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国家5A级旅游景区。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

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15年7月,槟榔谷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作为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谷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十大最佳电影拍摄取景基地,分别获国务院、文化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等多项国家荣誉。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秉承“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向世界再现了海南千年的昨日文明,是海南原住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实践者。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

景区特色

非遗村
在非遗村内感受海南原住民四大主题博物馆: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看非遗文化如何代代流传,品海南历史独特底蕴。

甘什黎村
在百年甘什黎村,置身远古的黎族部落,品山栏酒,体验做一回黎家人的感觉。

雨林苗寨
到苗家喝一杯拦门酒,听一曲苗岭飞歌,看一场体现苗族文化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体验古老的苗染苗绣技艺,再带上一包缓解风湿的苗药偏方,值。

梦想田园
仰望峰峦叠嶂;俯视黎族船型屋。农耕于山、于田、于涧;农食于蔬、于野、于心。忘却世间纷扰,隐逸于黎家田园……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

《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
槟榔谷,黎家梦,穿越海南三千年。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以钻木取火、织黎锦、帕曼情歌、苗捏、舂米、黎族服饰、打柴舞等节目表演,展示海南原始、古老的黎苗文化底蕴。

《热带风暴》体验馆
槟榔谷5D沉浸式体验馆《热带风暴》,讲述了多年前那个不为人知的民族故事,吟唱着一曲团结颂歌。270度穹顶剧场,全息空间成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田野卡丁体验区
田野卡丁车,玩一次,往往还想再玩。田野卡丁赛道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如游龙盘桓于田野之上,是国内首家以原生态田园风光为依托的大型户外卡丁车体验中心 [3] 。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场景,共呈现有荷塘春色、动漫乐园、空中花园、三道湾弯、玻璃飞车、雨霖果香等6个主题的情境内容。当卡丁车遇上黎家田野,重新定义你的酷跑旅程。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

高空滑索
高空滑索集挑战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在滑行过程中,享受速度的刺激及有惊无险的轻松快乐,体验天马行空的感觉。放松身体,告别心理压力,勇气带来自信。热带雨林与现代运动的奇妙结合,让人直呼一次不过瘾。

“波隆人家”黎家美食风味馆
在波隆人家,啖一口脆甜的槟榔,开启味蕾之旅;在黎家美食一条街,品尝原汁原味的黎家小吃……源于自然的绿色食材,挑战舌尖上的山间野味,波隆(黎语:你好;很棒)。

兰花客栈
与山为邻,置身于热带雨林;聆听田野蛙鸣的交响,编织自由畅享的黎家梦,关闭电源,筑梦雨林。

皮划艇
皮划艇运动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考验力量与技术动作的结合度,不论是放松、连贯、大幅度还是快速、平衡、柔韧等,需要运动者集中注意力,并且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如果是团队作战,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动作要一致,劲往一处使,才能保持平稳快速地前进。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3

雨林激战
真人CS,集运动与游戏于一体,是一种紧张刺激的娱乐活动项目,深受学生及青年人喜爱。团队建设热门项目之一。景区结合自然资源,在雨林中搭建实战场景,让玩家体验军队真实作战情境,看枪林弹雨穿梭于热带雨林,让子弹飞一会儿。

雨林攀岩
攀岩运动有“岩壁芭蕾”、“峭壁上的艺术体操”等美称,由登山运动衍生而来,因冒险性和刺激性,深受极限运动爱好者青睐。不管研学旅行还是团建拓展,攀岩运动都能锻炼你的勇气、毅力、体力与耐力。置身雨林,忘记所有,只管向上攀登吧!

