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是南宋帝、后陵园,因攒殡南宋六帝而得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宝山南麓,距绍兴市区18公里。占地2.25平方公里。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宋六陵包括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南宋六帝陵寝。此外,还有北宋徽宗永佑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宋六陵是反映宋代皇家陵寝制度及其演变的重要遗址,一方面继承了北宋皇陵规制,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明清皇陵规制的先河。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 宋六陵始建于南宋初年,据《嘉泰会稽志》卷六记载:“绍兴元年(1131年)四月十四日,奉隆祐皇太后(北宋哲宗皇后孟氏)遗诰:‘敛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指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它日迁奉之便’。……自四月至六月,甫三十五日而攒宫告成。”这是攒宫营建之始。自此以后,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相继营建于此,世称“宋六陵”。
- 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名永祐)、徽宗皇后郑氏、韦氏、南宋高宗皇后邢氏、吴氏、孝宗皇后谢氏、宁宗皇后杨氏等陵寝,一共“七帝七后”陵寝。
-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西僧杨琏真伽盗掘南宋诸陵,破椁裂棺,窃取随葬珍宝,难以计数。宋遗民山阴唐珏(字玉潜)等人知悉后,潜入陵园以他骨偷换陵中遗骸,取六陵遗骨瘗于山阴天章寺前。六陵各为一函,每陵植冬青一株以识。
-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将诸陵遗骸归葬故陵,并以浙江献上的《绍兴诸陵图》为本,修葺陵墓,重竖碑石,刻有帝名、陵名。新建孝宗、理宗陵享殿,派专人护陵,春秋致祭。又建义士祠,以纪念唐珏等人。
- 到清代后期,陵已荒芜。
- 20世纪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周边建有围墙,其余仅存墓冢、墓碑和祭桌。
- 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
- 至70年代,陵园被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尽毁。现陵区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六陵标志的古松。
- 1987年后,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碑,对陵区古松采取了防治蚁害的措施。
陵墓被盗
- 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后,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于至正二十二年(1285)率人盗掘宋六陵,破椁裂棺,窃取随葬珍宝,不计其数,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杨琏真伽和僧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陵前,陵使竭力抗争,不让他们开陵。允泽拔刀相逼,陵使无奈大哭而去。盗贼们打开理宗的棺盖时,一股白气冲出,只见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棺中的宝物被抢劫一空后,盗徒又把理宗的尸体倒挂,撬走口内含的夜明珠,沥取腹内的水银。理宗原想保护自己的尸体不朽,却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场。当时的陵区,尸骨被随意丢弃,遍布山野,惨不忍睹。据史料记载,他们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而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
- 据传,当时有绍兴人唐珏,闻之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绍兴兰渚山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唯理宗颅骨巨大,不敢调换。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又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
- 元灭明兴,朱元璋下诏将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颅骨和其余诸陵归葬旧陵,立碑植树,绕以墙垣,并建义士祠,以纪念唐珏等人。朱元璋还派出专门的守陵人员,划出宋六陵一带,禁止砍伐。
- 清朝雍正七年,朝廷又敕令绍兴地方政府维护宋六陵,春秋祭祀。到清代后期,陵已荒芜。
