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北京)插图

历史沿革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民国三年(1914年)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4月外交部、内务部、步军统领衙门和清室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提出《颐和园等处售券试办章程》。规定从5月6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售票 。

颐和园(北京)插图1

主要景点

宫廷与生活区
知春亭

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

涵虚牌楼
建于1750年,四柱七楼,主楼石额东西刻有“涵虚”、“罨秀”为乾隆亲笔御书,暗喻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天然画卷的壮丽景观。

永寿斋
建于光绪年间,毗连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是清末总管太监李莲英在园内的住处,俗称“总管院”。李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其住所装饰十分华贵。

扬仁风
始建于乾隆年间。殿为扇面形,阶前用条石砌成扇骨式样,又用汉白玉雕成扇轴,俨然一把可以开合的折扇,故俗称“扇面殿”。殿名取《晋书·袁宏传》典故: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为将实施仁政以安抚百姓。

文昌阁
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乐寿堂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为二层,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改建,成为慈禧在园内的居住之地。

宜芸馆
“宜芸”寓藏书之意,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馆之两厢建有配殿各五楹,东曰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后在园中的住所。宜芸馆正殿是光绪皇后在园内的寝宫。光绪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被册立为皇后,一九〇八年光绪帝及慈禧病卒,溥仪即位,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为“隆裕”。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后,以太后身份命清帝退位。

颐和园博物馆
颐和园博物馆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玉澜堂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是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人将院落封闭,此处即成为园内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仁寿殿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揭开可维新变法的序幕。

东宫门
坐西朝东,是清朝帝后出入颐和园的正门。在宫门屋檐处,还悬挂着清朝第九个皇帝光绪御书“颐和园”九龙金匾。

德和园
位于仁寿殿北侧,兴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位于历时五年建成,是专供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慈禧太后也曾赏赐一些王公大臣在此看戏。游客在园中可以直观地感受慈禧当年看戏的场景,并可目睹到大量珍贵的帝后生活用品及外国馈赠清室的礼物。

昆明湖景区
畅观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西堤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西堤六桥——玉带桥 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

昆仑石
昆仑石一
乾隆年间立。碑上所刻为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描述的是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现在的昆明湖东堤曾是当年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西墙外之护卫堤,称西堤,故诗中有“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之句。
昆仑石二
乾隆年间立。碑上刻写的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描述的是他由水路来园时所观赏到的长河沿岸不断变换的景色。

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铜牛
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

南湖岛
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

景明楼
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二年复建。

廓如亭
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

涵虚堂
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慈禧太后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

广润灵雨祠
俗称龙王庙,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后因在此求雨“灵验”,遂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光绪时,慈禧由水路入园,在祠前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登船去乐寿堂寝宫。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曾有大泊湖、瓮山泊等名称。元朝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将湖展拓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为昆明湖,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约占全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二孔闸
始建于乾隆年间。乾隆展拓昆明湖后,环湖建有八处出水口,以供周围农田灌溉和其它皇家园林供水,二孔闸为其中之一。现闸口保持原样,俗称“二龙闸”。

颐和园(北京)插图2

万寿山后山景区
谐趣园

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香岩宗印之阁
始建于乾隆时期,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为三层高阁。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现状,阁内供奉三世佛与十八罗汉於内。

嘉荫轩
始建于乾隆年间,因建于两棵古槐的绿荫之间而得名,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九八九年重建。

四大部洲
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一九八〇年按原样修建的。

澹宁堂
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后湖重要的点景建筑,依山傍水,宁静清幽。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一九九六年经多方论证,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用以陈列颐和园藏明清宫廷家具珍品。

长廊一线风景区
长廊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听鹂馆
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一八六〇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万寿山后湖景区
寅辉城关

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苏州街
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〇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妙觉寺
始建于乾隆年间,是颐和园中最小的寺庙,由山门、围墙、旗杆和正房组成,寺中原供奉“诚救佛”。

眺远斋
俗称“看会楼”,光绪年间兴建。整个建筑置于高台之上,北望视野开阔,是专为慈禧观看颐和园北墙外一年一度的庙会场面而建。

颐和园(北京)插图3

万寿山前山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转轮藏
建于乾隆年间,整组建筑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组成,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配亭为上、下两层,有木制彩油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木塔贮经文、佛像,可以转动,以象征诵读经文。

众香界
宗教牌坊,砖石结构,表面用五色琉璃瓦件装饰。在牌坊的正、反面石额和智慧海的前后石额上分别刻着:“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将这里比作佛门圣地。