扎染
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的传统染色技艺。变化技法之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晕色之丰富,趣味无穷。每一次作品,都是一种惊喜。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动手乐趣。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4

悠黎客基地
悠黎客基地(Youlike)是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开展研学旅行和团队拓展为主要目的得大型综合型接待中心。基地依托景区优美的热带雨林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为大、中、小学及各界团体提供研学的优质平台。

基地占地1000亩,其中有28亩的水域活动区域。建有学员宿舍69间,458个床位,设施设备齐全。基地配有会议室两个、综合活动室一间、餐厅一间,为各类客户的基地生活保驾护航。
基地备有20人的拓展教练团队和多样的活动设施,皮划艇、攀岩、真人CS、帐篷露营等50多种不同拓展项目可供体验。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5

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是槟榔谷景区的“明星产品”,深受各企业、院校、团体喜爱,可针对不同客群,定制不同节目及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旨在为客户提供最欢乐、最有趣、性价比最高的篝火盛宴。景区篝火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米,分为舞台演艺区、广场活动区、自助烧烤区、巴士停车场、草坪休息区,可同时容纳1500人用餐及拓展活动。360°篝火平台,四周青山叠嶂,空气清幽,环境优势明显。

全新项目

飞林探巢——步履惊心雨林巢,飞虹穿越苗家美
在这神秘的大山里,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他们穿梭在热带雨林中,以树上狩猎为生。飞林探巢项目以还原古老苗族一个支系“守山人”部落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在树木间设置各种难易不同、风格迥异、刺激不断的关卡障碍将树连成四条线路,玩家可以通过悬空桥梁、网道、步道、秋千、索道和其他趣味环节等方式进行树木间的探险,在寻找目标巢穴的过程中,体验苗家人飞越雨林的乐趣。在原始的自然保护区里融入自然,在飞林探巢中见证文明。
分为:过山龙(体验线)、木蝴蝶(亲子线)、雷公马(挑战线)、过山风(巅峰线)四条线路。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6

空中小火车——穿梭空中乐园,童话童趣童年乐
空中小火车体验区位于槟榔谷景区三月三广场,项目以雨林文化为核心,全景还原了传统火车场景,突出“怀旧·童趣”的深度驾乘质感,设有售票大厅、候车站台、休闲区,全长600米。红、黄、蓝、绿四列小火车,分别命名为“大力神号”、“甘工鸟号”、“仙仙鹿号”、“旺旺蛙号”,黎族文化与现代体验相得益彰。穿梭于热带雨林,仰望湛蓝如洗的天空,俯瞰郁郁葱葱的绿植,沿途能欣赏到石门洞、百米花廊、彩虹当空、七彩风车、鸟语花香5大主题景观,不同主题场景缓缓划过,犹如穿越空中梦幻世界。满足亲子家庭、研学旅行、同学聚会、单位团建、情侣度假等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7

水陆越野车——释放野性动力,越澎湃越自由
全新打造水陆两栖越野车,配合景区原生态山地地形,时而尘土飞扬,时而水花四溅,享受随意驰骋的乐趣,感受激情与速度。双重赛道满足爱冒险者不同的需求。在黎村苗寨感受不一样的越野激情。放下一切,冲向水滩,在挑战自我中,遇见更勇敢的自己。在车轮与泥泞、顽石的抗争中,感受野性与自然的较量。十足硬汉气质,满足山地冒险爱好者的一切想象。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8

山地(卡丁)滑车——收放自如任我游,张弛有度乐逍遥
槟榔谷山地(卡丁)滑车项目位于美丽的甘什岭之巅,全长约560米,站在滑道起点远眺,整个槟榔谷风景尽收眼底。滑道全部由大型钢结构托举建成,属于山地滑车行业内的突破与尝试。俯瞰滑道,宛若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巍峨苍翠的雨林山脉中。滑道平均离地高度超过8米,高空滑道不仅还原了雨林穿越的优美风景,更带来了高空速滑的别致体验。从山顶沿“峰回路转”弯道急驰而下,依次经过“势贯长虹”弯道及“扭转乾坤”弯道。

其中“扭转乾坤”弯道为景区精心设计的360度回旋弯道。在考验体验者车技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滑行体验,享受与风赛跑的运动乐趣。在这里,或快可感受风驰电掣,滑出肾上腺飙升的速度,喊出属于自己的天空;或慢欣赏夕阳西下的山谷红霞,感悟内心的宁静。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9

