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入选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景区概况

  •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陵园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
  • 乾陵修建于盛唐时期,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其中陵园地面建筑仿照唐代都城长安城营建,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分别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廓城)。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陵原有两重城垣,内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在内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城门。陵园内原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房屋建筑378间,历时1300多年后,乾陵宏伟的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如今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内城朱雀门外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的一百多件大型精美的石雕,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字碑、述圣纪碑、六十一蕃臣像、石狮等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因此乾陵素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 乾陵除主陵外,在它的东南方位呈扇形分布有十七座陪葬墓,1960年至1972年已发掘了其中的五座,出土的文物精美、丰富,尤其是色釉亮丽的唐三彩、雕刻精美的石椁线刻画和绚丽多彩的唐墓壁画被称为“唐墓文物三绝”。这些珍贵文物为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后经修复整理,除燕国公李谨行和中书令薛元超墓回填外,现在正式对外开放的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其中永泰公主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为了系统地向观众展示陪葬墓出土文物情况,1978年在永泰公主墓墓址上建成了乾陵博物馆,馆内现设有基本陈列“乾陵文物精品展”、专题陈列“丝路唐梦—唐代胡俑精品文物展”和《武则天时代展》,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再现了盛唐文化的精彩。
  • 由于乾陵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在整个唐朝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各级领导对乾陵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和关心,2013年,乾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十大文化景区之一,2017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乾陵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资源评审已通过,目前各项工作都在积极有序的推进。在这次景区规划设计中,乾陵紧紧围绕科学、合理的新理念,充分“让文物活起来”,使乾陵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它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乾陵|陕西插图

地理位置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历史沿革

  •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706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 《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
  •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陵墓格局

  • 主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千米。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 地宫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乾陵|陕西插图1

文物遗存

  •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 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 石雕石刻
  •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千米,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陈列文物

1972年出土于章怀太子墓
出土于墓室西壁南侧,由三侍女、一鸟、一树、一石组成。左侧第一人头梳高髻,长圆脸,上穿圆领对襟衫,袒胸,肩披红巾,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足穿云头履,抬头仰视右上方的飞鸟。第二人头梳双髻,圆脸,身穿黄色圆领长袍,下着黄色窄腿裤,足踩尖头布鞋,腰束带,带上系一小圆盒,左手微举,右手高抬,欲捕捉树干上的小蝉。右侧一侍女身穿黄衣黄裙,肩披灰色长帛,两手交叉抱于胸前,若有所思。整个画面再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三位宫女的宫廷生活状态,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珍贵资料。

  • 《客使图》壁画

1972年出土于章怀太子墓
出土于墓道东壁,画面由六人组成。左边三人其中两人相对而立,第三人背向。三人均头戴黑色罩纱笼冠,腰束带,内着白沙单衣,外著浅绯色交领广袖曳地长袍,革带背后系网纹绶带,曳及地面,足穿黑色朝靴,其中第三人手持笏。右侧三人为外族使节,第一人正面,圆脸秃头,浓眉深目,阔嘴高鼻。身穿紫色翻领长袍,腰束带,足蹬黑色软布鞋,很可能是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者。第二人微侧脸,头戴骨苏冠(羽冠),冠上二鸟羽向上直立,身穿白色广袖交领长袍,衣领、衣裾红色,两手拱于袖中,腰束带,足着黄靴,可能是新罗使者。第三人头戴皮帽,内著圆领长袍,外披灰色大髦;腰束带;黄色皮裤、皮靴,兽毛外露;双手拱于袖中,可能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靺鞨的使者。三位鸿胪寺官员(据服饰研究,应当是唐代鸿胪寺卿及二位少卿)雍容大度,似在交谈,商议礼宾事宜。三位外族使节或身体前倾,或拱手而立,态度恭谨,似乎流露出了对大唐的深深仰慕之情,是研究唐代对外交往的珍贵资料。

  • 汉镂空游鱼瑞兽玉珩

长11,宽5.8,高0.5
1962年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青白玉,为组佩之一。珩分为三部分,中为一长条形横梁,两边及中间均匀分布有三孔,以作系穿其他组件之用。梁上为镂空瑞兽,张口,突目,头上生角,大尾拖地,四足作行走状,踏于横梁之上;梁下刻一鱼,鱼鳃鱼鳞清晰可见。此玉出土于唐永泰公主墓,但雕刻技法为汉代工艺,为传世汉玉,传至唐代为公主生前所用之物。玉质晶莹剔透,雕琢精细,是弥足珍贵的玉石珍品。