万寿山
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乾隆时期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绝大部分在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建筑大多为光绪年间重新建造的。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佛香阁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排云殿
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智慧海
清乾隆时期(1736-1795)建,结构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俗称无梁殿。建筑屋顶、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并嵌有无量寿佛一千一百一十尊,和殿内佛像均为乾隆时文物。一九〇〇年,壁面琉璃佛像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智慧海和殿前牌楼正面和背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一首佛教的偈语。

五方阁
为宗教建筑,“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佛教中有“五方五佛”之说。阁下石壁凹槽处是喇嘛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乾隆十六年(1751)立,用整块巨石雕造,通高9.8米,造型宏伟,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碑正面刻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记述了当年展拓昆明湖的目的和过程。

宝云阁铜殿
为清朝帝后祈福颂经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通高7.55米,重207吨。铜殿梁柱、斗拱、椽瓦、匾联等全部构件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和“掰沙法”工艺铸造并将表面处理成蟹青冷古铜色,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宝云阁铜殿是园内极少数幸存建筑之一,但内部陈设被劫掠一空,一九〇〇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破坏,并有十扇铜窗流失国外。一九九三年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得并捐赠予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插图4

万寿山点景区
意迟云在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卷棚式敞厅。“意迟云在”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江亭》诗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句子。

益寿堂
建于光绪年间,正堂五楹,名松春斋。此处原为皇家药房。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泽东来园时曾在此休息。
云会寺
始建于乾隆年间,主殿为方亭式建筑,名为“香海真源”,是遭英法联军火焚后园残存的木构建筑之一,内中供的毗卢佛铜像为清漪园原物。

圆朗斋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圆朗”为圣仁明智之意。

景福阁
原为清漪园时期名叫昙花阁的佛殿,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八九二年改建为现在的景福阁。阁前部为宽大敞厅,慈禧太后曾在此赏月、观雨和接见外国使节。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共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和平谈判曾在这里举行。

花丞阁、多宝琉璃塔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画中游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点景建筑,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牌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

写秋轩
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前山东侧的一组建筑。正殿三楹,建于高台之上,两侧以爬山廊连接“观生意”与“寻云”两配亭。此轩隐于山间,幽雅清净,是观赏秋色的极佳之处。

紫气东来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既是点景建筑,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

善现寺
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为万寿山后山东部的一座寺庙建筑,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山门和一座配楼,其余殿堂皆剩残基。“善现”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荟亭
建于光绪年间,俗称“双亭”,由两个六角亭套合而成,既是点景建筑,又是观景亭。

重翠亭
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卷棚式敞厅,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既是点景建筑,又为观景佳处。

乐农轩
相传是慈禧太后为了体验“田园乐趣”而命人修建。青砖砌墙,石片盖顶,建筑虽追求农家院落的情调,但仍不失皇家园林里建筑的风韵。

湖山真意
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卷棚式敞厅。站在此间向西眺望,西山秀色可尽收眼底。

草亭
建于光绪年间,是乐农轩景区的点景建筑,结构简单,顶部覆以茅草和云片石,既无油饰,又无壁画,有古拙质朴之美。

颐和园(北京)插图5

万寿山西部景区
清晏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荇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之劫,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
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建筑格局

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31]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北京)插图6

文物收藏

颐和园园藏文物,在有清一代被称为“陈设”。与颐和园的沧桑命运相依伴, 园藏文物也阅尽世变,其增减损益正可折射近代中国的兴衰历程。清漪园时 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皇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 ,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 子 进贡,当时著录的陈设多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 ,建档管理。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 咸丰五年(1 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千年(1 860), 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的“三山五园”, 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百余年之经营,化为焦土。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 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光绪 十二年(1 886),清廷开始重建清漪园,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 后归政光绪后的“颐养冲和”之所。权倾天下、穷奢极侈的慈禧极力经营自 己的 安乐窝,八方珍宝源源流入颐和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 902年,慈禧回銮北京,她 不顾国势阽危,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以为常驻之地。当 时颐和园文物陈设的来源主要有三:1)由宫苑各处调来;2)借举办慈禧万 寿庆典专门 制造;3)王公大臣敬献慈禧的寿礼。颐和园文物陈设又极一时 之盛,是为现今园藏文物之基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颐和园文物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目前, 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 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 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 二万余 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青铜器
丙父己方鼎 (商)

