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口粉干,福建省闽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闽清县志》(1993年版)记载,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茶口粉干特点:外观洁白匀长、内质细润柔韧,且久煮不糊不断条、翻炒不粘不碎,食之爽口,隔餐不馊等。
2012年7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茶口粉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茶口粉干的制作,其加工流程讲究,工艺独特。前后有13道工序,重点在选、磨、炼、煮环节。传统手工粉干质地柔韧,具有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等特点。
茶口粉干制作选料精、做工细,历经选米、淘洗、浸泡、磨浆、压干、炼生丸、煮丸、炼熟丸、制粉、煮粉等18道工序。
产地环境
闽清简称“梅”,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中下游,距省会福州50公里,总面积146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镇5乡291个村居。闽清县境位于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部,岩质为中酸性碎屑熔岩,属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系,水利资源充沛,人均水资源3975立方米,超出闽清省人均水资源水平24.2%。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之所以得名“茶口”,是因为村里的井水清甜可口,像溶进了香茶。形成茶口粉干的独特优势。
历史渊源
据《闽清县志》(1993年版)记载,茶口粉干加工生产大约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曾携带茶口粉干供随船将士食用并馈赠沿途外国友人。 [3] 随着产业发展,粉干业逐渐成为茶口村乃至整个塔庄镇的支柱产业。
产品荣誉
2017年,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茶口粉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
- 综述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茶口粉干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12年7月31日起对茶口粉干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12年第112号)。
- 地域保护范围
茶口粉干产地域范围以福建省闽清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茶口粉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请示》,梅政综〔2011〕144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福建省闽清县所辖行政区域。
- 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辅材料
1、大米:
(1)品种:产自产地范围内的籼稻品种。
(2)种植时间:4月中旬开始播种,秧龄20至23天,6月中旬抽穗,7月上旬收获。
(3)生长期:稻谷生长期为110至130天。
(4)处理:收获后陈化3个月至12个月,淀粉含量为72%至78%。
2、生产用水:保护区内的山泉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二、生产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流程:大米→浸泡→磨浆→压干→炼生丸→煮丸→炼熟丸→制粉→煮粉→漂洗批粉→晾晒干燥→成品。
三、加工要点
1、浸泡:采用常温浸泡。春夏季节浸泡时间4至8小时,秋冬季浸泡时间8至12小时,浸泡到大米手捻碎且无硬心。
2、压干:将磨浆后料液装入过滤袋中压干,压干时间3至4小时。压浆后干浆料与过滤袋分离干净、不粘手。
3、炼生丸:将干浆料放入搅龙炼制机,炼制时间≥30分钟。炼制成团状或枕形的粉丸,每丸重约1000克。
4、煮丸:采用铁锅水煮,时间为30分钟至40分钟,煮至半熟后捞起。
5、炼熟丸:炼制时间≥30分钟,炼制至粉料生熟混合均匀,质地紧密,富有弹性。
6、制粉:采用挤压成型,挤压后粉丝直径为1.2毫米至1.5毫米。
7、煮粉:锅水处于沸腾状态,煮粉时间为3分钟至5分钟。
8、漂洗批粉:用常温水翻动搓洗粉丝,使粉丝松散、不粘连。在竹匾上批成粉条片。
9、晾晒干燥:采用自然晾晒干燥,干燥时间≥5小时,干燥后粉丝含水量≤14%。晾晒干燥过程应进行5至6次松粉。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色泽:粉干润而半透明,表面有光泽。
(2)组织形态:粉条粗细均匀,有弹性。
(3)口感:煮后米香味浓郁,口感爽滑,不粘牙,有韧性。
2、理化指标:
项目(单位) | 指标 |
---|---|
断条率(%) | ≤10% |
水分含量(%) | ≤14% |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专用标志使用
茶口粉干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闽清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茶口粉干的法定检测机构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