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榜单|中国旅游指南|旅游百科|中国5A级景区|特产大全|特产百科|地区特产|中国之最|旅游图谱

旅游百科

天一阁(浙江)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一阁(浙江)插图

历史沿革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构池亭,环植竹木,堆“九狮一象”假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这次献书,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然而,通过此次献书事件,天一阁被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和样板,皇家藏书楼,即四库七阁均仿天一阁建造。

清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故居重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宁波府城鸦片战争爆发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民国三年(1914年),天一阁书籍被盗运往上海,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场强台风对天一阁楼宇造成重大损害,成立了以冯孟颛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募捐、规划、修缮、迁建、扩充。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性质进入公私共管时期,为在新中国建国后由国有公管准备了良好的过渡。

民国二十二年—二十五年(1933年—1936年),范氏后人在修茸天一阁的同时,又在假山上增设兰亭,移原府学中的尊经阁于宝书楼之后,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运回阁中。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日至3日,天一阁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1959年,在天一阁东南面一片荒地上,修建道路,移建2座石亭,且于林间置以市郊觅得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后又搜得碑石数十方,嵌入新筑围墙上,东园初具规模。

1981年,在天一阁后侧之西北角建天一阁新书库。

1982年—1986年,天一阁扩建东园,移建清末硬山式和歇山式木结构平屋各一幢。挖地成池,堆土成山。

1994年,秦氏支祠修复原貌,归属天一阁。

1994年—1995年,抱经楼和水北阁先后迁入天一阁南园。

遗址特色

格局

天一阁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特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

天一阁(浙江)插图1

主要建筑

宝书楼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为一个通间,木地板,二层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上层为一个间,下层五开间,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天一阁前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藏书楼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

尊经阁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明州碑林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范氏故居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现作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的一部分,展示范氏私藏时期的历史内容。

司马第
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原为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陈列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并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

千晋斋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干余枚,言其藏室曰“千晋斋”。在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之后,其将自己收集的晋砖全部捐赠给天一阁,
天一阁在尊经阁西边特辟一室予以储存陈列,仍名“千晋斋”。1959年,天一阁扩建,将征购的天一阁东首的5间民房修茸一新,辟为陈列室,“千晋斋”迁于此。

东园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南楼
南楼,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
秦氏支祠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天一阁(浙江)插图2

主要展览

收藏文物

天一阁收藏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百余个姓氏。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烽、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

天一阁将80余方碑刻移至后院,建立“明州碑林”。收集市郊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置于东园,数十方碑石嵌入东园新筑围墙上。

遗存文物

天一阁现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椠善本8万余卷,。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

馆藏文物

古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年代:隋唐五代
尺寸:版框14.7×21.8厘米
(唐)释般剌密帝弥伽释迦译。明天启元年(1621)刻三色套印本。半页八行,行十八字,版框14.7×21.8厘米。白口,无尾,四周单栏。白棉纸。
万历十三年(1585)楼寺沙门祩宏《楞严经摸象记引》云:“爱取是经,百有馀则,备为剖析,以例全帙”。

武备志二百四十卷
年代:明代
尺寸:版框14.9×20.3厘米
(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1621)茅元仪刻本。半页九行,行十九字,行间无栏格,版框14.9×20.3厘米。白口,无尾,左右双栏。铃“馀庆堂卢氏珍”印。
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崇祯元年(1628),进呈《武备志》,升翰林待诏。此书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兵书,又称《武备全书》,约二百余万字,集历代兵书二千余种,图七百多幅,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稼轩长短句十二卷
年代:清代
尺寸:版框10.8×14厘米
(宋)辛弃疾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张宗祥批校。半页九行,行十六字,版框10.8×14厘米。白口,黑尾,左右双栏。钤“见即买有必借窘尽卖高阁勤晒国粹公器勿污坏”、“萧山朱鼎煦所藏书籍”等印。首末均有张宗祥朱笔题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以词明世,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苏辛”。《稼轩长短句》收录其词作六百数十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

蒋山佣诗集六卷
年代:清代
尺寸:宽高为15.2×23.8厘米
顾亭林撰,沈岱瞻辑。清钞本。顾竹贤、戴望跋。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宽高为15.2×23.8厘米,无框栏。铃“顾”“中声所之”、“桐石读过”、“恩来”、“子高”、“竹贤”等印。
顾炎武(1613-1682),字忠清,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竹贤题记:“亭林先生诗刻入《亭林遗书》者,非足本,盖当时有所避忌故也。兹沈氏钞本并集同志赠言附于后,询善录耳。道光戊戌三月十六日得于杭州市,上阅者宝之。竹贤记于张氏之玲珑馆。”“沈氏于艰难困苦中手录成编,可为亭林先生功臣矣。然先生家原本久佚,惟恃此本特存。它日访求先生遗诗者,赖兹硕果,不益可贵哉。竹贤再识。”

