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榜单|中国旅游指南|旅游百科|中国5A级景区|特产大全|特产百科|地区特产|中国之最|旅游图谱

旅游常识, 旅游百科

武侯祠|湖北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建筑历史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这首诗,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一千多年的“广告”。事实上,除了锦官城有祀奉诸葛亮的祠宇,隆中武侯祠同样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使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就是现武侯祠的位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是2001年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相当于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董必武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溜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
建筑格局编辑 播报
从一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殿门两边有几副楹联,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副是: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此联可以看成是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祠内楹柱上写着“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为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的民国将领黎天才集杜甫句。殿正中为郭沫若题的字:“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二进殿的后面为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有两棵参天古柏。两边为刘备部下的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是文官,分别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
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
四进殿为武侯祠的正殿,殿内[1]塑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凝目沉思。诸葛亮雕塑的两边为苏童题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面正中是襄阳市已故著名书法家王树人写的“天下奇才”,两边为李铎题写的“志存高远,汉家遗风”。两侧墙壁上挂满了木刻,上面仍是历代文人为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李兴的《祭诸葛承相文》,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以及吴绶的《隆中书院记》等。
四进殿的东侧为铜鼓台和碑廊。西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紧挨着的就是三义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三义殿的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据介绍,这以上诸殿都是上世纪80年代之後新建。
三义殿前的静院轩内有棵桂花树,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参观武侯祠,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祭文等。从后人的赞颂、祭奠和缅怀中,我们可以再次领略千古名相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对陈维周为何称他“三代下一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历史沿革

东晋升平五年(公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
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并册封隆中武侯祠,并立改封诸葛亮武侯灵王庙碑。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再次册封隆中武侯祠,赐隆中武侯祠“英惠庙额并加仁济号”。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荆南道观察使吴绶维修隆中武侯祠,增建了供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的“三顾堂”,形成了“隆中十景”。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选择隆中作为自己的墓地。他毁掉诸葛草庐,迁走武侯祠,造成两晋至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
明正德二年(1507年),朱见淑死后,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奏请朝庭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进士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低洼狭小,房屋倾斜),“瞩目为之愀然(怆)”遂与监察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祠。
明万历二十年(1529),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武侯祠,并购祠产,增建房层,立《重修碑记》一块,记载了隆中遭襄简王破坏以后的情况。碑阴刻诸葛亮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康熙三十八年(1699),郧襄观察使蒋兴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
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道兼理水利事务李敏学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旅游指南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隆中路461号
门票:82元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襄阳汽车客运中心站到中原路辅路–中原路辅路–春园路–卧龙大道,从卧龙南路到檀溪路–檀溪路–S303,从S303到古隆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