  • 鎏金马饰

高5、宽2.6、厚0.2厘米
1962年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铜质,鎏金。马饰树叶形,上饰凸起蔓草纹,中间有一小圆坑,曾镶宝石,顶端方孔矩形挂柄上带有一方形花饰,与挂柄铆接相连,素背。此器制作精细,工艺精良。

  • 唐三彩镇墓兽

长29,宽50.5,高114
1972年唐章怀太子墓出土
此兽人面、兽身、马蹄、鬣毛耸立。头生长角,脑后生戟,肩生双翼,张口怒目,面目狰狞,蹲坐于不规则墩形底座上,通体施赭绿色釉。该俑体形高大,造型奇特,与天王俑对称置于墓门内,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出土于有明确纪年的唐墓,是唐代镇墓俑中的精品。

  • 唐三彩贴花马

长85、宽31、高70厘米
1962年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马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头左侧微低,双耳前耸,眉骨突起,双目圆睁;头戴辔头,辔上有三个贴花,额前一个,两腮旁各一个;剪鬃缚尾,背置赭绿色鞍鞯,鬓毛分梳前额两侧;前靳带为绿色,带左右各饰两贴花,后靽带左右各饰两贴花;马尾赭色,束扎,尖上翘。该马整体呈白色,体形高大健劲,造型独特罕见,为已发掘的唐墓出土三彩中的精品。

  • 鉴若止水铜镜

直径24.3,厚1.7厘米
1972年唐章怀太子墓出土
铜镜,重4.26千克,直径24.3厘米,厚1.7厘米。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中心为半球形钮,钮径3厘米,高2厘米,钮上穿绶孔。钮座外周饰一圈乳钉纹,外有双线方格。格内四角饰蔓草。格外青龙、鸾鸟、麒麟、凤凰分居四方,其间以花卉、祥云相隔。其外饰两圈锯齿纹。内外两区之间为一条凸起的铭文圈带,宽约1.5厘米,距镜心7.5厘米。其上铸楷书铭文共32字,正体,曰:“鉴若止水,光如电耀,仙客来磨,灵妃往照,鸾翔凤舞,龙腾麟跳,写态徵神,凝姿巧笑。”铭文圈外稍下凹,饰鸳鸯、瑞兽各3对,其间点缀祥云瑞草。镜外沿凸起,饰一圈缠枝蔓草。镜面平滑,磨砺精细,光可鉴人,堪称精品。该铜镜为随葬品,是章怀太子妃清河房氏生前所用之物。

  • 唐三彩天王俑

高126、宽51.2、厚41厘米
1972年唐章怀太子墓出土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镇墓俑之一对,置于墓门内,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确保墓主亡灵平安。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俑胎为红色,周身施绿,双目圆睁,宽眉高竖,双腿弓步踏在小鬼身上,小鬼惊恐万分,其痛苦挣扎、努力求生的神态表露得极为生动。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 唐彩绘骑马乐俑

高33.5、长25、宽12厘米
1971年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马双耳前竖,鬓毛分梳于前额两侧,颈部鬃毛剪出一花,备黑色鞍鞯;鞍上骑士双目俯视,眉清目秀,口唇涂朱,八字胡上翘;头戴花帷帽,身著红色交领广袖花长衫,下著白色宽腿带花裤,红鞋踩镫,上身左侧,双手空握半举,作舞蹈状;陶俑制作精细、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骑士五官及衣裤花纹绘制细腻,彩绘鲜艳。彩绘骑马乐俑骑在马背上,做舞蹈状,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形象传神的表现出了乐俑在表演时如痴如醉的态度。

