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Mount Wutai),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五台山位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方圆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称作五台。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公里,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有古籍记载:“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为太行山脉主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8年底,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地质地貌
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中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该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阴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翻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气候特点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零下5℃-10度之间。夏季平均温度13.7℃,冬季平均温度零下10.7℃。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8℃,最高气温为30℃。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五台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属、661种。其中,草本植物501种,木本植物160种。低等植物中,藻类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绿藻可作饲料;菌类有木耳、蘑菇、马勃、猪苓、茯苓,均可入药,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肴。高等植物中的蕨类有瓦松、卷柏、银粉、背蕨,无为等。其余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药材、花卉等。

木质植物
五台山森林面积29.43万亩,覆盖率44.83%,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群落主要由木本植物——乔灌木组成。植物群落因海拔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即亚高山分布着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布着高大的针阔叶树种及伴生灌木。木质植物资源共42科,71属,160种。

野生草本植物
五台山野生草本植物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积384.4万亩,占山西省天然草地的7%。野生草本植物共470多种,其中产量高、品质好的有58种。野生草本植物类型有亚高山草甸、高中山地草甸、低中山地草甸。

野生花卉
五台山野生花卉分木本、草本两种,驰名的品种有30余种。

药材
五台山所产野生药材,按药用功效,可分为15类。

动物资源
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狐狸、獾、黄鼠、山羊、野猪等。鸟类有142种,其中有9种为山西省所罕见:黄斑苇鸡、栗苇鸡、红胸田鸡、凤头麦鸡、赭红尾鸲、白项溪鸲、黑眉苇莺、棕肩尾菅、黑尾蜡嘴鸡。

矿藏资源
据勘察,五台山有金属、非金属矿藏30余种,矿点160余个。其中尤以铁矿为多,以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床为主,铜矿主要有台怀、观音洞、虎山、苇地坪铜矿等。金矿有五台镇海寺、繁峙宽滩、代县张仙堡、滩上等地的岩金,张仙堡、峨口等地的白砂金。此外,还有硫铁矿、稀土元素矿、铀矿、绿柱石矿、水晶矿、云母矿、硼矿、大理石矿和花岗岩矿、黑曜石等。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1

历史沿革

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北齐时五台山有200余座寺庙,唐代最多达360余座,“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座,明时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达到112座。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其《传》卷上又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后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 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武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史称“会昌毁佛”。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2

主要景点

白塔

五台山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是除了北京妙应寺白塔之外,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又一杰作。塔院寺,因此塔而得名。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西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这座古尼泊尔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塔颈依旧粗壮,塔座和塔身相对瘦长,更显巍峨。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

基座呈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面,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并对弟子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能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于是,这里就成了众僧向往的地方。到五台山游览的凡夫俗子也要凑热闹,顶礼膜拜,人多为求财消灾,而非修炼向善。

塔基四角建有四个小亭,在小亭的衬托下,使大白塔显得更加壮丽美观。环绕塔基造有可避风雨的长廊,大白塔的下层是个殿,俗称塔殿,殿内供奉着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在大白塔的围廊里还置放着喇嘛寺庙内祈祷、诵经所不可缺少的法物──115个法轮,它被又称为转经筒。法轮呈园桶形,转动自如,在每一个法轮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

南禅寺大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

显通寺铜殿

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34年(1606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

显通寺无量殿

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二十八点二米,进深十六米,高二十点三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

主要景观

写字崖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望海峰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挂月峰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锦绣峰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叶斗峰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翠岩峰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6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3

历史人文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场所,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成为佛教徒竞相朝礼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成为圣地、名扬中外的。

名称由来

佛教本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由于佛教的传人,五台山便作为佛教圣地开始了它的历史行程。五台山原来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人西行求道,路遇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于是请他们同回洛阳。随后他们以天眼看到五峰山有灵气,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奏请汉明帝并得到他的应允,才在这里建筑佛教寺院,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和近2000年的发展,五台山寺庙林立、宝塔遍布、雕塑绘画相映。这就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了。

