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位于江苏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沧浪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 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
  •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4] 但园规模已逊于宋代,不复有水北及南部旷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房屋也进行了增修。
  •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
  • 清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又将亭左旧有子美祠暨蕲王商丘祠皆于整饰,并于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时江苏巡抚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
  •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于沧浪亭南侧明亮处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后侧西部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南侧为翠玲珑,北侧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 [5] 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规格甚为壮观,可惜后来被损毁。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
  • 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 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戏台已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
  •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
  • 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学迁苏,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6月返回开封。
  •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沧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修建,移旧葺新。1954年园林管理处接管。
  • 1955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亭”。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
  •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沧浪亭一度改名“工农兵”公园,文物古迹、家具陈设、匾额楹联、砖雕等均遭破“四旧”的毁坏,道光、同治年间的楹联多佚失。1967年苏州两派武斗,园曾一度被关闭。
  • 1978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调整陈设布置,加强花木养护,园林景观大为改观。1982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沧浪亭实施大修,对外开放。此后逐年恢复匾额楹联,1989年复刻归有光《沧浪亭记》。1986年投资十万余元,园门前池塘向西开挖扩大水面,修建石驳岸,将石桥北堍的“沧浪胜迹”石碑坊迁至故址,以复旧观。
  • 1989年,苏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沧浪亭园林周边环境整治,同时净化园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馆、闻妙香室,新刻《吴郡名贤补遗》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贤祠。
  • 2000年,沧浪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整修看山楼,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年对图碑、书条石共计45块进行全面维护,更换红木框,2004年对所有建筑装折进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对五百名贤祠、瑶华境界陈设布置调整,2005年锄月轩翻建油漆,五百名贤祠厅堂油漆。
  •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江苏插图

建筑布局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亭阁)即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类竹20余种,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主要景点

  • 门厅

毗邻园门内侧,三开间,面积115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建。旧时沧浪亭作为官署园林,此处为入园的达官贵人们的停轿之处,轿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又名“轿厅”。厅的东西两侧壁间,嵌有历代重修记刻碑和《沧浪亭全景石刻图》,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 面水轩

位处园门厅之东,面北临流,貌似旱船,轩为四面厅,面积107平方米。原名“观鱼处”,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取唐杜甫诗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轩东南西北均为一色落地长窗,计五十六扇,窗心仔为宫式,光裙板,门窗通透,在厅内可从不同角度观赏,内外皆景。轩四周有回廊,右有曲廊与门厅相通,左可通复廊,蜿蜒而东。轩南庭前古木参差,山石嶙峋,轩北隔水迎人。旧时,河内植有莲花。相传,临河一带湖石玲珑,形状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 观鱼处

位于园东北水边,又名“静吟亭”,古“北碕”处。平面方亭,突出水面,三面临水,面积14平方米。此处为苏舜钦始筑的“沧浪亭”故址。名取自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故。亭内有面北屏门四块,上刻现代书法家蒋吟秋手书的苏舜钦《沧浪亭记》。屏门上方有额“静吟”二字,取刘仁“静吟顷美,高沧出名场”诗意。

  • 闲吟亭

位于园之东隅,闻妙香室北侧,筑于廊间,为一半亭,面积11平方米。清同治时巡抚张树声建,取唐代来鹏《病起》诗 “窗下展书难亦读,池边扶杖欲闲吟”之意。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遥顾江南沿海灾黎,憾不能去”,赋《江南潮灾叹》七首,并下诏减税放赈。翌年,江苏巡抚安宁将御诗勒石立碑于此,并作跋。

  • 闻妙香室

位于假山东南角僻静处,旧称读书处。室为曲尺形,由东西两屋组成,东为正间,南北贯通,三面通透,面积96平方米。正中间面北为六扇落地长窗,面南也是六扇落地长窗,东西两间南北墙为四扇和合窗,水纹式。西间面西为四扇落地长窗,两边有两扇和合窗。南北为一式半窗十二扇。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所创并题额,取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句:“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妙香,指梅香。室南疏植竹,室北遍植梅。

  • 沧浪亭

筑于山之巅。宋庆历间,苏舜钦始创,“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而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宋荦抚苏时谋划重构,始移山上。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为方形石亭,面积31.36平方米。檐下为琵琶形牌科,四枋石刻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亭四边围以石栏。亭中置有石棋桌一张,石圆凳四只,为康熙年间旧物。亭旧额文徵明书,已失。现“沧浪亭”三字为晚清俞樾所书。亭北石柱上亦镌有无名氏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梁章钜集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和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登亭极目四望,亭、堂、轩、馆尽在眼底。据清《浮生六记》记载,乾隆时,沈三白携芸娘登顶,可远望数里。同治年间,因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稍蔽视线,遂于西南角另筑看山楼。