  • 《侍女图》线刻画

《侍女图》线刻画1962年永泰公主墓出土永泰公主墓石椁出土于后墓室西侧,为庑殿式房屋样式,由顶盖、立柱、侧板和底座等部分构成。在立柱和侧板上阴线线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侍女图》由两个侍女、一只飞鸟和若干花卉组成。画面上部正中刻一只展翅飞翔的长尾鸟。画面下部为两位侍女,左侧侍女头梳螺髻,头微左侧,身穿长裙,外罩半臂,肩披长巾,足穿云头屐,双手拢袖。右侧侍女头梳双髻,身穿圆领长袍;腰系带,带上左侧挂鱼袋及蹀躞带;足穿软布鞋;双手捧一圆盘,盘内为一只花卉,似为古代的盆栽;也有人认为它是唐代的冰激凌——酥山。唐墓石椁线刻画中侍女形象刻画生动,手持各种生活用具,是研究唐代宫官制度及宫女生活弥足珍贵的资料。究唐代宫官制度及宫女生活弥足珍贵的资料。

乾陵|陕西插图2

露天石刻

  • 石狮

乾陵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各原置石狮一对,现存五尊。石狮皆高大雄浑、威武雄壮,雕琢技艺精湛,尤以南门石狮为最。南门石狮高2.77—3.02米,长2.32米,胸宽1.38—1.5米,重约40吨。系用一整块纯青色墨玉石圆雕而成,蹲居在双层础座之上。石狮昂首挺胸,突目隆鼻,鬣毛翻卷,前肢挺拔,胸肌发达,展现出了兽中之王凶猛异常、威武无比的神情。帝王陵园列置石狮开始于唐乾陵,且被以后帝陵所继承,成为陵园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置石狮于陵前,其威慑、炫耀之意不言而喻,反映出唐代帝王想要使其陵寝永固,彰显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用意。

  • 华表

又称石望柱,源于古代先民用于观测日影的圭表,后来发展而成为一种具有礼制性质的标志性建筑。乾陵华表位于司马道最南端,呈八棱柱形,通高约7.8米,直径1.12米,重约40吨,由柱头、柱身、础座三部分构成。柱头圆球形,以八边形托座承托。托座下部饰仰莲,再下与柱身相连。柱身八棱柱形,从上往下略有收分。柱身由十六瓣覆莲承托,再下为两层方形础座。柱身与上层础座、上下层础座之间以榫卯连接。柱身八个斜面及础座四周阴线刻蔓草、海石榴纹饰和兽类图案。

  • 翼马

翼马,又称天马、飞马或飞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帝王陵墓列置翼马始于乾陵,并被以后帝王陵墓所继承。乾陵翼马,位于华表之北,鸵鸟之南。以西翼马为例,马四肢直立于长方形台座之上,高3.45米,长3.53米,胸宽1.22米,马及台座由一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重约40吨。下部两层方形础座。马昂首,突目,闭口,额部正中生一犄角,犄角直立向上,颈部鬃毛成绺披于右侧。双翼自马胸两侧向后伸展,翼羽浅浮雕为卷云纹形状。础座两侧分别刻有《行龙图》《双獬豸图》和《狮象图》线刻画。这些线刻画多取材于传说中的瑞兽,线条刻画犀锐有力,形神兼备,富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魅力。

  • 鸵鸟

鸵鸟一对,位于翼马之北,为镂空立体高浮雕。两鸵鸟各雕刻在一块石屏上,鸵鸟、石屏、底座为一整块石料凿成,重9.6~9.8吨。鸵鸟高1.73~1.76米,宽1.32~1.38米,厚0.40~0.42米。两鸵鸟各损一条腿,余皆完整。鸵鸟作行进状,体态活跃,羽毛丰满,昂首挺胸,生动自然,造型独特,雕刻刀法简洁圆润。其下础座周围阴线刻蔓草纹饰。鸵鸟本产于非洲、西亚等地,汉代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石刻鸵鸟是1000多年前,唐朝同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物证。帝王陵墓列置鸵鸟始于乾陵,并被以后帝王陵墓继承。

  • 仗马与控马人

仗马和控马人位于鸵鸟之北,圆雕。乾陵司马道原置五对仗马,现存一对完整,一马不知下落,余皆残缺。完整者为西列南数第四匹,马高1.95米,宽0.94米,长2.60米。马昂首挺立于方形台座之上。马鬓毛分梳于前额两侧,颈上鬃毛剪作“三花”,头戴络头,口衔镳,前额及面部各饰一杏叶;背部置鞍、鞯,鞯上敷鞍袱,鞍两侧各坠一马镫,马胸部系盘胸,臀部系鞦带,盘胸挂饰三个杏叶,鞦带挂饰六个杏叶。马鞍后部两侧各挂饰六条鞘带。控马人皆立于马首北侧,现仅存8尊,其中两尊身躯完好。控马人皆缺头,身穿圆领紧袖武士袍,腰束带,脚著靴,双手置胸前作牵缰状,现存最高者为东列南数第一尊牵马驭手,无头,残高1.54米,宽0.62米。这类石马石人均系陵前石像生,以象征“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的仪卫。