高23.7厘米 口长15厘米。鼎身呈长方形,折沿,深腹,双立耳,四柱足。四角出棱脊,口沿下饰云雷纹,云雷纹上饰夔纹。器身四壁饰有带状乳丁纹,内壁铸有“丙父已”三字铭文。足饰兽面纹。

粣方鼎(西周)
高23.1厘米 长18.2厘米 宽13.7厘米。该鼎为浅腹方体鸟足式,两方耳直立微外撇,方口折沿,浅腹下敛,圜底,四鸟形足微外撇,下作卷尾形;方鼎腹身外壁铸有两条凸出弦线,鼎腹四面带状弦线间各铸有两个对称凸出弯角鸟纹,鸟纹被扉棱相隔;腹内有“粣作宝尊彝”五字铭文;四足为长尾鸟形,两层花装饰,纹饰立体生动;整件青铜器造型独特,器形规整,铸造精美,风格承袭商代继而有所发展。

错金鸟形尊 (战国)
高该器做工精美,装饰华丽,造型奇特,构思巧妙。鸟尊呈立耳,圆睛,长喙,圆腹,翘尾,神鸟形双翅,背有绞蛇纹活盖,两前足兽足状,后足为一倒立状小兽,尾后有一环状系;鸟首、足等处装饰鳞纹,腹身铸有雷纹,翅尾铸有羽纹;眼、颈等处有错金装饰。

回纹豆 (战国)

圆腹,高柄,圈足。腹饰对称的环耳。器身饰多道弦纹,腹饰回纹。

嵌松石连环纹兽首衔环方壶(战国)
高50厘米 腹径25.8厘米。方口,溜肩,腹鼓,下有方圈足,腹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通体满布镶嵌绿松石的连环纹饰。整体纹饰制作精致,造型稳重而不失灵巧。

饕餮纹鼎(商)

圆体,深腹,双立耳,三柱足。腹部有六凸棱,以凸棱为鼻饰饕餮纹。

露天陈设
铜牛

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

露陈墩
它的全名叫’露天铜陈设石座’,俗称’露陈墩’,是专供庆典、节令时摆放青铜器物之用。

铜凤
铜凤、铜龙。位于仁寿殿月台上南北两侧,各成对出观,作为装点庭院的陈设,可以燃香,并且有“龙凤呈祥”的寓意。

铜狮
铜师是人们用来在宫门前辟邪及镇守之物,通常成对出现,一雌一雄。

铜瓶
位于乐寿堂前,它和铜鹤、铜瓶各一对陈列于此,则共同表达了’鹤鹿同春’,天下太平’的吉祥用意。

铜香炉
铸造于清乾隆年间。顶盖为双层圆亭筒瓦式样,下部采用青铜鼎造型。它三足鼎立,腹部筑满云纹,中间铸有’大清乾隆年造’六字样。作燃香之用。

颐和园(北京)插图7

家具
紫檀插牌式座屏底座 (清•乾隆)

长74厘米 宽56厘米 高121厘米。此器以整块紫檀大料制成的透雕拐子纹木墩为底座,立柱由两块透雕螭龙拐子纹的站牙支撑,上下横枨间装攒拐子纹绦环板,下横枨底部装正反两面披水牙子。披水牙子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精雕细刻,宛如玉牌,可珍可玩。此座屏底座用料奢靡,雕饰繁复,而纹饰俊秀,风格上则更多地借鉴了明式黄花梨隔扇和座屏的装饰手法,由此可见家具制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黑漆描金有束腰云龙纹大宝座 (清早期)
长 宽 高 座面高。宝座体型硕大,五屏风式,腰圆形座面,靠背和扶手随座面形状排列,卷书式搭脑,拐子式扶手,靠背板锦地纹框内绘海水云龙纹,形象威猛霸气。宝座其余部分绘“扯不断”纹和缠枝花卉,描绘细致入微。宝座鼓腿膨牙,壸门曲线如行云流水,四足为内翻象鼻足,夸张霸气之中又见圆润,其漆也静穆,其彩也灿烂,层层细密的断纹,宛如秋江横波,体现了家具制作工艺和大髹漆工艺的完美结合。

黄花梨大南官帽禅椅(明)
座面长 宽 高 通高。此椅是目前存世或有案可稽的明代黄花梨座椅中最大最优美者,整体气势恢弘,各部比例恰到好处,而且搭脑、背板、扶手等部位曲线十分优美。尺寸虽大,却显十分灵动。用材厚实,却不显臃肿。搭脑和靠背板的设计制作尤具个性,既增添了入座的舒适程度,又使之有别于一般的椅具;既彰显皇家风范,又具备文人情趣。是一件代表了成功设计和制作的明代家具精品。