  • 见心书屋

原址为现今的兰花房,与“闻妙香室”贯通,隔以天井,植以梅花。清同治巡抚张树声建。1954年被辟为花房。“见心”,语出理学,即明镜之心,意为心静如止水,无一点邪念,是人性所在。

  • 明道堂

位于主山正南,面宽三间,高大宏敞,歇山卷棚顶四面厅,南北有落地长窗,面积234.42平方米,全园最大建筑,园中主厅。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此厅原名“寒光堂”,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所创,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明道堂”,寓宠辱皆忘,心旷神怡,明了儒道,兼济天下之志。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的七年间,假日常在此把会友,吟诗赏戏,纵论天下。堂三大开间,南北正中间,均为落地长门窗。南有六扇,北有六扇,共计十二扇。长窗腰下为光裙板,上半部窗心仔为海棠菱角。堂左右两间,南面各有六扇落地长门窗,总计十二扇,窗心仔全部为海棠菱角。堂东西壁正中间各有长方形固定(不可开启)隔窗,水纹式。堂东廊口有砖刻“东菑”,堂西侧廊口有砖额“西爽”,旧额均在文革时被毁,1984年补额。旧时明道堂对面筑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为清代官绅聚会议事、宴乐之处。清道光十八年(1838),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所建,选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观剧之院,戏台左右有观剧长厢,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内茅屋五楹,小桥清池,桃柳成荫。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林则徐等官绅文士常宴客观剧于此。嘉庆年间潜庵《苏台竹枝词》云:“新筑沧浪亭子高,名园今日宴西曹,夜深传唱梨园进,十五倪郎赏锦袍。”林则徐日记有到此观剧的记载。清末,江苏巡抚恩寿以明道堂兼作二程子祠,撰有碑文(现存看山楼壁间)。1932年,戏台塌毁,当时靠义募善款,改为平屋三间,移瑶华境界额悬于正壁间,遂成今状。

  • 瑶华境界

位于明道堂前庭院南,为三开间轩,面积46.80平方米。南宋绍兴初,抗金名将韩世忠居此,筑梅亭,取名“瑶华境界”意指民间传说中的“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表达了主人追求梅花的品德为最高境界。久已不存。1954年人民政府重修沧浪亭时,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蕲王,特将旧额悬挂此轩。轩两侧走廊与“明道堂”相连接,形成一体。轩正间北为落地长门窗六扇。腰下为光裙板,窗心仔是海棠菱角。南为半腰长窗六扇,窗心仔为海棠菱角,裙板上有花卉图案。轩东西两间,南北墙正中各开有长方形固定(不可开启)隔窗,共四扇,水纹式。

  • 印心石屋

位于瑶华境界西侧院中,占地面积57平方米,平面方形,黄石所砌,石屋东西两侧石墙上各有一个小方窗。清道光七年(1827),道光帝旻宁亲笔御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陶澍为感皇恩,在重修沧浪亭时,在园之南隅新增筑此屋,并将皇上御书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印心”意取佛家《传灯录》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之语。佛家传言:“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众僧不解佛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认为只有迦叶悟其心意,遂付法迦叶。”后以印心来喻佛与迦叶不藉言语,心领神会。石屋之上为看山楼。夏时,此地为避暑纳凉处。

  • 看山楼

位于园之最南隅。为一组楼阁式建筑,共三层。下部即为石室印心石屋,沿黄石阶梯登楼,中层北部有楼梯间,面南设四扇槅扇,两边为两扇平板门将楼梯间隔断。槅扇窗心嵌两字两画,腰下为凸面平裙板,砖砌坐槛外裙上嵌有梅花形花墙洞。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筑。取卢集“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诗意而名。旧时登楼可俯视南园,平畴村舍,远眺西南楞枷、七子、灵岩、天平诸山。为苏州园林中最为别致的建筑之一。