文物馆藏

白衣大悲观音菩萨像轴
白衣大悲观音菩萨像,纵长59.8厘米,横宽27.5厘米,绸绢质地,画像为细笔白描,线条流畅,构图优美。上书《白衣大悲王印心陀罗尼经》9行,每行20字。落款为“弟子马豫敬书敬写”,为康熙年间作品。

沈周《关公夜观春秋图》
《关公夜观春秋图》,长83厘米,宽70厘米,纸质绫裱立轴。画面内容为:关公坐于椅状的山石上,左手持《春秋》,右手捋长髯,凝目观书。周仓立于其后。画面上方、右下侧,画山水松石,设色较浓。右上方有沈周的款述,盖白文“石田”方章一枚。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江苏吴县人。擅画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关公夜观春秋图》画山水笔墨坚实豪放,颇得沉着雄浑之致;写人物细致洗炼,富有神采。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管道升《观音菩萨画像》
观音菩萨画像,纵长68.3厘米,横宽38.2厘米,纸质绢裱。画面内容为水墨山水人物画画幅下部中间偏左绘观音菩萨,端坐于平台上,面容慈善。左侧自上而下绘竹、石,底部绘水草右上方有管道升楷书10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落款“至元年辛卯长生日,吴兴管道升仲姬氏敬写”,下有朱文印“仲姬”,并印有藏章15枚。按至元辛卯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管道升,字仲姬,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瓶妻子。赵孟類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法,擅绘画。其妻管道升亦工书擅画,尤擅画墨竹梅兰。《观音菩萨像》将人物与山水花草绘于一轴,突破了以往单纯画佛、菩萨像的传统风格,使佛像画更加接近于自然,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五代《五台山图》
其局部临摹部分以五台山豆村一带寺庙为中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左上角描绘大佛光寺,楼阁参差,殿阁巍峨,寺中不仅有僧人合什念佛,且有文官商贾活动,画面旁书“大佛光之寺”。右上部描绘大法华寺,四面围墙高耸,中间画攒尖顶单檐12角亭一座,寺内有2位僧人活动。画面下部画有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峰峦上苍松翠柏,挺拔直立。山间小路,行人骑马牵驴匆匆赶路;田间山坡,农夫耕作。众多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反映了唐五代时五台山佛教建筑的规模和盛况,而且反映了真实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画面左下角书写“河北道山门东南路”,指出了准确的地理位置。《五台山图》着彩以淡绿为主,兼用褐红、浅黄和白色涂染,显得古朴厚重。是研究唐五代时期五台山佛教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4

雕刻塑像

罗睺寺木唐雕石狮
天王殿殿前月台上,置一对石狮,系唐代遗物。其基座为5层须弥座,长1.82米,宽0.95米,高1.04米,中间束腰浮雕飞龙团云,上下两层浮雕莲花;石狮身长1.6米,宽0.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肌体丰满,双眼圆睁,一脚登宝球,看去十分威猛。它是五台山最大的石狮。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背后塑韦驮菩萨。两壁佛台上,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前东南角有一座高7.5米的砖塔,塔为藏塔。基座为平台,正方形,周长24米,塔基四角,各角层层内缩,形成十字形。其上有莲台,白色塔身。塔腹雕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

金阁寺观音殿唐代柱础石雕
观音殿唐代石柱础,高1米,呈圆形,上下为卷莲瓣,中间束腰。莲瓣下为八角形底盘。整个柱础敦厚坚实,线条粗犷,乃唐代遗物。偌大殿中,只此一块,实属珍贵。可能是不空和尚建造金阁寺时所用之础。明代重建时袭用至今。

佛光寺唐代石雕佛
该佛像为汉白玉石雕释迦牟尼佛像,通高1.08米,宽0.52米。须弥座高1.43米,束腰雕莲瓣花卉,座上雕幔帐似平铺下垂,褶皱清晰。释迦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面颊圆润丰满,双眼微闭,如入定静修。发卷为犍陀罗式,弯曲盘旋。袒胸披衣,衣纹缓曲,线条清晰。须弥座下台山基石高约1米,基石前面阴刻字曰:“大唐天宝四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径邑西子口村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玉石释迦牟尼佛一躯”。可知佛像雕于745年。释迦单尼佛像两侧阿难、迦叶亦为汉白玉所雕。阿难像高0.82米,迦叶像高0.87米。两像线条简洁,衣纹流畅,略施彩绘,站于莲台。阿难面容沉稳持重,迦叶则显年轻英俊,皆端庄站立,微闭双眼,一副谦恭之状,亦为唐天宝年间所刻,文物价值极高。