- 抗战期间,绍兴沦陷,日军屯兵于攒宫山上,陵周古木,被砍伐殆尽。而后,汪伪政权的士兵又对六陵进行了一次集体盗掘,更大程度地毁坏了宋六陵。
- 建国以后,宋六陵所在地攒宫茶场在进行机械化改造时,在距地表仅40—50厘米处发现了屋基平面、局部排水沟和铺设整齐的石板小道,并有成堆的条石出土,绍兴县文保部门在现场勘查后,确认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
- 20世纪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缭以周垣,其余仅存墓冢、墓碑、祭桌。
- 20世纪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1970年后,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尽毁,现陵区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六陵标志的200余棵古松,陵区环境依然保持当年风貌。
- 至1970年后,垦为茶园,诸陵地面建筑尽圯,仅存苍松8丛” 。文革时,唯一存在的孝宗帝享殿也被夷为平地。
- 2013年,国务院将宋六陵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 宋六陵位于绍兴越城区富盛镇茶场,有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南宋六帝陵寝,故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哲宗后陵、徽宗后陵、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为江南最大的皇陵区。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元初,诸帝、后陵寝遭西僧杨琏真伽盗掘,地面建筑遭到破坏。明朝初年,朱元璋根据《南宋诸陵图》,重新立碑植树,并加以祭祀。
- 20世纪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缭以周垣,其余仅存墓冢、墓碑、祭桌。20世纪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现陵区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六陵标志的200余棵古松,陵区环境依然保持当年风貌。
- 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龟头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复中原后,即归葬伊洛,故以攒宫为名。
- 自绍兴富盛镇董家堰通攒宫之河,为去宋六陵主要水道,南宋时称御河。从绍兴府经御河到宋六陵攒宫,有三十里水路。在这条水路上,有五座陵桥沿御河而架。第一座叫拱陵桥。第二座叫延陵桥,第三座叫护陵桥。不远处有金陵桥。最后一座五陵桥。是南宋至清朝赵氏亲族每年祭祀主要御道。
内葬人物
陵名 | 墓主 |
宋哲宗后陵 | 孟太后 |
宋徽宗后陵 | 韦太后 |
永佑陵 | 宋徽宗赵佶 |
永思陵 | 宋高宗赵构,宪圣慈烈皇后吴氏 |
永阜陵 | 宋孝宗赵眘,成穆皇后郭氏,成恭皇后夏氏,成肃皇后谢氏 |
永崇陵 | 宋光宗赵惇,慈懿皇后李氏 |
永茂陵 | 宋宁宗赵扩,恭淑皇后韩氏,恭圣仁烈皇后杨氏 |
永穆陵 | 宋理宗赵昀 |
永绍陵 | 宋度宗赵禥 |
相关疑团
- 诸陵次序
- 由于宋六陵在元代遭到毁灭性的盗掘,所以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已不大清楚6座皇陵的分布位置。所能见到的关于南宋诸陵位次的最早图像资料是清代康熙《会稽县志》中所附的《宋六陵图》。图中显示南宋诸陵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新妇尖之正北为孝宗陵,其西南为高宗陵,其东南为光宗陵、东北为宁宗陵;北区雾连山下正南为理宗陵,其西为度宗陵。这和万历《会稽县志》的记载是一致的,反映的也是明代认定的南宋诸陵位次。图中所示诸陵位次与宋皇室埋葬习俗明显有悖,也与宋代一些文献记载不相吻合,因此,肯定不是南宋诸陵的本来位次。
- 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刘毅教授在对《宋会要辑稿》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宋六陵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陵区即新妇尖陵区,葬徽、高、孝、光四帝和孟、郑、韦、邢、吴、谢六后;北陵区即雾连山陵区,葬宁、理、度三帝和杨后。他还绘制了《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郑嘉励研究员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葛国庆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分别绘制了不同于刘毅《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
- 对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研究员说,这还需要深入研究,尤其需要加强对宋六陵的考古研究,以真正揭开攒宫位次之谜。
- 被盗时间
