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之滨,木渎古镇西北,位于有着“秀绝冠江南”之称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高三百六十丈)的灵岩山麓上;始建于西晋,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庄严古刹。
灵岩山寺,又名崇报寺,梁时名秀峰寺,唐代始称今名。明弘治年间寺庙遭毁,清康熙时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火,现存殿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三十年代重建。灵岩山寺的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有实物记载庚申年重修)、大雄宝殿、念佛堂三进殿堂,东部为多宝塔、钟楼、香光厅等建筑,西部为花园。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
灵岩山寺,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6米。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像。
历史沿革
灵岩山寺在春秋时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 [2]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智积来此讲经弘法,将之扩充为秀峰寺,佛寺建置更趋完善。据传为大哀经(竺法护译)中所述之智积菩萨应化之道场,公元503年,在寺内西侧建设多宝佛塔。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天台宗中兴之祖道遵曾在此地修法华三昧。
宋初,一度为律宗寺院,元丰年间(1078——1085)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秀峰寺为显亲崇报禅寺,高僧圆照、慈爱、佛海、宗本等驻锡。
重修时期
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永乐十年(1412)重修。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毁于火。
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兴,康熙十四年(1675年)兴建大殿。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寺内建筑,除九层塔外,大半焚毁。1873年念诚法师略加修复。宣统三年(1911),真达住持本寺,与妙真协力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跃为江南名刹。
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他为山门撰书的对联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相关典故
印光(1861-1940年)法师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赵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20岁出家,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他一生专修净土宗,并在普陀山、上海、江苏各寺庙讲经说法,写下大量宣扬净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内外在家弟子10余万人,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
1966年寺院遭破坏,僧众被逐,象法荡然。十年浩劫后,灵岩山寺百废待兴,时任监院的明学法师继承妙真法师遗愿,带领仅有的僧众不畏艰难,修复破坏的佛殿、佛像及诸法器。
1980年3月18日画家谢孝思暨诸同志,陪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灵岩山寺时,赵会长为山门题字:”灵岩山寺”,并赋诗以寄雅兴。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1980年末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中国重点寺院,现任主持明学大和尚,至1981年寺内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仍将印光大师所订立五条规约列入首位,严格执行。现在,寺内僧人有一百余人,他们“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他们每日修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
1983年9月1日,灵岩山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和印光法师舍利入塔仪式,分别由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和苏州市佛协会长明开法师主持。
佛教活动
1980年,灵岩山寺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分专科班和本科班两种学制。自办以来,培养了上百名爱国爱教的佛教僧伽人才。
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期馆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
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并有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吴中胜迹”,另外,由山路上山,沿途有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观音洞、石幢、采香径等景点。历代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苏舜钦、高启、文徵明、沈德潜、尤侗等都曾登临灵岩山,留下了动人诗篇。
游览胜地
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明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镇,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因为以前多奇石,犹如灵芝状,故山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 [3]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灵岩山寺开创后,高僧辈出。晋、唐间的住持已无可考,自宋以后,如宋之圆照、慈爱、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储等,均为著名高僧。至民国十五年,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卓锡灵岩,远绍庐山东林,力阐净土宗。
解放后,认真执行党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灵岩山寺加意保护。僧众净业和农林生产,并行不懈。灵岩净土道场之名,闻于中外。灵岩山寺名胜古迹很多。明朝诗人王鏊曾在山顶题字刻石”吴中胜迹”。
人文史记