南禅寺唐代石雕石狮
唐代角石两块,平面各为30平方米。一块浮雕卧狮一只,身首匍匐在地,两腿自然弯曲,形象雄伟;一块为二狮争斗之状,极为生动传神。南禅寺另有唐雕石狮3只,一只高78厘米,另两只高约45厘米。

南禅寺北魏石塔佛传图
佛教传入五台山后,在佛教寺庙中逐渐出现了石雕佛像、佛塔等。为了美化和装饰寺庙环境,在建筑寺庙时,又大量应用石雕柱础、券口、栏杆、迎风、影壁等。随着石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明清时期更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石雕牌楼。石雕形式以圆雕、浮雕、透雕为主,内容以人物、佛像、禽兽、花卉、树木、虫鱼、琴棋书画等为主。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杰出的雕刻艺术,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五台山现存石雕以北魏石雕最古老,唐代石雕也不多见,明清两代石雕较多,而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则以中华民国初期的石雕为最。南禅寺大殿现存北魏石塔一座,底方26厘米,高51厘米,塔为5层。第一层4角各雕小塔1座,四面为浮雕佛传图,线条勾勒简洁鲜明。第二层每面正中各有浮雕佛像1尊,两侧雕像4尊。第三层至第五层每面各雕佛像3尊。石塔形体虽小,但雕琢精美,佛像面目清晰,姿态各异。佛传图人物众多,形象传神,反映了北魏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普化寺木雕佛龛
普化寺天王殿砖砌佛坛上,有一座长2.8米,宽1.9米,高4.5米的木雕蛟龙柱佛龛,龛内由4根柱子支持着斗拱、挑角、上枋、下枋,形似四角亭,佛龛正面为两根蛟龙柱,镂空雕刻,可以旋转。柱上9龙飞舞盘旋,龙眼圆睁,口吐白水,长达1米。蓝色云彩随龙滚动,整个蛟龙柱,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木龛顶部雕垂花柱头,红色石榴绽皮露子。木龛券口,雕各种花卉,枝叶繁茂,鲜花盛开。龛内为木雕弥勒佛,大肚雍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两耳垂腮,身披袈裟,线条粗犷。雕刻技艺精湛,是一件雕刻精细的木雕艺术品。

木刻乾隆诗匾
五台山有两块木刻乾隆诗匾。一块悬于塔院寺大藏经阁檐下。木匾雕刻乾隆皇帝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第六次巡礼塔院寺时所写七言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发丝,未说文殊与世尊。”另一木匾悬于明月池金刚殿檐下,匾长1.7米,宽0.7厘米。四周镶边,雕刻彩色图案,上下为二龙戏珠,左右为凤凰展翅。龙凤皆为金黄色,色泽鲜艳,雕刻精细,颇有龙飞凤舞之势。匾内蓝底金字,雕刻乾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季春月朝礼明月池时即兴所书“笑题明月池”诗1首。乾隆书法,字体丰润圆滑,清新秀丽,洒脱大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雕刻精细,不失原书风格,可谓木雕书法艺术珍品。

木刻五台山圣境全图
该图长162厘米,宽118厘米,是五台山慈福寺喇嘛桑格阿麻格于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亲手刻就的图版。在《五台山圣境全图》中,刻画了五台山清代时的大小寺庙、丛林静室60余处,帝王行宫3处,佛塔灵迹30余处。同时还展现了当时的村庄,绘制了康熙皇帝朝台的盛况,并穿插了康熙寻父的民间传说。内容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动有静,真实地反映了五台山佛教圣地僧俗人等的生活情景,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图版以极简练的手法,雕刻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概貌。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想像力。