紫檀有束腰嵌玉镶鎏金铜包角六方凳
凳面六边形每边长 凳高。高束腰,设六只方形腿足,棱角与座面相对应,鼓腿膨牙,腿与上下牙板格角相接,圆嘴子。红木托泥为后配。此凳束腰铲地起线开光,开光内嵌雕刻回纹的青玉。托腮下面六处披肩“平卧”嵌铸铜鎏金螭虎纹云头包角。上牙板铲地浮雕起双线勾勒变体宝珠纹,下牙板阴雕宝珠纹,圈口宝珠纹亦为铲地浮雕,起双线,贯通上下牙板,所有双线内均“平卧”嵌雕刻回纹的青玉。这件六方凳仅从木工而言,要想准确把握其造型已非易事,何况还有琢玉工匠和铜匠等参与其中,非皇家不能为之。

紫檀透雕螭龙纹六方凳 (清中期)
凳面六边形每边长 凳高。高束腰,腿足与牙板及管脚枨形成与座面对应的六个攒框,攒框中装紫檀整板透雕螭龙纹花板,玲珑剔透。此凳用材考究,加工精细,座面穿带等所有暗面都倒棱,凳腿与牙板及管脚枨连接处皆挖圆嘴子,为最讲究之工艺。

紫檀透雕花卉纹绣墩清中期绣墩
座面直径 腹径 高。此绣墩造型高挑,曲线优美,上下牙板和腿足浮雕拐子纹及宝珠纹,开光内装透雕绳挂“四聚如意”纹卡子花,造型生动流畅,在构图上融汇了中西方艺术特点。

瓷器
龙泉窑 划花庭院芭蕉纹玉壶春瓶(明)

高32.8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11.2厘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器身以划花为饰,纹饰层次分明。颈部以弦纹分割饰蕉叶纹、回纹、锦纹各一周;腹部纹饰以庭院为景,于湖石、栏杆内植芭蕉树;下腹部饰莲瓣纹;足圈外壁饰灵芝云纹。通体釉色翠绿莹亮,釉层均匀,釉面温润如玉。其腹部主体纹饰描绘的是南国的庭院景致,挺拔俊秀的太湖石矗立在庭院之中,围栏内外宽大肥硕的芭蕉叶片生机盎然,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南国景象,寓以高雅清玄之意。此瓶造型挺拔优美,器型、纹饰与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洪武玉壶春瓶极为相似。

蓝釉堆白菊花纹梅瓶(明万历)
高29.9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9.3厘米。洗口,束颈,溜肩,敛腹,腹下渐收,矮圈足,釉底,无款。瓶通体施蓝釉,蓝釉地上堆塑盆景菊花纹饰,纹饰施白釉。该瓶造型优美雅致,胎质细腻坚实,釉色优美,明晰的白色纹饰与庄重的蓝色釉地对比鲜明,十分醒目,给人以洒脱简洁,疏而不空视觉效果。

折枝莲纹出戟觚(明万历)
高27.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5厘米。器口外侈,呈喇叭状,长颈至腹部隆起,呈鼓腹,束腰,足胫外撇。腹部和足胫两侧各饰一对对称的鳍状出戟。器身通体以青花为饰,绘折枝莲纹,纹饰具有层次感,以双弦纹相隔。绘画技法以线条勾勒图案轮廓,再大片涂抹着色,着色不慎精细,多数晕出轮廓线外。青花发色蓝中泛灰,为典型万历中晚期青花色调。整体风格端庄、肃穆,集雄浑、古朴于一身。

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明正德)
口径29.5厘米、底径18.7厘米。盘撇口,弧壁,圈足。器内外均以黄釉为地绘制青花图案,内底为折枝石榴花纹,内壁一周依次绘柿子、硕桃、荔枝和枇杷四种折枝瑞果纹,外壁绘四组折枝莲纹。外底圈足内书“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青花阿拉伯文器座(明宣德)
高17厘米、上口径17.2厘米、下口径17厘米。器身中空无底,呈圆筒状,腹部中间接胎处起有凸棱,上、下口部均外折成宽沿,下部宽沿内有一圈无釉涩胎,系烧造时留下的垫烧痕迹。通体青花装饰,上口内沿及下口外沿均饰以菊瓣纹,上口外沿绘有极具异域风情的朵花纹饰;筒身纹饰分为三层,上、下层为圆形开光内绘缠枝花卉,以及在卷草纹地上书写阿拉伯文;中间凸棱饰以仰覆变形莲瓣纹。