景区文化

一台
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
大型实景民族歌舞剧《槟榔•古韵》被国家六部委(国家商务部、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这是一场自然风光与人文演出完美结合的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在槟榔谷文化村,这场大型实景民族歌舞剧《槟榔?古韵》每天都会上演4场,场场爆棚。已蜚声国际的黎族打柴舞、舂米舞,生动的将黎族生活展现在这舞台之上;原始的钻木取火、自制的黎族乐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纺织技艺等,也被巧妙地融入歌舞演出中。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0

二族
海南苗族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史志多称之为“苗黎”。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至今已有近8万余人。最早的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以种山栏稻为生,经常迁居,被称为”过山龙”。

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他们最初居住在靠近河流、港湾的山岗上,后来逐渐朝全岛各地扩散定居,艰难创业。作为海南的原住民,黎族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部,现有人口140余万。黎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支族。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1

四宝
四宝——鼻箫

鼻箫,说起箫,人们总是联想到用嘴来吹奏的那种乐器。然而,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万黎族同胞却有一种独特的用鼻子来吹奏的箫,故称为鼻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

四宝——绣面纹身
绣面文身,黎族妇女的绣面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笔极其宝贵且正在逝去的文化遗产,黎族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人类皮肤作为载体记录氏族符号的民族”,同时,黎族的“绣面文身”也被人类学家称之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2

四宝——树皮布
树皮布是“黎族服饰始祖”,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是当时古代海南的少数民族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可制作成树皮布。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

四宝——龙被
龙被,称为“崖州被”、民间叫做 “大被”,素有“广幅布”之称。是原住民纺、染、织、绣工艺中的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也是原住民历代向朝廷进贡的珍品。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3

五项
五项——牛拉木轮车

木轮车轱辘慢悠悠地转动,坐在车上观赏景区内的田园风光,迎着扑面的微风,享受阳光打在身上暖洋洋的悠闲,仿佛回到了孩童时光。坐牛车游玩槟榔谷,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赶牛的黎族阿哥会操着一口带有当地特色的普通话,向游客介绍沿途景色,将黎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是一项难得的体验。

五项——攀藤摘花
“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这条不长的藤条上竞技,真是对黎族小伙子们的一种力量与毅力的挑战。那一双双攀藤的爆起青筋的臂膀,是那样的剽悍结实。这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体现。难怪为在一根藤条上角逐的好汉们而助威呐喊的拉拉队总是那样的投入和热烈。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4

五项——拉乌龟
乌龟常被人们当作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而“拉乌龟”则是黎族青年们摹仿乌龟行走的动作,创造出的一种十分有趣的体育游戏。对阵双方各自将绳子的一端牢牢地捆在腰上,然后双方向相反的方向,双脚双手拼命向前用力,直至将对方拉过规定的界线,就获得了胜利,这种类似拔河的运动项目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五项——竹竿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而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五项——高空滑索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5

七区
七区—兰花小木屋民宿体验区

邻山侧畔,雨梭如帘;聆听田野蛙鸣的交响,编织星光斑斓的黎家梦,关闭电源,筑梦雨林。

七区—黎苗风味饮食文化体验区
在波隆人家,啖一口脆甜的槟榔,开启味蕾之旅;在黎家美食一条街,品尝纯正的黎家小吃……源于自然的绿色食材,挑战舌尖上的山间野味,情理之中的念想,意料之外的回想,波隆!

七区—《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体验区
槟榔谷,黎家梦,穿越海南三千年。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以钻木取火、织黎锦、帕曼情歌、苗捏、舂米、黎族服饰、打柴舞等节目表演,展示最原始,最古老,最震撼的黎苗文化底蕴。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6

七区—百年古黎村文化体验区
槟榔谷甘什黎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上村与下村组成,为赛方言黎族,约有人口400余人。早期,甘什黎村周围古木参天、怪石林立,是猛兽、毒蛇、蚂蝗、蚊虫的天下,疟疾多发之地。从1998年开始,这里逐步开放建设成为今天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在百年甘什黎村置身远古的黎族部落,体验做一回真正的黎家人。