沉香木菩萨像
该菩萨像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现藏于五台山藏珍楼。座长23厘米,宽16厘米,像高28.2厘米,肩宽6.5厘米。菩萨头挽高型发髻,戴着宝冠,面相清秀,肩膀较宽,生有24臂,手中分执各种法器。胸饰璎珞,赤脚站于并蒂莲座上。座周围雕卷草莲花一周,通体刷金。整个作品雕工精细,手法熟练,为清代木雕杰作。

木刻大势至菩萨像
木刻大势至菩萨像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现藏五台山藏珍楼内。通高52.7厘米,肩宽21厘米,底长42.5厘米,底宽25.5厘米。佛像头挽四卷发髻,面相方圆,肩膀宽阔,通身披汉青法衣,饰以璎珞,用珍珠玛瑙各式宝石镶嵌。衣纹扫地,右臂斜曲向上,左臂折曲,手托于左膝。左腿弯曲端坐,赤脚,通体施金彩。佛像精雕细刻,刀法纯熟,是一件珍贵的木刻艺术品。

显通寺木雕佛塔
随着佛教的发展,从北魏以来,五台山寺庙中逐渐出现用木雕的木鱼、佛像、佛塔、版画、牌匾、对联、佛龛以及殿宇建筑中的木雕券口等,木雕艺术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和文物宝库中的珍贵文物。显通寺七处九会殿中,现存一座木塔,塔高7.75米,8角13层,为密檐式木雕佛塔。塔身下粗上细,结构精巧。檩柱椽栿,比例适当,脊兽瓦檐,镂刻精细,相传为元代遗物,是一件珍贵的木雕艺术品。’

极乐寺元代塑像
南山寺最低层寺院称极乐寺,寺内大雄宝殿,为元代所建。佛坛上塑释迦牟尼佛和达摩祖师像,线条简练,形象优美,富有世俗化的特点,刻划了神化了的人的性格。两侧泥塑十八罗汉,是五台山十八罗汉塑象中的佳作。十八罗汉姿态不同,有坐的、有躺的、有前倾的、有后仰的,还有说话的,侧耳细听的,特别是睡罗汉,睡姿优美、睡容动人,如入梦境,游人走近,如闻鼾声。从神情看,有的疾恶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沉思默想,有的与世无争,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态龙钟,个性鲜明,富有实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走到哪个角度,都觉得十八罗汉都在注视着你。十八罗汉塑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极乐寺大雄宝殿一说建于元代,一说建于后梁,殿内泥塑与殿外同期遗物,建造年代尚须考证。

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塑像
岩山寺文殊殿建于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殿内雕塑为金代作品。殿内佛坛偏低,周砌束腰壶门和花卉图案。坛上面积较大,与唐建南禅寺佛坛形制略同。坛上塑像,文殊室利驾狮居中,十年浩劫中文殊像被砸毁,绿狮尚存。左右有胁侍菩萨和拂菻、童子金刚等,扇面墙背面有水月观音像一躯。这些彩塑,造型俊秀,身式修长,肌肉饱满,服饰简洁,虽为金代作品但躯干、面相、衣饰、神态等,还沿袭了唐代遗风。狮形雄壮,昂首挺立表现了神兽劲健不衰的风韵;金刚泰然自若,威武而不狰狞;胁侍菩萨清逸潇洒,秀丽而娴静,呈现出古代中国女性的秀丽美感和恭顺神态;水月观音半坐半倚,无拘无束,流露出拯救世人苦难安然自得的内心感情,尽管有的塑像残肢断臂,但原作的艺术气韵依然如故,堪称金代彩塑中的佳品。

广济寺元代塑像
五台县城广济寺元代雕塑,创作于1341~1368年(至正年间)。佛坛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6角束腰仰莲须弥座上,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两眼平视,两耳垂腮,下巴宽阔。佛像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粗犷,线条鲜明流畅。左右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头戴五佛冠,袒胸盘腿,结跏趺坐。背面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观音骑朝天吼,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坐骑皆为卧姿,塑像中较为少见。两侧山墙塑十八罗汉。整个塑像容姿丰满,仪表端庄,神态安祥,手法古朴,形象夸张,体现了元代泥塑的特征,为元代泥塑之典型。