青花缠枝莲瓜果纹梅瓶(明永乐)
高31.3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12厘米。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敛腹向底足处略侈,浅圈足,细沙底。通体纹饰分为三层,肩部绘桃、石榴、荔枝、枇杷四季瓜果,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折枝牡丹纹,其间以双弦纹相隔。此器青花色彩浓艳,纹饰疏朗秀丽,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详略得当,笔意自然,造型饱满、挺拔、庄重,充分体现了永乐时期秀美的时代风格,是永乐青花代表之作。

颐和园(北京)插图8

杂项
雕漆瓜楞花卉纹捧盒(清乾隆)

高漆质,瓜棱形,由盒身和盖部两部分组成。器身楞瓣内饰有菊纹,顶部内饰狮子绣球纹、外饰牡丹纹。整体纹饰繁缛,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泥制尊胜佛母像(清)
模印泥制佛像俗称擦擦佛,此尊胜佛母像,三面八臂,佛母威严慈祥,葫芦形高髮髻象徵无限智慧;项戴珍宝璎珞,身着秀丽天衣,八臂各施法印,跏趺坐於莲花宝座中央,整体造型精美华丽;尊胜佛母三面八臂,每面三目。

泥制帝释天像(清乾隆)
模印泥制佛像俗称擦擦佛,此尊帝释天为立像,高髻,方圆开脸,身形强健,颈带璎珞下垂至胸、腹,右手托持法螺,左手相抚,腿上衣纹褶皱飘逸,身体四周饰背光、卷草。佛像背面有乾隆年款和佛像名。

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如意(清)
高13厘米 长53厘米 宽17厘米,沉香木制。

碧玉填金刻御制诗插屏(清乾隆)
长35.4厘米 宽26厘米 厚1.5厘米.碧玉质。玉质匀净、颜色墨绿。

象牙雕满花帽筒(清光绪)
高,侈口,筒形。色微黄,用料取自象牙中段,由于其自身弧度,使得整体造型微弯。器身采用镂雕、圆雕、平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纹饰错落有致,花瓣雕刻细腻。

玉器
翡翠饕餮纹龙耳活环方鼎(民国)
高 长 宽翡翠质地,色泽莹润。方鼎用料厚重,采用减地浅浮雕、镂雕、透雕、线刻等技法,雕琢细致精美;鼎盖可与鼎身分开,盖顶部雕有狻猊,形象生动,四周雕有夔凤等纹饰;鼎身两侧雕有龙耳、活环,正背面雕有饕餮纹,古朴神秘。

青玉御制诗文七佛钵(清乾隆)
高 口径青玉质,玉质温润,色泽淡雅。器呈圆形,口微内敛,体型厚重。钵外壁浮雕一周共七尊佛像,其间镌刻每尊佛的佛号、佛谒。据《长阿含经》载七佛为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及释迦牟尼佛。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其背光为浅浮雕,佛像为高浮雕,恰到好处的突出了纹饰立体感。半圆形的佛座莲台,为适应器下部的曲面形态,视觉效果颇佳。

碧玉蕉叶纹觚(清乾隆)
高 口径 足径,碧玉质,有黑色斑点,器型仿古彝器,略有变化。长颈,阔口,器身起六条间断的凸棱,觚腹较短,上下内敛似鼓式,足形与觚颈同,略矮。此件作品的造型,在仿古的基础上稍加变化,显得端庄大方。

双凤六环白玉壶
双凤六环白玉壶 清乾隆 长11.1厘米,宽7.5厘米,高15.4厘米。

白玉东方朔偷桃摆件(清乾隆)
高12.6厘米 宽13.4厘米 厚4.1厘米。白玉质,玉色青白,莹润无暇,圆雕东方朔,长髯垂胸,宽袍博袖,衣褶线条流畅,腰间系带,所雕人物左足微前立于石畔,肩负偷摘的桃枝,面露喜色,眉目宛然。左下方立一小兽,回首而望。

