌研究院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甘肃省文旅厅全力配合推动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实施鸣沙山月牙泉基础设施提升、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等30个支撑性带动项目,已有10个项目建成运营。实施交通提升项目,8条高速公路、旅游公路项目建成通车;嘉峪关、敦煌机场培育新航线11条,通航城市29个;开通敦煌至天水、银川、新疆等旅游列车。连续举办十六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2021年9月24日,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敦煌如期举行,举办了论、展、演等一系列活动,有重点、有亮点、有看点、有观点,给疫情之下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旅产业复苏增强了信心。至此,共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参加“一会一节”。其中2019年7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首次联合举办的“一会一节”,被文旅部赞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构建丝路旅游枢纽站

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九曲黄河与丝绸古道交汇,万里长城与大漠戈壁相守,甘肃是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段,是《孤独星球》眼中亚洲No.1的旅游目的地。

陈卫中认为:甘肃汉唐以来设置的古郡城市群落,是“一带一路”最好的旅游枢纽站。要面向世界复兴丝绸之路,必须串点连线勃兴丝路旅游城市群,联通“陆丝、海丝、空丝、网丝”,构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旅游大环线、快通道。

按照甘肃省委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的部署,甘肃省文旅厅面向全国策划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推介活动,把“如意甘肃”文旅名片推向全国各地,培育打造品牌文旅产品,着力构建丝路旅游枢纽站。“十三五”时期,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95.4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3.5%和182.8%,年均分别增长24.4%和28.8%。

富了口袋富脑袋。2018年10月,甘肃省文旅厅率先在全国策划开展了“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旅游惠民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4年,在10多个客源城市举办主题推介活动,引导200多家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或半价,惠利全国农民朋友游甘肃。仅2020年12月1日—2021年3月31日,活动吸引游客5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90%和76%。这一品牌荣获中国旅游影响力营销推广活动TOP10大奖和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案例。

国庆彩车夺彩头。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根据甘肃省委部署,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旅厅承担制作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彩车惊艳亮相,彰显生态文明下甘肃山河之美,反映脱贫攻坚后的百姓幸福生活,受到了全国观众点赞好评,荣获国庆群众游行“创新奖”。

联通旅游大环线。2020年,甘肃省文旅厅支持兰铁集团打造“环西部火车游”品牌列车,联合开展“联通陆海丝·助推双循环”为主题的“1+5”跨省宣传交流推介活动,签约66份文旅合作和跨省“引客入甘”协议,以“三级跳”方式开行“环西部火车游”专列144列,已发送游客12.1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15亿元,成为中国文旅营销创新典范。

拓展航空新干线。2021年3月,甘肃省文旅厅联合新华社甘肃分社、省民航机场集团组团赴浙江、湖北等地举办“畅游交响丝路·启航如意甘肃”文旅推介营销活动,协调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新增“杭州—恩施—兰州”“南京—延安—兰州”等全新优质航线,合作开展为期3年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飞机机身冠名宣传,与鄂浙苏500多家文旅企业签订22份战略合作协议,精心打造“一带一路”最美航线。

智慧旅游显身手。加快建设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精心打造“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整合公安、交通、移动、气象、景区等部门单位数据资源,接入全省405个A级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实现773家农家乐、577条旅行线路、9596名注册导游信息在线展示,累计服务游客122万人次,这个平台2020年获评文旅部年度信息化发展典型。

对外交流谋新篇。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精心举办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活动,让甘肃“文旅热”冲淡疫情带来的“倒春寒”。近年来先后组团赴俄罗斯、匈牙利、英国等30多个国家开展演出推介、学术交流等活动,与韩国、泰国等在华商会在上海举办入甘旅游专场推介会,构建“国内开花国外香”的文化旅游营销圈。

