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和窦太后(西汉孝文窦皇后)合葬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原推测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灞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位于“江村大墓”,属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地理境域
- 霸陵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窑院村东南,东北临灞水,西南依白鹿塬。霸陵以山塬为陵,利用黄土台塬而修建,此处黄土台塬向灞河岸突出,俗称“凤凰嘴”,正面经人工修整,呈金字塔形。该处塬顶高度为海拔684米,与河谷高差达250米以上。作为陵墓顶点的台塬边缘,海拔高度也达650米。与平地起陵相比,用工甚少,但依然气势雄伟。
- 霸陵依山傍水,巍峨壮观,视野开阔,景色秀丽。无论由东西两面远望皆居龙首,由南观之,藏而不露,从北面观之则叹为观止。霸陵主体“凤凰嘴”耸峙而立,两侧山势地貌如人工雕饰,极为对称,恰似凤凰展翅。
- 陵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高湿,日照强烈;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年平均降水量780毫米,无霜期219天,年平均温度13.3℃,平均温差10℃。植被主要以乔木为主。陵冢上主要树种有:松树、柏树、石榴树、椿树、柿子树、竹子及杂草,其周围为耕地。
- 西安至蓝田的高速公路沿霸河河谷南侧、乡间公路沿霸河南岸山麓从陵前通过。距记载,霸陵上设有四出水道,其周遍种茂密的柏树,陵园名“盛德园”,周围“三百丈”,每面辟有高大的阙门。
历史沿革
- 刘恒,高祖之子,薄姬所生,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共23年。执政期间执行与民休息和轻摇薄赋政策,使汉朝趋向安定、富庶。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
- 陵位于灞河西岸白鹿塬北坡形似方锥的“凤凰嘴”,因其山,不起陵,斩塬为冢,凿洞为玄宫,“就其水名为陵号”。陵上“稠种柏树”,并“为池,池有四出道以泻水”(指排水设施)。其陵园“周围三百丈”,每面辟有高大的阙门。永始四年(前13)夏,陵园东阙曾发生火灾。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晋书》云,盗发霸陵时“多获珍宝”,可见帝葬时,臣子已违其遗嘱。
- 霸,原是水名,即今西安市东郊由蓝田流来入渭河的灞河。秦时,属芷阳县地。汉文帝葬此后,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以水名为陵号,称为霸陵。
- 汉文帝是西汉有为的皇帝,生活较朴实,讲节俭,不主张厚葬。他的陵墓“因山为藏,不复起坟”。霸陵无封土可寻,陵的位置只能凭传说来确定。传说文帝死后,灵柩抬到至今狄寨塬北杨家疙瘩的北凤嘴,刮了一夜大风,灵柩不见了。这种传说,只能证明恐人掘墓,秘密埋葬而已。
- 《晋书·愍帝纪》云:建兴三年(315),民间“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银玉彩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并于当月下令“修复陵墓,有犯者诛及三族”。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凤凰嘴山下建“莫陵庙”祭祀文帝,每祭必立碑,历代积聚,石碑如林,古树参天,陵园派专人看管。
- 窦皇后陵,位于霸陵乡沟泉村,为霸陵同茔异穴合葬墓。窦皇后(?—前135)、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人,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刘启生母。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崩,与汉文帝刘恒合葬霸陵。按照汉代葬制,所谓合葬,是指同茔(坟园)而不同冢,因此,窦皇后陵在白鹿塬上,汉文帝陵在白鹿塬坡上,两地相距四五里。
- 薄太后陵在霸陵之南,故称“南陵”。薄太后(?—前155),会稽吴县(今江苏常州)人,汉高祖刘邦妃,文帝刘恒生母,刘恒即位,尊为薄太后。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文帝母薄太后,“孝景前元二年(前155)崩,葬南陵”。
- 霸陵、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三陵保存比较完整。霸陵西侧前因滑坡有一小部分流失,保护范围内有植被和耕地,无其他人为破坏。
- 1957年,公布薄太后陵为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 1992年,公布窦皇后陵为陕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史书记载
- 据《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记载:
二年二月,更始到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故王氏宗族得全。三辅悉平,更始都长安,居长乐宫。府藏完具,独未央宫烧攻莽三日,死则案堵复故。更始至,岁余政教不行。前25年夏,赤眉樊崇前等众数十万人入关,立刘盆子,称尊号,攻更始,更始降之。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六月,世祖即位,然后宗庙社稷复立,天下艾安。 - 据《晋书·帝纪第五·孝怀帝、孝愍帝》记载:
三年春正月,盗杀晋昌太守赵佩。吴兴人徐馥害太守袁琇。以侍中宋哲为平东将军。屯华阴。二月丙子,进左丞相、琅邪王睿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右丞相、南阳王保为相国,司空荀组为太尉,大将军刘琨为司空。进封代公猗卢为代王。荆州刺史陶侃破王真于巴陵。杜弢别将杜弘、张彦与临川内史谢摛战于海昏,摛败绩,死之。三月,豫率内史周访击杜弘,走之,斩张彦于陈。夏四月,大赦。五月,刘聪寇并州。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丁卯,地震。辛巳,大赦。敕雍州掩骼埋胔,修复陵墓,有犯者诛及三族。秋七月,石勒陷濮阳,害太守韩弘。刘聪寇上党,刘琨遣将救之。八月癸亥,战于襄垣,王师败绩。荆州刺史陶侃攻杜弢,弢败走,道死,湘州平。九月,刘曜寇北地,命领军将军麹允讨之。冬十月,允进攻青白城。以豫州牧、征东将军索綝为尚书仆射、都督宫城诸军事。刘聪陷冯翊,太守梁肃奔万年。十二月,凉州刺史张寔送皇帝行玺一纽。盗杀安定太守赵班。
考古发现
- 霸陵(江村大墓)所在之处及周边屡遭“土夫子”(即盗墓者)侵扰。鉴于霸陵陵区文物近年来连续被盗的严峻形势,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7年开始对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进行抢救发掘。2021年12月14日公布的便是四年来取得的考古成果。
-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塬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线上发布会聚焦汉唐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汉代第三位帝王汉文帝的霸陵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项目。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塬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
- 本次考古工作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霸陵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2021年12月,考古人员在汉文帝霸陵西南角外藏坑里,发现了戴有刑具的陶俑。这是我国第一次考古出土刑徒俑。