历代名人中均有登灵岩山者,如南朝梁简文帝、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宋范仲淹、宋释圆照等,明朝文征明、唐寅、高启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历史家毕沅以及现代田汉、邓拓等,他们都有诗文流传于世。兹录五首如后。
梁简文帝登琴台诗: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罢,高名千载留。弱枝生古树,旧石染新流。由来迭相欢,逝川终不收。唐白居易游灵岩山寺诗: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能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宋释圆照灵岩山居颂:萧洒灵峰上,尘虚夏亦寒。松梦敷翠岭,殿塔耸云端。灵洞门高下,山房路屈盘。其中实幽隐,何必画图看。明文征明灵岩绝顶望太湖诗: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清圣祖康熙登灵岩寺诗: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彩仗前。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种罄梵王筵。
主要景点
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
出天王殿,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
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
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
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
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
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
佛堂设施
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
宋塔原貌
1990年竣工。重修后的宝塔恢复了宋塔原貌,使灵岩山寺更为壮观。拾级登临,可眺望太湖风光,观赏苏州风貌。钟楼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年)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楼下为千佛殿。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
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物。
布局结构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阁、灵岩寺塔、智积殿、钟楼、香光厅、“印公塔院”等。其中,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别名多宝佛塔,始建于南朝梁代,五代吴越、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两次重修。塔九级八面,木构腰檐及塔刹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
今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成为灵岩山之突出标志。寺庙建筑,气势雄伟,有宋代多宝佛塔及天王殿、大雄殿、钟楼、念佛堂、藏经楼、客厅、寮房等;山径曲折有趣,路经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和石幢;山上有奇石,如灵芝石、醉僧石、石鼓石、馒头石、袈裟石、鼠儿石、上山马石、石龟等;山顶有琴台,半山有观音洞,俗称西施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佛教道场,由高僧妙莲法师所主持。
规模
灵岩山寺耸立在青山绿树间,前面是高大的山门,从观音亭上去,可看到雄伟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高达50台尺,中国最高大的佛像,旁边并立有十余位尊者,法相庄严,让人心生敬意。整座宝殿琉璃红瓦、飞檐宝铃,在此聆听暮鼓晨钟,梵音缭绕,心境也能沉静下来。灵岩山寺创始于东晋末,司空陆玩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间为西域梵僧智积法师显化道场,名秀峰寺。
唐代称灵岩寺,北宋名秀峰禅院。南宋绍兴年间诏赐韩世忠,改名显亲崇报禅寺。明洪武初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清顺治、康熙间重修,名崇报禅寺。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兵火,塔耸然独存。同治中有修复。1911 年起陆续重建,著名建筑师姚承祖曾参与工程设计。1932年易名灵岩山寺。1937年竣工。1980年至1982年维修。
寺雄踞山巅,占地约2.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为殿宇,东为塔院,西为花园。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阁(天王殿)、砚池及界清桥、大雄殿、藏经楼等。弥勒阁、大雄殿均为歇山造。大雄殿面阔五间23米,进深18米,高约18米。中轴线两侧,企归轩、净念轩、方丈室、尊客寮、库房等分列左右。塔院以多宝佛塔为中心,前有智积殿,后有香光厅,东有息虑堂、斋堂,西南有香岩厅,东南有钟楼。钟楼为歇山式,三重飞檐,平面正方形,内悬大钟。花园地势高于中部殿基,有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梳妆台等吴宫古迹。
历代簿序
(民二十一年)灵岩寺,乃梁宝志禅师开山,智积菩萨重兴,历代禅、教、律、高僧住持之胜道场地。净土法门,乃即小即大,即浅即深,至极平常,至极奇特之殊胜法门。即此一生,便出生死。
其修法最为容易,其利益最为宏深。于此最胜之地,修此最妙之法,非多劫栽培,何可得值遇乎。然欲修胜行,必赖种种资具。故上自经像,与诸什物,各须备具,方可令其正行直达无碍。而道场则永垂千古,人则数十年便须更替。此诸所有,若不登簿记载,久或遗失。又屡经更替,亦莫考其源委。是以一一记之,以期凡住此寺者,及为住持,为监院者,见此诸物,心自思曰,此物乃助吾人修持净土法门,以期自利利他,同生极乐世界之资具也。当爱之如身肉,护之如眼珠。
非悭惜诸物也,乃重施主之助道诚心,以期少求减用,而道业易于成就也。夫一切法门,非断尽烦惑,不能出离生死。唯兹净土,但具真信、切愿,即可入佛封疆。得此最胜之道场,又修此最胜之法门,而于此诸物之资具,岂可不加爱惜保重乎哉。若不加保重,则是暴殄天物,负施主恩,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何也,以其是只取自己安适,不计人工制造,前人置办,种种不易。
而其所以备此者,为吾修道以了生死也。既轻视此物,不知爱惜,其心行完全不与道相应,何能感佛哀悯摄受,而令其即出生死苦海也。凡真实修行人,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能如是,与道相应,与佛相应矣。愿住此寺者,其各勉之。
旅游指南
地址:苏州市木渎镇
交通:
灵岩山寺(苏州)附近的公交站:
灵岩山、箭河桥、灵岩山、方家桥、灵岩山、箭河桥、方家桥、木渎严家花园(灵岩山)、灵岩山(严家花
园)、日晖浜桥东(山景天下)、韩世忠墓、方家桥、木渎严家花园、箭河桥、灵岩山东、灵岩山首末站2.。
地铁1号线木渎站下转64路可直达,游4、91、315、63、64、65、43、58、621灵岩山站下。在吴中汽车站乘坐开往西山、胥口、光福的中巴。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