七十三壶图
年代:清代
尺寸:宽髙为17 × 29.5厘米
释普荷绘图稿本。宽髙为17×29.5厘米,无边框栏格。线装。书名页镌“康煕癸卯(1660)春三月、晋宁普荷书”各一行。钤“子孙保止”、“普荷”、“担当”、“率真”“赏奇”等印。
是书图文并茂,每壶后均有文字描述,共录七十三壶:仿溧阳唐井闌壶、石铫、乳鼎、东井、传炉、斗稜、匏瓜饮瓢、如意、卻月甘泉、果簋、柱础、宝珠、飞鸿延年、合欢、石钟、合盆、玉印、坡笠、百衲、大吉羊洗、玉杓、千秋、橄榄、棡叶、棋奁、月桥、商史卣、秦权、复斗、石瓢、商钟、答笠、茄瓢、石鼓、木铎、横云、鸡心、天鸡、觚棱、瓜棱、汲直、员珠、梅匏、钵盂、瓢瓜、延年半瓦、边鼓、葫芦、周盤、井阑、乳瓯、梅花、合斗、提筐、莲房、复瓦、海棠、边珠、复益、豆杯、石鼎、玉斝、大吉、七政、复盉、花樽、金罍、瓦盎、琴匣、葵方、仿汉镜瓦文、锭心。

[康熙]杏花邨志十二卷
年代:清代
尺寸:版框14×18.8厘米
(清)郎遂纂修。
清康煕金陵十竹斋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版框14×18.8厘米。白口,黑尾,四周双栏。竹纸。扉页题“贵池郎赵客纂”一行,钤“金陵十竹斋兑发”、“杏花春雨江南”诸印。有版图数幅,刻画入神,十分精美。
首有彭师援、王尔纲、宋双鶴、吴非书、郑濂等序及郎遂自序。王尔纲序云:“吾友郎子赵客生于斯(安徽池州杏花村),长于斯,聚族于斯,沉酣六籍,发为诗文,元元本本,盖由山宾先生之师传,以上接峄峒(刘城)楼山(吴应箕)之派者,奋然以村志为己任,广搜博采,阅十年而成书。”

明史稿
年代:清代
尺寸:宽高21.2×28.3厘米
万斯同等稿本。
原稿竹纸,宽高21.2×28.3厘米(后人用21.2×32.5宣纸垫村装订成12册)铃“萧山朱鼎煦珍书籍”、“读书编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吴洋”、“陈寥士”“张宗祥”“陈樾”、“季野”、“凌卓”、“録园居士”、“童第德”“东卿过眼”、“平枢”、“阿某”、“芝台”等印。是书乃万斯同等编纂《明史》列传稿本之一部分,其版本和文献价值都弥足珍贵。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年代:清代
尺寸:版框14.9 x 21.4厘米
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敕撰,世宗御制序。清雍正内府铜活字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版框14.9 x 21.4厘米。白口,白尾,四周双栏。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钦赐入阁。太史连纸印制,毛边,纸捻装,属初版六十部之列。
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析为三十ニ典,子目六千ー百十七条。是书为我国现存古代类书中工程最为浩繁的一部官纂类书。

书画
双树坡石图

年代:元代
绢本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今属嘉善)人。为人抗简孤洁,工词翰,擅山水、墨竹,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大家”。

万壑争流图
年代:明代
文徵明(1470—1559),名壁,或作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工书法,尤精小楷。山水师沈周,又善花、鸟、竹、果。为“明四家”之一,创“吴门画派”,影响深远。
释文:“甲寅十月廿日,徵明制,时年八十有五。”
钤印:“徵”“明”朱文联珠印。

策杖寻春图
年代:明代
绢本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晦迟、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擅人物,所画人物高古奇骇,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开明代以后一代画风。亦工花鸟草虫,书法遒逸,独具一格。

临江看凫图
年代:明代
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秀水(浙江嘉兴)人。元汴孙。善山水、树石、屋宇、花草、人物,皆有宋人风范。山水得元人韵致,风格清隽。著《朗云堂集》。
释文:“西征谁借箸,北伐孰前驱。不若临汉叟,忘机看浴凫。为临如词兄笔,项圣谟。”
钤印:“项伯子号易庵”朱文方印