- 关于宋六陵被盗的时间,历史上就很有争论,共有丙子年(1276年)、戊寅年(1278年)、癸未年(1283年)、甲申年(1284年)和乙酉年(1285年)等多种说法。
- 1279年,南宋灭亡。没过多久,宋六陵就被盗掘。丙子年、癸未年和甲申年的说法是从一些诗作描述中推测的,元代陶宗仪和清代全祖望等学者认为在丙子年。对此,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指出,陶宗仪、全祖望等人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对此次被盗记述最早、最为具体的是宋末元初人周密,他在《癸辛杂识》中有多处记述,而这些记述的又是一致的。
- 众所周知,周密乃南宋遗老,对故国皇陵应当比一般人为关心,他虽非身历其境,却是当代人记当代事,在时间上的记述不太会发生较大的误差。何况周密长期住在杭州,有机会目睹了盗陵人的“互告状一纸”,而其中对盗陵的日子记得非常确切,应该说这是最可信的。此外还有一些旁证材料可以佐证。所以,何忠礼教授认为杨琏真伽盗掘宋六陵发生在乙酉年,即1285年,当是确凿无疑的。
- 归葬何处
- 宋六陵被盗掘后,南宋帝后遗骸的处理结果,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事情,有守陵使罗铣即原地掩埋、绍兴义士唐珏盗骨葬于兰亭天章寺前、宋太学生林德旸盗骨葬于东嘉等不同说法,到元末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时已难辨是非。
- 这些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唐义士和林义士的事迹。在杨琏真伽盗掘宋六陵时,绍兴义士唐珏偷偷用其他的骨头调换了除宋理宗以外的骸骨,把他们葬在兰亭附近的天章寺前,六陵各为一函,每一陵种上冬青作为标识,并作《冬青行》二首。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宋太学生林德旸,扮作乞丐,身背竹筐,手持竹夹,碰到有用的东西就以夹投入筐中。他又以银子贿赂西域僧人,终于收得高、孝两朝骨,分为两函,归葬于东嘉(今温州)。他也种上以冬青作为标识,也作内容与前相似的《冬青诗》二首来记这些事情。
- 何忠礼认为,所谓“冬青义士”之说,不仅事迹雷同,诗文相似,而且内容破绽百出。如宋理宗从殡葬至陵墓被盗,相隔仅20载,说他的尸体如生是很可能的,否则就不会有盗贼“倒悬其尸”、“沥取水银”之事发生。既然如此,不知唐珏、林德旸怎么获取他的遗骨?宋六陵遗骸部分为杨琏真伽所盗,被他埋于杭州镇南塔下,有一部分由南宋守陵官罗铣收集起来火化,这是合乎情理的。元末一些汉族士大夫,为寄托亡国的哀思,故意安排时间,设计情节,创作了“冬青义士”的故事。到了清朝初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元代相似,于是“冬青义士”的“义举”更是不胫而走。
- 随葬疑点
- 南宋皇陵建于绍兴,最初只是权宜之计,孟太后暂厝宝山有“愤激三军之心,不绝中原之望”的功用,而且孟太后、宋高宗等有遗诏要求葬事不要奢华。那么,南宋帝后到底是薄葬还是厚葬?
- 有人认为,南宋王朝除孝宗外,没有一个皇帝真心想收复失地,重返汴京的。因此,“攒宫”很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烟雾弹”,掩人耳目而矣。如果这样,薄葬也未尝不是一种“烟雾弹”。
- 据史料记载,杨琏真伽等人盗掘宋六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金玉财宝。第一次盗掘,他们“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第二次盗掘,他们“劫取宝货,毁弃骸骨”。《元史·释老传》对杨琏真伽所获的赃物作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在对以宋六陵为主的盗掘中,杨琏真伽“攘夺盗取财物,计金一千七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一百有一,杂宝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六陵中的随葬品还是十分惊人的。
- 另外,有记载说,南宋嘉定三年八月会稽大风,毁坏攒宫陵殿宫墙60余所,陵木3000余章。当时,陵墓还只有三个,一场风灾,就使宋六陵的损失如此惨重,可见宋六陵的地面建筑也是相当繁芜奢华的。
- 绍兴文史研究专家娄国忠指出:“南宋一朝共153年,宋六陵埋葬的6位皇帝,生前在位时间达148年,几乎是南宋历史的全部。而宋六陵长达100多年的营建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部南宋的兴衰史。”从中不难看出宋六陵的重要性。
- 由于宋六陵在元代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到明清时期,有关诸陵的位置次序已经模糊。目前所能见到较早的有关南宋诸陵的布局图是《万历绍兴府志·宋六陵图》和《康熙会稽县志·宋六陵图》,但根据学者研究,这些图所示的诸陵位置次序与宋皇室埋葬习俗明显有悖,也与宋代一些文献记载不相吻合。2011年底,在“中国柯桥·宋六陵暨绍兴南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刘毅教授在对《宋会要辑稿》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宋六陵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陵区葬徽、高、孝、光四帝和孟、郑、韦、邢、吴、谢六后;北陵区葬宁、理、度三帝和杨后。他绘制了《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和原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葛国庆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分别绘制了不同于刘毅的《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有关宋六陵位置次序目前还无定论,还需经过考古发掘之后验证。