位置结构
-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塬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窦皇后陵也有独立的后陵陵园)。
- 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外围发现陵园园墙遗存,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大陵园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考古发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 霸陵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汉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阳原上)。至于为何霸陵选址在此,据推测和汉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关。但从《史记》来看,霸陵选择依山而建,防盗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的。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六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
- 霸陵因“因山为陵,不复起坟”,即依山凿挖墓室,无封土可寻。并且史料文献对霸陵的记载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据仅有的记载来推测霸陵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结构。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但也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霸陵最迟在西晋即遭盗掘,并在当时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陵寝制度
-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陵寝制度。西汉一般是帝后合葬不合陵,即皇后与皇帝葬在同一处,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坟,地面上的两个可见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孝文窦皇后的陵寝。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寝称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狄寨街道办鲍旗寨村西北,封土与陵园遗址均有迹可寻。陵冢呈覆斗形,现高29.5米,周长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陵园西北有从葬坑数十座,现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遥望汉高祖长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人称为“望子冢”。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儿子汉文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的,因高后吕雉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与刘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从其位置和当地的“望子冢”的称呼可以判断,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 文帝妻窦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窦陵村西北,而《史记》之《外戚列传》记载,窦皇后是与文帝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断霸陵的位置。据考证,窦皇后陵在距霸陵东北一公里左右。窦皇后陵园垣墙为夯土筑成,已发现有西汉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等大量建筑遗存,可以推测陵园中原来必有较大规模的殿堂建筑。陵冢位于陵园正中,现高19米,周长564米。陵园之东有从葬坑多座,包括女儿馆陶大长公主(窦太主)刘嫖、刘嫖的面首(即男宠)董偃、更始帝刘玄等。外孙女也就是汉武帝废后陈氏并未陪葬霸陵,而是葬在霸陵邑境内郎官亭东边,距霸陵大约40公里,远超陪葬墓距离范围。现发掘36座陪葬墓,出土了造型优美的彩绘陶俑、陶罐和马、牛、羊等动物骨骼。
陵区情况
- 霸陵今陵园设施已毁无迹。陵北为逐层台地,最下一层原有陵庙及碑林,今尚存清代陵碑及祭祀碑10余通。孝文窦皇后陵位于霸陵东南1900米。
- 霸陵邑在陵北5公里,今灞河东岸的田王村一带。陪葬墓尚待调查,陪葬者见诸记载的有孝武陈皇后、窦太主(馆陶公主)、董偃及更始帝刘玄等。
- 霸陵碑,青石质、圆首,龟趺,通高3.66米,宽0.7米,厚0.23米。乾隆丙申年(1776)立。碑阳隶书刻“汉文帝霸陵”五字,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
- 霸陵祭祀碑,现存9通,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立有碑。另有方形碑座16件。
- 窦皇后陵平地起冢,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37—143米,顶边长30—35米,高19.5米。残留部分陵园西、南墙遗迹,陵西南遗存大型建筑基址、卵石路面、散水及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陵前原有清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墓碑,今佚。1966年于陵园西1公里处发掘从葬坑47座。
- 后陵从葬坑,位于狄寨乡江村,面积约2500平方米。1966年发掘47座。坑分布集中,东西排列8行,每行1—11座;坑平面呈长方形,长1.46—2.56米,宽0.98—1.56米,深1.0—3.33米。坑内贴壁置陶棺或筑砖棺,或仅有土坑而无藏具。出土陶罐、彩绘女侍俑、半两钱、禽兽遗骨及谷物等。女侍俑或立或坐,立者拥物,坐者抚琴,体态端庄,衣着艳丽。谷物多置罐中。
- 薄太后陵园面积约66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可见门阙、垣墙、卵石路面等遗迹。陵封土形似覆斗,测得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00米,高约40多米,平顶面积3亩多。现封土占地面积44亩,陵园占地约110亩。现封土四周尽成农田,陵园已不存在。
- 陵园南侧有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清碑一幢,上书“汉薄太后南陵”六字。陵西因以往平整土地已被挖成数级台地,由第一级台地断面上看,留有封土痕迹,距今封土约150米。
- 1975年在陵墓西北200米处发掘从墓葬坑20座,获重大收获。
- 霸陵坐落于汉长安城东南陵区,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开汉代以来因山为陵的先例。山陵气势雄浑,规划严谨,工程浩大,对唐代帝陵的选址和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两千多年以来,陵墓保存基本良好,其在陵墓及陵邑的规划与埋葬制度史上都有其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旅游指南
门票
无需门票。
开放时间
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地址
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北路与鹿鸣路交叉路口往西约250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