天目山图
年代:明代
纸本
吴伯玉(生卒年不详),号辋川居士,江苏武进人。擅长山水、人物,亭台楼阁颇有法度,追摹唐、宋诸大家及当代名家,颇有时誉。

春居图
年代:明代
张宏(1577—1668后),字君度,号鹤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人物写真,天然入格。
释文:“丙子春月写,张宏。”
钤印:“张宏”、“君度”白文方印。

怅望云霄图
年代:明代
谢时臣(1487—1567后),字思忠,号樗仙、虎丘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笔势豪放,结构茂密,长卷巨嶂纵横自如。
释文:“采采江篱香袖吹,西风瓢动董生帏。飞鸿不递天涯信,怅望云霄一赋诗。谢时臣。”
钤印:“时”“臣”朱文联珠印。

山阁远眺图
年代:明代
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又字长蘅,号檀园,又号香海、匏庵,晚称慎娱居士。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工诗善画,亦擅书法、篆刻。山水树石师法黄公望、吴镇,笔法爽朗,别具风貌。
释文:“庚申十月九日,松陵舟中为子薪兄画,流芳。”
钤印:“流芳”朱文方印。

仿宋人山水
年代:明代
蓝瑛(1585—1664后),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农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山水初从黄公望入门,中年自立门户。落笔纵横奇古,浑厚练达。创“武林画派”,对江浙地区影响甚大。
释文:“乙未重九法宋人舞墨于西施山房,蜨叟蓝瑛时年七十一也。”
钤印:“蓝瑛”“田尗”朱文方印,引首“山公”朱文长印。

范钦肖像图
年代:明代
绢本
范钦(1505—1585)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一生宦迹遍布大江南北,卸甲后创建天一阁藏书楼,绵延四百多年,成为我国藏书文化的典范。本幅为他七十岁时的肖像画,画中范钦衣着官服,正襟危坐,神情威严。朱砂设色明艳,面部晕染,技法娴熟,是一幅艺术与历史价值并重的佳构。

秋溪策蹇图
年代:明代
纸本
赵澄(1581—?),晚年因得铜汉章改名澄,字雪江,一字湛之,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山水宗董源、范宽、李唐诸家。善临摹,工写照,博学能诗。

白燕诗
年代:明代
徐文长名徐渭(1521—1593),文长是他的字,浙江绍兴人。他是奇才和少有的全才,诗、文、书、画、戏曲、琴、剑、军事,无所不精。但是,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他奇崛的一生可以这样总结:“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牢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

湖亭雅集图
年代:清代
纸本
费丹旭(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环溪生等,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能诗词,精写照,尤精补景仕女,笔法秀润。兼工山水,花卉,清灵神秀。著有《依旧草堂遗稿》。

醉眠图
年代:清代
纸本
黄慎(1687—约1770),初名盛,字公懋、躬懋,康熙六十年(1721)更名慎,雍正四年(1726)改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福建宁化县人。工诗善草书,画艺精湛,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蛟湖诗钞》。

南国娇色图
年代:清代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兼擅,以写意花卉著称于世。
释文:“妾生原在闽粤间,六月南州始荐盘。肉嫩色妖丹凤髓,皮枯棱涩紫鸡冠。咽残风味清心渴,嚼破天浆沁齿寒。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过长安。相传此诗为荔枝精所作,问公束先生确不,昌硕又涂。”
钤印:“俊”朱文方印

童捉柳苍图
年代:清代
费丹旭(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晚号偶翁、环渚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工写照,精补景仕女,兼工山水、花卉,清灵雅澹。著《依旧草堂遗稿》。
释文:“闲看儿童捉柳苍,戊申冬日为杰士四兄作,费丹旭。”
钤印:“子苕”朱文方印。

墨梅图
年代:清代,纸本
罗聘(1733—1799),号两峰,两峰道人等,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工诗擅画,所作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香叶草堂集》。

柱石图
年代:清代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称于世。书法“六分半书”,自成体貌。著有《板桥全集》。