白玉螭龙纹觚(清乾隆)
高23.2厘米 口径13.89.9厘米 底径8.55.9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沁。器身呈海棠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敞口,口沿外阴刻回纹,肩部浅浮雕变形云头纹。中部为觚腹,微微外凸,四面高浮雕螭龙纹。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略短细,浅浮雕变形蕉叶纹和如意头纹,近足处阴刻回纹。此器造型秀美挺拔,纹饰精细工整,带有青铜器古朴风格。

颐和园(北京)插图9

科研成果

日期课题名称成果
2016年-2018年基于景观梳理的大型乔木整形修剪模式的建立——以颐和园为例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5年-2017年颐和园(清漪园)拈香祈雨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2017年中华裸角天牛(薄翅锯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2015年颐和园寿文化体系之初步研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2005年颐和园建筑彩画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园林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出版图书《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
2001年-2005年中关村海淀科学城建设中的世界遗产——颐和园保护问题研究园林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3年-2006年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开发应用
2003年-2004年颐和园供配电及煤改电工园林局科技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
2002年-2003年古柳新型树体保护和修补技术园林局科技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
1999年-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保护的研究园林局科技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
1999年-2001年特殊条件下大规格苗木栽植及养护技术的探讨园林局科技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
1999年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与听鹂馆戏台声学测量及分析园林局科技技术成果推广奖一等奖
1994年-1999年皇家园林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包括砖雕纹样、彩画纹样、石雕、木雕、木装修)砖雕纹样获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图书《颐和园砖雕艺术》
1996年-1998年颐和园冷季型草坪建植管理模式研究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1998年关于恢复清漪园时期绿化布局的探讨园林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昆明湖3500年历史变迁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1997年关于古树濒危原因的初探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1997年颐和园持久性高质量草坪的建植与维护模式的研究园林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1996年颐和园计算机网络与图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1995年北京地区桂花露地越冬的研究园林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1995年以昆明湖底沉积物探讨北京西山地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出版图书《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

文化建设

举办活动

“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

颐和园的桂花来源于清朝宫廷,经过几代人的养育,不断探索、扩展和创新,盆栽桂花已发展成为颐和园的品牌花卉。从2002年开始,颐和园每年均举办“颐和秋韵”桂花文化节,以容器古朴、花香浓郁、花期应时、树形完美为特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颐和园品牌花卉的艺术精品文化。同时,又以盆栽的形式,参加了中国首届和第二届桂花文化展览以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博会等赛事,均获得了最高奖项。

“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

2012年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会举办首届梅花、腊梅“两梅”盆景艺术展,集中展示梅花、腊梅、迎春、黑松、五针松、紫竹等13个品种52盆盆景。 [22]此后,“两梅展”每年均有举办。2017年期间总共展出近200盆以梅花与腊梅为主的花卉盆景,其中约70盆是古桩梅花,桩龄达到近百年。

重要事件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政府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康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毁。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

所获荣誉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2020年6月,颐和园位列“2019年度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第3位。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颐和园(北京)插图10

旅游指南

开放时间

2021年4月1日-10月31日:6:00至20:00开放,19:00停止入园;

园内佛香阁、德和园、文昌院、苏州街8:00至18:00开放,17:30停止进入,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霁清轩、谐趣园、益寿堂、清华轩、玉澜堂、耕织图水操学堂、南湖岛内院落8:00至18:00开放,益寿堂、霁清轩、南湖岛内院落、耕织图水操学堂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

2021年11月1日-3月31日:6:30至19:00开放,18:00停止入园;

园内佛香阁、德和园、文昌院、苏州街8:30至17:00开放,16:30停止进入,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霁清轩、谐趣园、益寿堂、清华轩、玉澜堂、耕织图水操学堂、南湖岛内院落8:30至17:00开放,益寿堂、霁清轩、南湖岛内院落、耕织图水操学堂逢周一关闭(法定节假日除外)。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

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

静园时间为:20: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7:00——17: 00

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

静园时间为:19:00

2018年9月28日起,公园“满员”后将停止售票。颐和园由2015年的8万人分别下调至5.6万人和5万人。“下调人数主要是出于游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文物的承受力,比如噪音、灯光都会对古建文物造成影响。”当入园人数达到当日最大承载量时,公园停止当日售票,关闭所有售票窗口;当景区游人达到瞬时最大承载量时,公园将暂停售票、暂缓入园。

门票信息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

颐和园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

1、联票包括门票和园中园门票 (园中园包括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和苏州街)。

2、门票和联票均有优惠票,优惠门票:15元。

作者 蜘蛛指南

《颐和园(北京)》有2条评论
  1. […]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拙政园于1961年3月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