  • 翠玲珑

位于看山楼西北侧,五百名贤祠南,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建。由三个单间斜向相互贯通组合而成,面积166平方米。南宋时韩世忠曾在沧浪亭题过翠玲珑额,取苏舜钦诗 “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此建筑形式极为独特,主屋在西,与两个附房不在一直线上,依次向东北方向形成阶梯式,对角线串联成一个个四面临界的空间,使小轩内外景观浑然一体。主屋北面有矮墙长窗十八扇。南正间有落地长门窗六扇。东西两边为半腰垂窗十二扇。全部长门窗及半窗内心仔花纹,除一旁为宫式外均为蔡式,长窗中夹堂板均为光板,半窗大部分裙板上有插瓶、花卉图案。主屋东西墙正中间各有正方形和合窗,水纹式。轩外遍植翠竹。旧时的文人骚客常在此静观、觞咏、品茗、雅集。

  • 仰止亭

位于五百名贤祠天井西侧,座西面东,为廊间的一座半亭,面积约5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在重修沧浪亭时增筑此亭,取《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既为仰慕苏舜卿,又指五百名贤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让后人仰慕。亭内壁间嵌有清乾隆御题文徵明小像诗刻碑。

  • 五百名贤祠

位于仰止亭东侧,明道堂西侧,清香馆南背面,为清代江南最大的儒家祠堂。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顶,面积175平方米。中间三开间为主室,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耳房,朝南全部为落地长门窗,计二十四扇,海棠菱角心仔,裙板上刻有大如意头花纹。东耳房墙上有两扇六角菱形翻启小窗,冰纹式。西耳房墙上也有两扇六角菱形翻启小窗,冰纹式。堂内壁间嵌有刻碑125方,列有594位名贤刻像,系以传赞。每石刻像五幅,每像刻传赞四句,是研究苏州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实物。堂内悬有一额“作之师”,取《尚书·泰誓》中:“天佐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为人师表之意,指五百名贤可作儒家子弟的老师,是仕人的师表。五百名贤祠始创于道光四年(1824),动工于道光七年(1827),建成于道光八年(1828),由当时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主持,在购得张姓房屋后建立。以顾沅为发起人的官员郡绅等在《会稽先贤像》、《瞻仪堂图像》、《吴中往哲录》的基础上广集博采,筛选出周朝至清乾嘉年间历代先贤570人,由孔继尧摹像,钩勒刻石,每岁时以致祭。据石韫玉题跋记载,其像“或临自古册,或访得于各家后裔,其冠服表明其旧均有征信,无一凭虚造者”。顾震涛也在《吴门表隐》中,除“春秋编银三坛抚院率属致祭外,每岁三月、九月初二卯时,阖郡绅衿后裔公祭”。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荣至清初尚书彭龄等140人,增刻林则徐至吴信中等。故现存594人。五百名贤祠与明道堂之间院墙中有月洞,面西门上有额“折矩”(图021),月洞面东门上有额“周规”(图020)。周规、折矩取礼记“周旋中规,折旋矩”之意,是指五百名贤祠内供奉的先贤为儒家仁与礼的楷模。

  • 清香馆

位于明道堂西北侧,座南面北,面阔五间,有廊相通,与五百名贤祠相背,面积95平方米。正中间北面为一排落地长窗六扇。两侧四间,全为半窗,计二十四扇。长窗及半窗内心仔为书条式图案,长窗腰下为光裙板。此馆东西走向,面西有落地长窗四扇为门,两边两扇和合小窗为宫式,镶以玻璃。东面也是落地长窗四扇为门。两边也是和合小窗两扇宫式。长窗心仔为书条式,腰下为光裙板。馆又名“木樨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曾题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筑清香馆,取唐代李商隐诗 “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后巡抚张之万重书馆额,现为吴阙文书。馆前小院围以半圆形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为百年古木。每逢金秋,丹桂吐蕊。

  • 步碕亭

位于主山西南回廊最高处,北临水潭,为一座半亭,面积5平方米。清康熙年间宋荦所筑。名“步碕”,俯视水潭,有临渊莫测、幽谷清逸之感。廊壁上置漏窗,沟通回廊内外景色。

  • 御碑亭

位于园西侧,门厅与步碕走廊之间,平面方形,为一廊亭。面积10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为康熙南巡时亲笔书赠巡抚吴存礼的诗一首、联一对。康熙五十八年(1719),吴存礼以宣扬皇上恩德,勉尽厥职,建御碑亭于园中,立康熙御诗、联碑,敬诫后之官吏。