碑帖
旧拓商戈拓片

年代:夏商周
尺寸:纵19*横11

旧拓周克鼎未剔本拓片
年代:夏商周
尺寸:纵33*横33

旧拓汉撄宁镜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9.5*横9.5

旧拓汉靑盖镜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12.8*横12.8

旧拓汉尚方铜镜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13.5*横13.5

旧拓汉并天下瓦当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17*横17

旧拓汉千秋万岁瓦当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16*横16

旧拓汉长生无极瓦当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18.5*横18.5

旧拓汉飞鸿延年瓦当拓片
年代:秦汉
尺寸:纵6*横6

旧拓北魏韩显祖造像记拓片
年代:魏晋南北朝
尺寸:纵25*横54

旧拓北魏正光李復宗造像拓片
年代:魏晋南北朝
尺寸:纵29*横27

旧拓宋雷斧砚拓片
年代:宋代
尺寸:纵24*横29

旧拓宋中书劄子又牒中书门下
年代:宋代

明丰坊摹刻神龙本兰亭序
年代:明代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为一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一书”。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入内府,王羲之原帖则由自己亲自保存。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人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因为摹本上印有唐中宗的“神龙”半印,因此也被书法界称作“神龙本”。

旧拓唐涌金亭诗
年代:清代

清祝永清绘、民国李良栋刻《天一阁图》
年代:清代

器物
汉双圈铭文铜镜
年代:秦汉

西晋越窑铺首双系瓷罐
年代:魏晋南北朝

唐“石上枯”铭仲尼式墨漆古琴
年代:隋唐五代

明朱松邻圆雕竹五子戏弥陀
年代:明代

明嘉靖《刘向说苑》卷四第十页单面木雕印版 副本
年代:明代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象耳瓷瓶
年代:清代
尺寸:高11.5,口径3.8,底径4.2
撇口,束颈,弧肩,鼓腹向下内收,圈足底。器物造型规整,肩部堆贴象形衔环耳两个。通体施白釉,足沿一圈不施釉。外壁以青花装饰,颈部绘蕉叶纹,余绘缠枝莲纹。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清仿明青花釉里红蝴蝶纹瓷葫芦瓶
年代:清代
尺寸:高17.3,口径2.9,底径6.2
葫芦形,口微侈,长颈,鼓腹,束腰,圈足内挖。通体施白釉,足沿一圈不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蝴蝶纹。外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双圈仿款。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瓷花觚
年代:清代
尺寸:高20.9,口径8.4,底径7
侈口,直筒腹,中间略凸,胫部外撇,平底。通体施白釉,足底不施釉,口沿施酱油彩。外壁以五彩绘花鸟纹、松叶纹、蕉叶纹等。

清青花五彩海兽纹螭钮瓷钟
年代:清代
尺寸:高17.3,口径12.8
顶盖隆起,上置螭龙钮,花瓣口底。通体施白釉,底沿一圈不施釉。外壁以青花五彩装饰,舞部绘花卉纹、回纹等,腹部绘海水纹、八只海兽纹。整皿造型规整,胎质致密,釉色艳丽。

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瓷花觚
年代:清代
尺寸:高49,口径16.6,底径17.5
撇口,筒腹,中间略凸,胫部外撇,平底。通体施白釉,口沿一圈及足底不施釉。外壁以五彩装饰,画面分为三层,腹中部绘花卉纹,上下分绘“扫象”、“婴戏”人物故事纹。外底墨书“号/地卦源岁”“九号”等字。

清乾隆粉彩花卉纹瓷盘
年代:清代
尺寸:高13.2cm,口径20.1cm,底径11.5cm
敞口,浅腹,圈足。整皿造型规整,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盘内绘粉彩花卉纹,唇沿饰金彩。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清嘉庆粉彩人物故事瓷墨床
年代:清代
尺寸:高1.5cm,长8.5cm,宽3.9cm
呈”~”状,形似书案,两端内卷,造型隽秀,纹饰清晰。上绘人物故事纹。底中央书红彩“嘉庆年制”二行二字篆书方框款。

清嘉庆粉彩开光人物海棠形瓷笔筒
年代:清代
尺寸:高8.9cm,口径7*5.8cm,足距5.2cm
海棠形,直口,直腹,四足底。腹壁置两个边框,开光内绘人物故事纹。内壁及外底施松绿釉,外底书红彩”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清光绪梅调鼎制提梁紫砂壶
年代:清代

清蓝釉蒜头瓷瓶
年代:清代

清雍正乳黄釉折腰瓷碗
年代:清代

清哥釉镂空卐纹瓷果盘
年代:清代

清琥珀铺首衔环三兽足盖炉
年代:清代

清乾隆青花五彩缠枝莲纹瓷罐
年代:清代
尺寸:高29.7,口径14,底径16
口微敞,短颈,弧肩,圆腹向下内收,平底。内壁施白釉,口沿一圈及足底不施釉。外壁以青花五彩装饰,足部绘三角纹,余绘缠枝莲纹。