陵区风水
陵区占地2.24平方公里,远处东傍青龙山,南接紫云山,西依五虎岭,北靠雾连山,构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景观,好像四大方,保卫着眼前的皇陵。同时地势东南略低,西北稍高,清澈的溪发源于东南的大仁龙山,沿皇陵向西蜿蜒而过。整个陵区 山水交融,风景如画。南宋王朝的这种独特的陵园选址方法,是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意义价值
宋六陵作为江南最大的皇陵陵寝遗址群,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物、旅游价值。2011年,浙江省发改委、文化厅、文物局在《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将绍兴宋六陵列为“全省十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项目,这是宋六陵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机遇期、挑战期。宋六陵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一方面继承了北宋皇陵规制,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明清皇陵规制的先河。在继承方面,宋六陵的选址之所以在绍兴宝山一带,是因为它在当时的“行在”临安的东南方,是堪舆学说“五音姓利”中利于国音赵姓的方位。这和北宋的选陵择地原则是一致的。同时,宋代皇陵帝后分葬,宋六陵也是如此。陵上建筑分上、下两宫。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龟头石藏子等。这些都是对北宋皇陵规制的继承。在开创方面,南宋之前,皇陵通常是深葬的,而宋六陵是南宋皇室的权殡之地,所以墓葬属于浅埋,这是古代皇家陵寝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明十三陵等就是参照宋六陵“攒宫”规制来设计的。因此,宋六陵对后世皇陵规制的影响十分深远。宋六陵是一处比较难得的宋代皇陵墓葬群。宋六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南宋历史永远是绕不开的一个中心话题,不可或缺。
保护措施
- 早在1961年,绍兴县委就公布宋六陵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遗址从那时起开始得到较好的保护。1989年12月12日,宋六陵以它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4年10月,攒宫茶场在光宗、宁宗陵墓翻耕茶地时,发现了部分砖雕建筑构件,有屋脊吻兽,瓦当等及一些龙泉窑宋瓷残片,这些建筑构件的发现,对于以后恢复宋六陵的部分建筑有很大参考价值。
- 1999年3月,为配合绍兴县茶场茶园植新改造,县文保部门对已暴露的地下遗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清理地点位于高宗永思陵以北。共发现宋代建筑基址两处,有保存基本完好的砖结构屋基、石础、排水沟及用青砖、石板铺筑的地面,以及数只韩瓶及碗、盘类生活用品。
- 2002年——2004年,富盛镇进行排污管线铺设、西上线公路拓宽、绍兴县宋六陵净水厂管网铺设等工程,县文保部门又在陵区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一些零星的陶瓷器残片。2004年2月,县文保部门又向省文物局提出了关于开展宋六陵地下遥感考古研究的建议,以便了解掌握宋六陵的分布位置、墓穴形态及内部结构。同年下半年,该项工程委托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浙江遥感考古工作站实施,遥感达到了预期效果。
- 2010年3月——4月份,县文保部门对宋六陵南北陵区进行现场调查,在陵寝遗址发现和清理了一批皇坟石、陶瓷片及建筑构件,均为宋六陵遗存。
- 在陵区范围内,县文保部门还先后调查发现三块“帝陵”残碑,1996年4月17日在牌口村农户家中征集的宋永茂陵残碑,1998年5月在宋六陵北陵东侧石墙中调查发现并征集的宋永绍陵残碑,2006年7月下旬调查发现的明敕葬宋理宗顶骨碑。这些石碑与陵区的建筑构件、瓷片等遗物相印证,是研究宋六陵宋、元、明三朝建陵、毁陵、修陵历史和陵碑形制的宝贵实物资料。
- 通过考古发现,宋六陵地下建筑,并非如传统认定的那样所剩无几,而是保存得较为丰富。它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南宋皇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式样和排水设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