佛光寺金代塑像
五台佛光寺文殊殿佛像雕塑作于公元1137年(天会十五年)。殿内砖砌佛坛长5米,宽4米,高近1米,两侧嵌砖雕花卉10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共7尊。文殊菩萨头戴珠玉金饰花冠,面庞圆润丰满,双眉弧弯,两眼平视,嘴角下翘,两耳垂腮,额上镶红色珍珠1颗,左手平放于膝,右手高举,执如意。双腿下垂赤脚蹬于狮背,文殊面目俊秀,有如生人,惟衣着繁复,飘带花穗饰于全身。坛上獠蛮塑像,面色漆黑,前额突出,头发呈螺旋状,手执篮带,牵狮陪侍文殊,反映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塑像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创作于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气势十分宏大。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精湛的艺术,迷人的神态,磅礴的气势,为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尤其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雕塑突破了古代把佛像神圣化、偶像化的模式,采用新的手法,使佛像生活化、人格化。人物造型情态逼真,性格有异,富有生活气息。佛光寺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宁公遇坐像,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袖手趺坐,风韵高雅,情态虔诚。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愿诚和尚,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这种根据真人形象塑造的塑像,标志着雕塑技法已炉火纯青。

南禅寺唐代塑像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五台山每一座寺庙、每一座殿宇,都有佛像雕塑。现存泥塑佛像中,最古老的有南禅寺、佛光寺。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塑像,风格迥异,异彩纷呈。 南禅寺大佛殿雕塑创作于唐建中时期,距今1200多年。佛殿塑像共17尊,塑于1座宽6.3米,高0.7米的佛坛上。正中释迦牟尼佛,头部呈螺旋发髻,脸形方圆,面额丰满,身披袈裟,衣褶流畅,神态严肃慈祥。左右文殊菩萨、菩贤菩萨,肌肤纯润,丰满细腻,容貌端庄,神态自若,衣纹自然和谐,躯体比例适度。释迦牟尼弟子阿难、迦叶凝神注目,虔诚恭谨,姿态自然,表情逼真。坛前胁侍菩萨,腰部弯曲,上身袒露,赤脚站立,锲而不舍。獠蛮、拂菻性格颇异,服饰鲜明,看似遵于职守,兢兢业业。两尊护法金刚,形体高大魁武,身穿铠甲,威严雄壮。

南禅寺佛像雕塑反映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成就。明显的特点是人体造型丰满,脸面丰润圆厚。胸部向外扩张,乳房突出,体态健康,与南北朝佛像雕塑形成鲜明对比。佛像站姿一改双腿并立姿势,采取S形站立姿势,优美生动,是雕塑艺术的重大突破。服饰潇洒,上身袒露,双脚光赤,显得浪漫潇洒,为中国古代雕塑所罕见。衣纹采取水衣纹,衣服紧贴肢体,增加了人体线条美,并大量应用飘带,增加动感,成为南禅寺雕塑艺术的显著特点。整组塑像场面宏大,人物生动,身份分明,主仆有序,疏密相间,既有环境气氛感,又有深度和空间感,体现了典型的唐代塑像风格,又略显印度生活之痕迹,颇有世俗化特点。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南禅寺佛像彩绘深厚古朴,色彩大方,并巧妙地应用了对比法、晕染法,为南禅寺雕塑艺术增添了独特光彩。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5

民俗文化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原称奋地秧歌、大秧歌,流行于内长城繁峙、代县一带。清代由地秧歌搬上舞台,并吸收北路梆子部分曲调和板式。因而其唱腔包括曲子和梆子两部分。曲子小调系民歌俗曲的程式化,乱弹则更加古朴。清代道光年间,繁峙县已有不少班社进行演出话动。1956年,繁峙县组建秧歌专业剧团。其演出剧目有本剧种传统小戏《安瓜》、《老少换》、《瞎子观灯》等;有从道情等剧种移植的剧目《打经堂》、《小牧牛》、《三复生》等;有梆子戏剧目《花亭会》、《九件衣》、《坐楼杀惜》等。知名艺人有郭守成、李成元、康海、张润来、武玉梅、季传花等。