七区—谷银苗家文化体验区
槟榔谷雨林苗寨——苗族狩猎文化区,经过多年的积累,是海南岛唯一一处真实展现苗族文化的地方。槟榔谷雨林苗寨,旨在还原海南苗族这种狩猎文化和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更真实贴近传统海南苗族文化习俗,突出海南苗族的狩猎文化、苗药文化及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局面。到苗寨喝一杯拦门酒,听一曲苗岭飞歌,看一场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体验古老的苗染苗绣技艺。

七区—非遗村文化体验区
海南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规划重点突出保护保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将槟榔谷景区提升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旅游示范区,而我景区展现给大家的非物质文化就高达十几项之多,比如黎族打柴舞、船形屋、黎族纹身等。槟榔谷是海南唯一“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聚宝库。在非遗村内感受海南原住民四大主题博物馆: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7

七区—百年古黎村文化体验区
槟榔谷甘什黎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上村与下村组成,为赛方言黎族,约有人口400余人。早期,甘什黎村周围古木参天、怪石林立,是猛兽、毒蛇、蚂蝗、蚊虫的天下,疟疾多发之地。从1998年开始,这里逐步开放建设成为今天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在百年甘什黎村置身远古的黎族部落,体验做一回真正的黎家人。

九馆
九馆—山栏文化馆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

九馆—黎族文身馆
文身是一种极为古老的习俗,是我国古代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中仍有遗存。关于黎族文身的起源,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民间比较普遍认为的是祖先氏族的标志,去世后便于祖先辨识。文身馆中,展现了黎族五大方言区(其中“赛”方言区被汉化过早,很早便已没有文身的习俗)的文身样式,还通过逼真的蜡像还原了当时黎族人纹身的场景及所使用的工具。如今黎族文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族群认定、人类演化、历史文化和习俗研究样本。同时,文身的花纹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身,是黎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美的追求,文身馆里展现了黎族文身独特的历史文化,逼真的蜡像模拟着当时的文身场景,文身工具、文身图案等都真实的将这种古老、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在大家眼前。

九馆—陶艺馆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露天烧制是其特点,目前掌握这项技艺的黎族人已经十分稀少。陶艺馆的外形是一个巨大的陶制蒸酒器,馆内以“取陶泥”、“制坯”、“烧陶”、“加固陶器”等流程,图文并茂及实物展示的方式展现了黎族人完整的制陶工艺。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黎族陶艺馆真实的再现黎族人露天烧制陶器的场景,各种形状不一的陶器与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流程的展现,让人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黎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8

九馆—图腾艺术馆
图腾艺术馆内所收集的系列彩塑艺术作品,是海南民间艺术家陈玉湘女士几年来对黎族文化的潜心研究,用自己研发的新型环保雕塑材料(纤维混合粘土)制作而成。馆内《黎族三月三》、《五指山女神》、《大力神》、《蛙》、《渔归图》等系列彩塑艺术作品,用独特的造型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图腾崇拜、民间故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展现了黎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达了黎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九馆—黎族民俗馆
黎族民俗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馆内收集了不同年代,各个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丰富完整的展品,是人们认识、了解黎族文化的大课堂。馆内展出的物品多为槟榔谷景区多年来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其中石斧、蒸酒器、捕鱼腰篓、弓箭、粉药枪、手捻刀、头骨簪、独木凳、新娘盛装等物件,配以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从生产、生活、饮食、工艺、婚俗、节庆、乐器、交通传信、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展现了黎族人的生活风貌和悠久的民族历史。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19

九馆—龙被馆
龙被,是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中的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是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龙被馆内珍藏了几十幅珍贵的龙被作品,其中包含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由于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龙被的织造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已经失传了。想要了解这些伟大的作品,只能在展馆里去细细品读它的历史了。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0

九馆—棉纺馆
海南岛上自古多有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宋代黎族妇女所织造的花被、缦布和黎锦,工艺精巧、花色繁多,是当时海南名产。棉纺馆内是一条展示长廊,以逼真的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因为没有样稿,每一件黎锦都是独一无二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是表现在纺织工艺上,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黎族妇女智慧的结晶的高超的技艺。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1