  • 翁仲

翁仲(或称直阁将军)十对,分置于司马道两侧。翁仲原为秦朝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命阮翁仲率兵守临洮(今甘肃临洮),威振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立其铜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秦汉以后,逐渐改用石雕,后人因称铜人、石人像曰翁仲。翁仲圆雕,高3.75~4.16米,胸宽1.05~1.24米,侧厚0.64~0.90米。翁仲头带冠,留八字胡,双目前视,腰束革带,著广袖长袍,双手握环首仪刀(又有人称其为剑),恭敬肃穆地侍立于司马道两侧,千年如一日守护着乾陵。

  • 无字碑

无字碑位于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之南。圆首方趺,通高8.03米,总重约98.84吨,为我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其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高6.54米,宽2.1米,厚1.49米,与方形座以榫卯连接。碑首雕有八条相互缠绕的螭龙。碑身两侧各线刻《升龙图》一幅,碑座阳面正中线刻《狮马图》。乾陵无字碑初立时未刻一字,北宋开始有文人在其上题诗刻文。碑阳面正中刻有《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为契丹小字,旁有汉字译文,记载了金天会十二年(1134)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打猎时至唐乾陵,见乾陵地面建筑损毁严重,遂命有司鸠工加以修整之事。据专家考证碑文中提到的大金国皇弟名撒离喝,曾因曾与宋人作战失败“惧而泣”,被宋人戏称为“啼哭郎君”。

  •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阙楼遗址之南,碑身通高6.78米(含庑殿式顶),宽1.86米,重约89.6吨。碑由顶、身、座三部分构成。其顶为庑殿式房屋建筑式样,四檐角各雕一头顶斗拱的护法力士像;碑身由五块方石以榫卯扣接叠成;座呈方形,由四块方石拼成。碑的顶、身、座正好七节,故当地群众俗称其为“七节碑”,节数取于“七曜”(中国古代对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总称),意为李治的“文治武功”如“七曜”光照天下。碑南面刻有碑文,武则天撰文,中宗书丹,“字法遒健,深得欧(阳询)、虞(世南)遗意”。碑文共46行,每行120字,碑文约5600字,主要记述了唐高宗李治的生平事迹及其文治武功。

  • 蕃臣石像群

蕃臣石像又称王宾像,位于陵园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西两侧。现存东群29尊,西群32尊,各分南北四行、东西八排站立。原址初建有两座大型殿庑和偏廊,东西相对,石像群置于殿中,今殿庑已毁,仅存遗址。蕃臣石人像圆雕,现存者残高1.5~1.77米,肩宽0.54~0.65米,础座0.85~0.9米见方,裸露地面部分高0.08~0.21米。石人大多身穿圆领紧袖右衽武士袍,部分身穿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双手拢袖抱笏于胸前,或双手持笏恭于胸前;多数腰束革带,带上或系细长小囊,或挂蹀躞带,或挂鞶囊,或拴鱼袋,足穿靴系带。石人像初立时,背部皆刻国名、族别、官职、衔爵和姓名,今模糊可辨者仅7尊,分别为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于阗王尉迟敬、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朱俱半国王斯陁勒、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余皆漫漶。乾陵石人像群,依据其紧袖阔裾,束腰著靴的服饰和双足并立、两手前拱的姿态,可以判断他们的雕刻当直接效法于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亦仿昭陵制度,在陵园内城朱雀门前东西两侧,树立为高宗、武则天朝侍立过“轩禁”的诸蕃臣酋长石像,并背刻其官职姓名,明显地表示侍卫宫阙,如生前之仪卫的性质。