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因最早流行于山西中部而得名,后流布于全省各地,故亦称山西梆子。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的韵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保留了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又具有婉转细腻的演唱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五台山地区五台、繁峙、代县、崞县、定襄各县均建立了人民剧团,开始多演唱北路梆子,不久即改演中路梆子。其传统剧目有《打金枝》、《小宴》、《杀宫》、《算粮》、《春秋配》、《忠义侠》等。较知名的艺人五台剧团有“赤金生”智文成斗、“河边红”曲隆福、“青衣”王金爱、须生王桂兰等,定襄剧团有“七岁红”高三贵、郭忠田、徐变英等;原平县剧团有筱玉凤、郝灵巧等。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晋北一带和内蒙古及河北的北部地区,唱腔、曲调、念白均与中路梆子相近,但音调高亢,富有塞外山野风味,且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五台北路梆子开始流行于清代中叶,嘉庆年间,始有戏班。1878年(光绪四年)豆村白布云办起了北路梆子戏班,刘德荣9岁入班学戏,后成名角,艺名“云遮月”。槐荫村人赵玉亭在晋北一带享有盛誉,被称为“须生大王”艺名“金兰红”,其自创“金兰红”乱弹高亢俏丽,曾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五台山地区代县、定襄、崞县都有名角坐班。“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十六红”焦玉生、“两股风”郭守清等都进京献演,誉满京华。1930年(民国十九年)前后,北路梆子又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五台县“水上漂”王玉山,代县“小电灯”贾桂林,定襄 “九岁红”高玉贵,五台“压八百”安秉琪等,皆德艺双馨、有口皆碑。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戏曲班社大部解体。一些艺人在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下,进行抗日宣传。“水上漂”王玉山编演的 《爱国女子》、《王婆骂鸡》等在五台山一带广泛演出,脍炙人口。1938年,王玉山、安秉琪、董福等到内蒙搭班演出,贾桂林逃隐张家口外。1948年五台、代县、定襄等子弟班重新开始演出,五台南茹村子弟班、繁峙东山底子弟班,较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五台、定襄、代县、崞县、繁峙均成立人民剧团,接管私人班社,开始演唱北路梆子,后因后继无人,逐渐改演中路梆子。

赛戏
赛戏是流行于内蒙、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的古老剧种,源于汉代“冬赛”,专为敬神演出。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五台县城由城煌庙道士主持,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举行报赛之会,九月十七日,西天和村举办赛会,均演出赛戏。赛戏在固定的赛日、固定的赛台,演出固定的剧目。赛戏大都采用面具,偶亦用脸谱。角色有生、旦、净而无丑。唱腔富于朗诵色彩,只念白道诗,故人称“道诗戏”。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大号、哎呐等,无弦乐器。表演动作简单,无一定程式。赛戏一般由乐户演出。清代五台县松台村有褚姓乐户从事赛戏演出。剧目以杨家将戏为主,如《出幽州》、《五台会兄》、《调寇》等。1983年,五台县文化馆曾在老艺人张履行指导下,排练演出赛戏并录像存档。至今,赛戏已在舞台绝迹。

班社剧团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的元杂剧,标志着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空前繁荣。五台县戏剧演出活动亦始于元朝。蒋坊乡龙湾古戏台建于元代,说明当时已有戏剧演出活动。明朝时期,五台山地区已有戏剧团体。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各县较大村庄,争相建筑戏台,遗存至今者比比皆是。

五台山地区戏剧班社建立,有据可证者始于明末清初。五台县清代著名学者徐继畲《松龛先生文集》载,清代顺治年间乡贡徐尔香“性旷达不羁,好声歌,蓄小戏一班,教之度曲”。1737年(乾隆二年)代州有“大成班”,在鹿蹄涧演唱《龙凤剑》、《朱仙镇》等剧目。乾隆庚子科(1780年)举人樊先瀛《保奏条目疏》记载:“乡村戏会,春祈秋报……由来已久而渐以加增……其以敬神为名,实则人图快乐。”嘉庆年间,五台县东寨村有自成班,于境内外演出。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五台县豆村、苏子坡、槐荫、南茹、南大兴、河北、高洪口、上红表等50余村,先后均建有戏剧班社。总负责人为班主,下设掌班、承事、写头,分管各项业务。