  • 藕花水榭

位于门厅西侧河南岸,面北临流,三开间,面积90平方米。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巡抚张之万题额“藕花水榭”。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筑水榭。榭正间有六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面南为十二扇半窗。长窗及半窗内心仔花纹为宫式,光裙板。北面半腰以上为翻启和合窗二十七扇,蔡式,旧时内嵌明瓦片,今以玻璃代之。水榭西隔壁小耳房面南有六扇落地长窗,内心仔花纹为宫式,光裙板。北墙上有一扇六角形翻启窗,冰纹窗格。窗北临溪,朴树生于黄石驳岸之中,树龄已200余年。榭东西有廊连接庭院南面小屋,自成院落。院中两侧植有罗汉松与直柏,均有百年树龄。院内卵石铺地,梅花纹,花坛植翠竹、腊梅、绣球。榭东西两侧各有地穴门洞相隔的小天井,天井北墙上设花窗,芭蕉掩映。

  • 锄月轩

位于园之西北角,临溪而建,三开间,面积106平方米。旧额为光绪后所题,取元萨都剌诗 “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之意为名。轩正间面南为六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面南为十二扇半窗。长窗及半窗均为条框窗格,光裙板。轩北面全部为和合翻窗三十六扇。轩前有一小庭院,置大理石圆台圆凳。

沧浪亭|江苏插图1

园林特色

  • 借景

沧浪亭位列苏州四大园林之一,虽数易其主,但损坏并修复的多为院内的建筑物,而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池水大多维持了旧貌,未经损毁。园内的景色多不加雕饰,以自然为美,山水相宜,表现得法,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长廊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同时又可通过长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自然地融为一体,是借景的典范。

  • 漏窗

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外观各式各样,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采用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漏窗的窗芯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生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 复廊

复廊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如此,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

园林文化

  • 命名缘由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 亭上对联

沧浪亭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为清代学者梁章钜为苏州沧浪亭题的集句联,该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不仅叙说了沧浪亭的建亭过程,也写尽了沧浪亭情景交融的风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在情感上亲和的环境保护理念。

沧浪亭|江苏插图2

旅游指南

附近停车场
904解放军医院停车场、工人文化宫停车场

公交换乘路线
1路、5路、101路、102路、308路、309路、933路、夜1路、游4路、9003路、931路到“三元坊”站下,沿人民路向南步行220米,到沧浪亭街向东步行120米到达。
地铁4号线三元坊站2号口,沿人民路向南步行220米,到沧浪亭街向东步行120米到达。
地铁5号线至南门站3号口。沿人民路向北步行200米,到沧浪亭街向东步行120米到达。

门票信息
景区分为淡旺两季,其费用以官方公布为准。

优惠政策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人凭军人证等有效证件、军队离退休干部凭离退休干部证免费入园。
②、残疾人员凭《残疾证》免费入园,重度残疾人员需要陪护的,可由一名陪护人员免费陪同入园。
③、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居民身份证或《高龄证》免费入园。
④、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免费入园。
⑤、6周岁(含6周岁)以下儿童,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园。
⑥、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凭居民身份证或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
⑦、60周岁(含60周岁)-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人,凭有效居民身份证或《老年人优待证》实行半价优惠。本市、省内60周岁(含)-70周岁(不含)的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或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游览风景名胜区(虎丘、上方山森林公园、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天平山),怡园,免费入园,景点举办大型园事活动期间,实行半价优惠政策。
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门票价格优惠政策。

入园方式
①购买全价票的游客,景区审核通过后,刷本人身份证或二维码入园;
②购买半价票与优惠对象预约票的游客,请出示相关有效证件,景区审核通过后,刷本人身份证或二维码入园。

预订须知
根据苏州市最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请您在入园前配合测量体温,并主动出示绿色“健康码”和“行程卡”。对来自(途径)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景区不接待,一律劝返;对来自(途径)中高风险地区城市的低风险区域人员,行程卡带*的,需凭居住地或景区所在地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提前预约才能参观游览。对不能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人员景区不接待,一律劝返。
①游客必须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实名购买景区门票,每笔订单仅支持购买一张门票。
②网络预订票仅预约当天有效,预定门票一经使用不可退订;网络门票预订成功后,不得改期;如需改期,请申请取消订单后重新预订。
③为保证入园顺利,预订时请务必填写入园游览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信息,游客需持本人有效证件,并需正确佩戴口罩,配合景区工作人员核验身份信息、出示行程码、测量体温(所有游客必须出示苏康码绿码,持“红码”“黄码”者均不得入园)。
④持苏州园林年卡的游客、享受半价票或者免费票优惠政策的群体,都需要网上预约,出示相关有效证件验证入园。
⑤如需开具发票,请联系客服登记开票信息,发票将邮寄给游客,相关费用由游客自行承担。

作者 蜘蛛指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