重视安全守底线。持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地市级“同城一支队伍”县区级“局队合一”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先后开展“雷霆行动”“暑期整顿”“利剑行动”和“事故隐患大排查、安全管理大提升、从业人员大培训、应急处置大演练”等专项行动,联合开展甘青大环线旅游线路执法检查,确保了甘肃省文旅市场健康有序、文明发展。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甘肃省文旅厅立足“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牢固树立事业靠产业、产业靠企业、企业靠项目的理念,走开放合作、招商共赢之路,着力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坚持招大引强搭建文旅合作平台,主动对接新奥集团、复星集团、泰康集团、华侨城集团、依文集团、万达实业等重量级企业进入甘肃文旅产业领域。倡导发起成立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近百家企业参加,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壮大文旅产业队伍。积极争取引进外资,全面启动实施总投资21.5亿元人民币的世行贷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协调奥地利政府批准贷款2500万欧元支持建设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争取文化和旅游部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落户兰州大学。申报临夏砖雕文化艺术产业园项目等12个项目获得国家融资贷款支持,“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建设进展顺利,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兰州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文旅融合项目建成运营,31家中医康养旅游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文旅产业开发迈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发挥区域联盟作用凝聚发展合力,立足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兰州为中心、河东、河西为两翼,成立沿黄四市(州)旅游联盟和河西五市旅游联盟、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定期抓研讨、搞营销、谋发展,推出“传奇丝路·壮美河西”“华夏祖脉·养生福地”和“九曲黄河·奇峡秀水”三大旅游目的地品牌,创建成功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等2个5A级旅游景区,新评定9个4A级旅游景区,全省已建成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创建敦煌市、崆峒区、嘉峪关等3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兰州市、张掖市、酒泉市创建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奏响了文旅产业融合、一体加快发展的大合唱。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文旅业遭遇“寒冬”。甘肃省文旅厅第一时间先救中小企业,及时暂退681家旅行社质保金1.2亿元,提前下达1.7亿元旅游专项资金,让旅游企业“保家底、找出路”。精做细做当好引客入甘的“店小二”,连续5年落实旅游补贴资金560多万元,用甘肃文旅的辛苦指数换来旅游复工复产的喜人指数。2021年前9个月,全省接待游客2.4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23亿元,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52.8%和53.2%;已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79.4%和75.4%。

繁荣先进文化大舞台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歌颂新时代大雅离不开优秀文艺支撑;塑造大发展形象离不开先进文化领航。

甘肃省文旅厅党组自觉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致力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把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着力点,策划开展“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展播活动,把艺术写在陇原大地上,把文化送到老百姓心坎上。目前已累计演出展播300场次、吸引39.8万现场观众、网络访问人数3960万人次,“春绿陇原”成为广大群众最受欢迎的文化品牌。与全省大景区固定演出的《又见敦煌》《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旅游演艺遥相呼应,形成“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亮点”的常态演出机制。

整合省直九大文艺院团优势,弘扬主旋律,创排新剧目,反映新时代愚公的话剧《八步沙》、讴歌扶贫干部张晓娟的音乐剧《达玛花开》、谱写“西北小萝卜头”的儿童剧《大豆谣》、弘扬黄河文化的陇剧《大禹治水》等次第登台,其中话剧《八步沙》等3台剧目入选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舞剧《彩虹之路》等5台剧目入选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百年百部创作工程。

市州文艺剧目创作频频开花,秦腔《民乐情》、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眉户剧《崆峒山下》反映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秦腔《许铁堂》《公民张三》,戏剧艺术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民族歌舞《香巴拉之约》《白马印记》展现大河两岸历史画卷,彰显了甘肃文艺创作演出繁荣的新气象。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注重为基层供好“精神食粮”,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整合资源实施“陇上飞阅”计划,群众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享受127TB数字文化资源。全省公共图书总藏量达到1700.319万册,电子图书累积达到1864.4万册,年均总流通达到907万人次。文化馆馆办文艺团体利用乡村文化舞台,年均开展演出3000多场次,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万多个,举办各类展览近5000个,传播先进文化的大舞台正在陇原城市街巷、万村千乡发挥教育正效应。

谱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文化遗产是地方文明的密码。甘肃非遗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

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已建成完整的非遗名录体系,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158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个;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336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联合高校加快培养艺术新人和非遗传承人,拍摄《甘肃非遗》形象宣传片,编纂《甘肃非遗辞典》,打造花儿、裕固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呼麦等优秀非遗作品;启动敦煌文化、白马文化等享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开展“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非遗宣传展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持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可见度、美誉度、影响力。

探索创新非遗生产性转化模式,让非遗焕发光彩。指导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3家,累计组织非遗扶贫培训381期,培训人数9738人次,引导非遗扶贫产品进超市、进酒店、进机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指导非遗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相结合,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卖点。2020年,甘肃“交响丝路”“滔滔黄河”两条线路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2021年9月28日,庆丰收、迎国庆——“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活动在兰州精彩上演,为现场和线上观众奉献了一场承载着泥土清香和匠心艺韵的非遗盛宴。