九馆—麻纺馆
麻纺馆,收集了黎族人在麻纺织史时的各类麻纺织制品和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时代感。它所代表的黎族传统纺织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2

九馆—无纺馆
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树皮布的出现,成为了制造衣服的好原料。无纺馆,展示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及各类树皮布的珍贵制品。树皮具有遮羞取暖的重要作用,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3

十绝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八音器乐)

海南八音器乐,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4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
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黎族船形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形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形屋。它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竹木器乐)
黎族竹木器乐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竹木乐器,有璀璨的民族特色,不但在国内堪称一绝,在国际的乐器上都是罕见的。而竹木器乐曲更为丰富,音乐色彩独具一格,鼻箫声轻委婉,口弓声细缠绵,唎咧音清高亢,口拜声悠扬嘹亮,洞勺声沉宽厚,哔哒声脆致远,配声美音清的琴弦和声宏厚重的独木鼓、铿锵悦耳的叮咚,演化出一首首美轮美奂的乐曲。竹木器乐曲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溶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5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6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钻木取火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钻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为有机物,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很难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这正是考古资料在学术研究上的局限性。钻木板、钻竿或弓木作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是一种死化石,单凭这些资料很难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这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有关资料的帮助。在现时代,钻木取火的必要性早就不再存在,懂得这一技艺的人已不很多,现存于民间这些老艺人,还掌握着钻木取火的方法,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树皮布,树皮布是“黎族服饰始祖”,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是当时古代海南的少数民族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可制作成树皮布,所制的衣物经久耐用。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7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棉纺织工艺,曾长期领先于华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时期,仍位居全国的前列,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卓越的贡献。纺织家黄道婆,学习黎族纺染织绣工艺,并加以改进和提高,传播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的习惯。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卓越的贡献。黎族织锦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千百年来,纺染织绣技艺,不仅为全体黎族女子所传习,是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黎族人民表现自我,表现本方言,表现本民族的一种重要手段。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黎锦是她们独特的史书。黎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8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据考证,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当中原地区已经全面使用窑烧的方法烧制陶器时,海南岛的黎族人民仍然使用露天堆烧的方法烧制陶器。

十绝—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打柴舞)
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多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29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景区门票:96元/人
《槟榔·古韵》:100元/人
田野卡丁车:48元/人/次起
营业时间
早上8:30至下午18:00(17:30停止入园)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30

游览路线最佳攻略
一、 景区导航·推荐路线

A线——非遗保护村
人文大门→三月三广场→非遗村一巷→非遗村二巷→黎族传统文化长廊→黎族无纺馆→黎族麻纺馆→黎族棉纺馆→黎族龙被馆→《槟榔·古韵》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四大名粉→惠民街
B线——百年甘什黎村
图腾广场→黎族图腾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文身馆→百年谷仓群→爬槟榔树表演→甘什村→黎族文身馆→黎族竹木乐器表演区→四大名粉→《槟榔·古韵》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
C线——雨林苗寨
高空滑索→金门→苗族服饰展示区→苗族演艺厅→蛇农人家→蜡染人家→谷银→石祖区→四大名粉→《槟榔·古韵》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
温馨提示:请参照观光车站牌标示的景点内容选择您的乘车线路。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插图31

二、 观光车站点附近的游览项目
1、波隆站(即起点站):三月三广场→人文大门→海黎广场→波隆人家
2、灵芝站(即终点站):波隆人家→台湾民俗馆惠民街→台湾美食馆→景区出口
3、非遗站:观景台→传统文化廊→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黎锦坊→《槟榔·古韵》实景演出
4、花梨站:《槟榔·古韵》实景演出→高空滑索→黎锦坊
5、忘返站:甘什黎村→黎苗美食小吃街→《槟榔·古韵》实景演出→四大名粉
6、甘什站:图腾广场→陈列馆1→文身馆→百年谷仓群→隆闺→老船形屋→黎家三宝→山栏文化馆→酿酒坊→赛隆奥体验区竹木器乐→陶艺馆

作者 蜘蛛指南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