  • 狮守陵

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守护乾陵诸门的石狮,开帝王陵墓踞狮之先河,且狮子不分雌雄,形态各异,绝不雷同,是乾陵独具特色的景观。昔日乾陵的绣闼雕甍虽已坍圯,然石雕犹存,旧迹可觅。雄踞东、西、南门旧址和诸陪葬墓的石狮,守望千年,见证着昔日乾陵陵园规模的宏大与繁华。

  • 宾王来朝

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石像称六十一蕃臣像,也称宾王像。它们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乾陵六十一宾王体现的正是唐朝的对外开放和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世界观。这一景象正是王维诗中所描绘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真实写照。

  • 华表擎天

位于东西阙楼之间的华表,卓然挺立,如柱擎天。显露着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乾陵华表由两块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基座、柱身,顶座浑然一体。高8米,直径1.12米,由双层方形基座、覆盆莲花柱座、八棱形柱身、仰盆莲花顶座及圆石五部分组成。柱身刻着象征吉祥的石榴花纹,底座和顶座选择莲花装饰,顶座上刻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寓意天降甘霖,风调雨顺之意。乾陵华表不仅做工精美,也代表着唐、周两代君王广开言路,政绩清明,更表达了君王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 玄武群雕

玄武门为乾陵北门,现存土阙和石虎、仗马多尊石雕。虽残缺不全,但仍俨然列阵,屹然成群。经考古发现,玄武石雕群从北向南依次为三对石仗马及牵马石人、一对石虎及驯虎人、一对石雕动物及牵控人。其石虎为唐帝王陵中罕见的石雕。玄武群雕反映了乾陵昔日的规模宏大和四门的威严之势。

文物保护

  • 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05月01日,陕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对乾陵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工程作业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并明确规定了赏罚措施。
  • 2009年03月18日,中日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相关负责人就考古调查、环境整治规划、石刻保护完成情况和应用技术方法及其成果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该项目的考古调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2011年0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决定调整包括乾陵在内的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2013年06月1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123号),原则同意所报乾陵保护规划和意见。
  • 2014年04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乾陵陵园朱雀门至陵山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4号)。
  • 2015年04月0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乾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67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 2015年03月30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在陕西省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公布实施。

历史价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乾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旅游开发

乾陵大唐牡丹园是以武则天与牡丹的历史渊源为背景,以“牡丹归来”文化内涵为主线,在乾陵大景区规划范围内建设集牡丹观赏、油用、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累计完成种植面积7300亩,其中核心区域1000亩,园区内汇集了紫斑、丹凤、欧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国牡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余种,品种数量和栽植规模均为全省第一。
2017年4月8日,“大唐丝路牡丹文化节”在乾陵脚下牡丹园举行了开园仪式。

乾陵|陕西插图3

轶闻传说

  • 乾陵选址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后随夫也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

  • 无头石像

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石像没有脑袋,原因众说纷纭,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 历史巧合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辽景宗耶律贤乾陵,一个在陕西乾县,一个在辽宁北宁,两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两陵有许多相似之处——皇帝即位后都曾因长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摄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是社会有所发展,都成为女政治家,也都有过艳史,死后都葬于乾陵,这在历代帝陵中都是少见的巧合。