清德化窑白瓷梅花纹杯
年代:清代

清青釉八卦纹瓷三兽足炉
年代:清代

清青花折枝菊纹瓷烛台
年代:清代

天一阁(浙江)插图3

机构设置

机构沿革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立。下设总务、交际、工程、经济四组。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天一阁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总务组、图书组、劝募组、会计组。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9日,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在尊经阁内设古物陈列所。

1951年9月,宁波市文教局决定,将鄞县通志馆和文献委员会并入宁波古物陈列所(天一阁)。

1960年2月,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天一阁成立。市古物陈列所同时撤销。

1970年2月,宁波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决定,撤销市文管会和市图书馆,合并成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实际分两处工作。

1971年7月,宁波市委批准建立宁波市图书文物馆革命领导小组。

1978年2月,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市文管会和市图书馆分别恢复建制。6月,天一阁建立独立机构,全称为“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1994年11月,宁波市编委办公室批复市文化局,同意将宁波市博物馆并入天一阁,并更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内设部门7个,办公室、基建办公室、研究室、藏品部、保卫部、群工部、古玩交易所。同时私人藏书楼伏跗室划归天一阁管理。

1998年,天一阁博物馆成立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2004年,天封塔、白云庄、鼓楼等外设文保点划归天一阁博物馆管理,外设文保点增至5处。

2007年5月,天一阁博物馆内部机构设置调整为7个部门:办公室、保卫部、典藏研究部、社会教育部、陈列展览部、藏品修复部、文物保护部。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范钦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后初任湖广随州知府,后任工部员外郎,又任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在福建为官时曾统兵抗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兵部右侍郎。一生喜好藏书,官迹所到之处悉心搜集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范钦建造天一阁藏书楼。

名称由来

据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称,由于范钦在刚刚建设之初,曾建一水池于下,后来又搜集石碑刻,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认为与是建池不谋而合,于是便就以“天一”为此阁之名。

另一种说法是:既然是建藏书楼,书纸最怕的就是火,受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发,于是把书楼题名为“天一阁”,是为“以水制火”的意思。

藏书文化

天一阁的藏书观,既从实用性出发,又注重文献的内容品质。范钦立下了“代不分书”的遗训使天一阁的藏书成为家族共有共管的财产,为了防止天一阁藏书分散和流失,而制订相互制约的措施和严厉的惩罚措施。

天一阁在藏书的保护措施上,注重防火,阁前设立水池,建造封火墙。藏书置于二层,比较干燥,前后有窗,有利通风,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古籍夹芸草防虫蛀,橱柜放置英石吸潮。

艺文

清代袁枚《登天一阁诗》

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蓝鱼。今日楼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歉放。

20世纪90年代中叶,散文家余秋雨写出《风雨天一阁》。

文化活动

2003年12月,天一阁举办“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

2006年,天一阁建阁440年和范钦诞辰500周年,11月份在天一阁博物馆举办“第三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

2014年12月,天一阁举办“问谱寻根——天一阁家谱文化展”,包括范钦、章学诚、全祖望、孙星衍、蒋介石、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一并展出。

2016年12月3日,为纪念天一阁建阁450周年,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明代的书籍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一阁博物馆举办。

出版书籍

天一阁博物馆已出版的专著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考录》、《天一阁丛谈》、《天一阁史话》、《新编天一阁书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

文物价值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在天一阁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迁移数座有代表性的藏书楼,如尊经阁、抱经楼和水北阁等,从而由单体保护发展为群体保护,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民间藏书文化最丰富的书城。还将石碑、石亭、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点缀于园内,尤其是将秦氏支祠划归天一阁,扩大了天一阁的面积,延伸丰富了藏书文化的范围,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对天一阁保护专门下达了指示,解放宁波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派专人保护天一阁。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将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

2001年6月25日,秦氏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归入天一阁,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3月1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

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天一阁(浙江)插图4

旅游指南

地理位置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

开放时间

夏令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31日 8:30—17:30(17:00停止售票,禁止入园)。

冬令开放时间:11月1日—4月30日 8:30—17:00(16:30停止售票,禁止入园)。

每周一上午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并不延期后补),下午13:30开馆。

古籍阅览室开放时间:8:30 — 11:00 14:00 — 16:30(双休日不开放)。

门票价格

全票:30元 成人(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售票)

半票:15元 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持有学生证者(不含研究生、短期培训学员、成人继续教育学生)

60—69周岁老人持有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旅游团队:24元(须凭导游证、出团单,且10人或10人以上)

交通信息

宁波市公交512路、371路、9路、26路均可到达景区附近。

宁波市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沿着长春路向南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景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