战胜贫困文旅唱主角

立足全省7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的实际,甘肃省文旅厅主动当好文旅服务脱贫攻坚的排头兵,累计争取国家资金、安排省级文旅资金总投入12亿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1053个、合作社301个、农牧家乐21500户,带动5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培育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1个、重点镇6个,选树旅游扶贫典型12个。履行脱贫攻坚帮扶组长单位职责,多方筹措帮扶资金3300多万元支持临夏州永靖县发展扶贫项目产业;指导支持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创建为5A级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成为甘肃脱贫攻坚实践的亮点之一,甘南旅游扶贫减贫模式入围联合国世界旅游减贫典型案例。

撕掉“苦甲天下”标签后,助力乡村振兴再出发。2021年,甘肃省文旅厅聚焦乡村振兴,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减帮扶,精心打造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全国“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旅游线路300条,8个乡村旅游示范县、6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有序展开。立足建党百年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为主线,精心推出6大主题20条精品线路,其中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策划开行“三区三州”红色文旅专列26列,目前已组织游客3万多人,“三州三区”旅游扶贫“直通车”效应凸现。

建设模范部门树形象

“事业怎么办、产业怎么办、队伍怎么办”是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三年来课题已经破题成章,答案就是十二个字:打造文旅铁军、建设模范部门。

旗帜鲜明抓党建。甘肃省文旅厅党组坚持党建引领,在全国文旅系统率先厘清政治建设“明白账”。厅党组主要负责人带头联系包抓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厅机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2020年,甘肃省文旅厅成功创建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厅直机关党委被表彰为省直机关先进党组织;2021年,省文旅厅产业发展处党支部被评为全省“两优一先”基层党组织,甘肃省歌剧院第一党支部荣获“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称号,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党支部、甘肃省艺研院党支部被命名为“省直机关标准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确定工作马上办。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提出“打造文旅铁军、建设模范部门”,充分调动厅党组各成员、各处室负责人积极性,超前谋划工作,狠抓工作落实。甘肃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要求各处处长落实当好处长的八条建议,策划“一把手谈发展”栏目,让15位厅机关处室“当家人”亮相谈打算、赛志气,“定了就干,马上就办”成为文旅系统风向标。坚持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磨炼和急难险重考验相结合,对19名机关处室正职进行轮岗交流,提拔使用厅系统40多名业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切实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近三年来,厅系统表彰文旅突出贡献奖集体、个人40多个(名),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崇尚实干、服务发展。

事业兴旺靠人才。甘肃省文旅厅党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完善修订艺术、图书、文博等4个系列评价条件标准,打破常规、简化手续,让干得好的评得上。截至目前,全省文旅系统共获评省级领军人才25名,9609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中高级职称,50余人被评为文旅部“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为120余名高级职称人员办理了“陇原人才服务卡”;文化旅游人才总量1.9万余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960余人,使省文旅系统成为人才培养、聚集、发展的高地。

信息宣传有声势。树立“信息量就是工作量”风向标,以甘肃省文旅厅官网为主平台,与22家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建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微游甘肃”“陇上非遗”新媒体矩阵。建立“全人员、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抓宣传工作机制,要求厅机关、直属单位、各市州文旅部门第一时间将开展工作情况上网发布,倡导向媒体主动“喂料”,及时向各主流媒体推送信息。三年来,全省文旅信息发布量稳步增长,甘肃省文旅厅门户网站共发布信息15000多条,甘肃文化旅游核心信息网络曝光量已超过80亿次,被省委宣传部采用信息量逐年上升。文旅系统宣传矩阵已成为展示甘肃文旅好形象、传递甘肃文旅好声音的“主窗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甘肃文旅人用三年的实干、巧干、创新干证明:

文旅融合是一次新的起跑,只有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就能摘取金光闪闪的块块奖牌;

文旅融合是一次美的蝶变,只有勇于大胆工作创新,就会赢得华丽转身的声声喝彩;

文旅融合是一次钢的淬炼,只有经受千锤百炼的打磨,才能锻造能打胜仗的铁军队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甘肃文旅融合发展恰逢伟大时代,乘着“十四五”发展的东风,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建设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旅强省征程中再立新功、再展宏图!

(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谢晓军 张彦勤 吴永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