  • 故事典籍
  • 乾陵为什么又叫“姑婆陵”?
    乾陵在当地俗称姑( gua 瓜)婆陵。“姑婆”是方言词,用以称谓同姓同宗的祖辈妇女,在陕西秦川西部尤以乾县方园流传较广。按一般说法,武则天老家在山西文水,本人生于长安(也有人说生于四川广元),与乾县人并不沾亲带故,况且乾陵分明埋着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个人,那乾县人为何偏要称乾陵为“姑婆陵”呢?
  • 明代四川人范文光曾就此写过《昭陵乾陵说》一文,说他到礼泉后问昭陵在哪里,人们却茫然不知。答日:礼泉有座“唐王陵”;入“奉天”(今乾县)问乾陵在何处,人们又说成“则天陵”,竟然不知陵墓里面还埋着唐高宗。他开始感到很奇怪,思忖一番,终于恍然大悟,不胜感慨道:“小民之口,胜史家之笔多矣!太宗虽帝,要其功业,著于为王时………高宗实不能夫,特称之曰“则天陵’”。“则天陵”显然是书面语,不象出自“小民”的口语。是否当初范文光听到的正是“姑婆陵”,下笔时因不熟悉关中方言“姑婆”怎么写,或是知道又不屑于以村俚俗言入文而写成“则天陵”了呢?这倒是不无可能的。直到清末,“姑婆”一词才开始见诸于文字。清光绪年间邑人梁蔚园在《乾陵怀古》一诗中写道:“帝后威严从昔显,姑婆名号至今传”,首次明确提出了“姑婆”一词。从这两句还能看出:作者认为“姑婆陵”称谓是自唐朝一直流传下来的。
  • 清末民初邑人史赞修也认为“姑婆陵”俗称起自唐朝。他说,武则天去世后,武氏家族在朝廷里仍然势焰煊赫,武则天葬礼仍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人居多。当时大周帝国建国已达二十多年,虽然有五王政变恢复了李唐王朝,但对改朝换代并不关心的普通百姓仍以为是武周天下。所以当庞大的灵驾队伍向乾陵进发时,沿途的礼泉、乾县群众纷纷奔走相告: “快看武家埋他姑婆呢!”此后,人们就顺口将乾陵称做“姑婆陵”了,并世代相沿,以至姑婆陵这一约定成俗的称谓终于取代了乾陵这个“官称”。
  • “姑婆陵”由来除了范文光的“高宗无能,遂使则天擅名”说和史赞修的“起自唐代,相沿成习”说之外,还有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着倾城倾国之貌,先后赢得两位皇帝宠爱的武则天,在男尊女卑和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这在清一色男性帝王的中国历史上必然十分引人注目。虽然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较深的旧史家等往往对她百般贬低,但是不曾读过“牝鸡司晨”一类四书五经的“村野民夫”却从不理会那些,偏喜欢称乾陵为“姑婆陵”。因为一提起“姑婆陵”,人们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头戴凤冠,身披锦锈,浑身流光溢彩的女皇形象,那些有声有色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也会纷至沓来,从而唤起人们更加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乾陵及女皇的好奇心理。

旅游指南

乾陵门票
成人票(旺季):¥68 起
成人票(淡季):¥78

开放时间:
1/1-12/31;周一至周日;08:00-18:00开园;(17:00停止入园)

优惠政策
1、对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残疾人、记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含65周岁)、6周岁以下(含6周岁)或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凭军官证(离退休证)、士官证、残疾证、记者证、居民身份证实行免票。
2、对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的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价票。
3、港、澳、台等入境游青少年凭学生证有效证件,享受与内地青少年同等的优惠政策。
4、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游览参观点,对大中小学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
5、对全国消防队员和消防救援院校学员持有效证件免票。
6、对全国公安民警凭有效证件实行免票。咸阳籍警察可免费带一人参观。
7、大西线旅游年卡可享受全年不限次免费参观。(本年有效)
8、对退役军人、军人“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持有效证件实行免票。
9、对院士凭本人院士证或“三秦优才卡”实行免票,持本人“三秦优才卡”可享受单次携带3人免票。
10、对全国医护人员可凭医师证或护士证等有效证件实行免票。(2021年全年)
11、持“咸阳市旅游年卡”的游客(仅限本人)同时出示身份证和咸阳市旅游年卡享受免费参观政策。

公共交通
1、高铁:
西安北客站(高铁站)——乾县火车站——乘坐乾县1路或2路公交车到达乾陵景区南门,也可乘坐出租车前往。
2、火车:
西安火车站——乾县火车站——乘坐乾县1路或2路公交车到达乾陵景区,也可乘坐出租车前往。
3、高速大巴:
在西安城西客运站乘坐西安–乾县高速大巴到达乾县客运站,乘坐乾县2路公交车到达乾陵,也可乘坐出租车前往。
4、自驾车:
(1)驶出西安市西三环六村堡收费站—-福银高速乾县北出口使出即可到达。
(2)沿绕城高速开往G70礼泉平凉方向—-福银高速乾县北出口使出即可到达。
(3)沿机场高速开往G70礼泉长武方向—-福银高速乾县北出口使出即可到达。
(4)从宝鸡法门寺景区沿省道107东行40公里,直达乾陵景区。
(5)沿关中环线至礼泉县—乾县,直达乾陵。
(6)沿312国道到达乾县境内,直达乾陵。

作者 蜘蛛指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