抗日战争时期,原有职业戏班皆被战火冲散。抗日民主政府为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乡村、学校、机关、部队自办业余剧团,进行演出活动。据1945年统计,五台全县有剧团94个,参加人员1273名。南茹村剧团、东峡村剧团、河北村剧团等,除演传统剧目外,还演出新编剧目《韩林梅拥军》、《爱国的女子》、《兄妹开荒》等,对宣传抗日、鼓舞斗志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台县于1950年将南茹村剧团接收改建为五台县北路梆子剧团。第二年,改演中路梆子。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亦编演现代戏。20世纪末期,沟南、南茹、河北、南大贤、天和、屋腔等村又兴办了业余剧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6

人文历史

文物遗存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此外还有佛塔、影壁、牌楼、碑碣等。

佛事活动
跳布扎

跳布扎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前往罗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骡马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举办,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化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朝会活动内容丰富,其主要一项是四方僧侣云集台怀镇做道场、诵经,使五台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其他
九项特色旅游活动:佛国圣地采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艺欣赏游、镇海松涛红叶游、秋冬美景摄影游、金色世界生态游、银色五台踏雪游、寺庙法会祈福游、佛法禅宗探访游。

美食
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

过年
“五台山上过大年”受到了海内外佛教界、旅游界等社会各界的欢迎,拓展了五台山冬季旅游发展新路。2002年五台山举办首届佛俗民情年。活动集中展示佛教圣地禅门僧尼过年习俗和特有的地方“两节”风情的创意,迎合了很多中国人“逃离”紧张而喧闹的城市生活、追寻古朴而纯正的过年过节情趣的心理需求。 每年春节期间来山的游客达数十万之多。

价值意义

综述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荣誉。

宗教价值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永平十一年(68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的记录。
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命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文化价值
五台山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
五台山的佛像,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到现,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五台山Mount Wutai
入选时间:2009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vi)
地理位置:N39 01 50 E113 33 48
遗产编号:1279
遗产描述: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北京、太原、大同–呼市三大佛教(喇嘛)活动中心的连接点,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7

人文景观

塔院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

显通寺
位于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无量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殿内的《华严经》字塔,为白绫所组成,上书60多万字的《华严经》,蝇头小楷,工整秀丽。铜殿三间见方,高达五米,外面雕铸着花卉人物,飞禽走兽。

菩萨顶
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南禅寺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唐武宗会昌灭佛,只有南禅寺逃脱了这次劫难,幸运地独存于五台山,因而也就成了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座古刹小巧玲珑,其中的大雄宝殿,据梁上的墨迹记载,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佛坛上,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十七尊,容貌丰润,面目传情,神态逼真,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不可多得的瑰宝。

佛光寺
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有“亚洲佛光”的美称。寺院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规模宏大,其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唐武宗会昌灭佛,寺庙被毁。唐大中十一年,主殿东大殿得以重建。佛光寺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彩绘泥塑佛像三十五尊,体态丰满,栩栩如生。壁画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文殊殿为五台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筑。

南山寺
枕山而建,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它们的建筑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为世人所称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汉白玉牌楼,后面七层金碧辉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层层高起,古树掩映,泉水萦绕。寺门前是细致精巧的砖雕构成的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处处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有历史人物,有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

龙泉寺
坐落在九龙岗环抱中,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而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雕工都属上乘。最令人瞩目的,是汉白玉的石牌坊,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据说是南海观音殿图,构图严谨,匠心独运。

文化传说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位于中国中部山西省境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五台山是华北的海拔最高点。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1989年成立。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经过发展壮大。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仅2006年一年,五台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5.81万人次,旅游收入16.79亿元。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实行景区与生活服务区有效分离,将核心景区的居民和商业建筑进行整治拆迁,在距离核心景区下游的16公里处,建设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该服务基地按服务功能分为“一心三区”,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区、移民商住区和管理服务区。

品牌建设

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下午18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对外推出的35张王牌旅游产品之一、 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也是首批5A级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和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之一,并通过ISO9001和14001国际质量环境认证体系。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8

所获荣誉

1982年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5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4月,入选“2020世界避暑名山榜”。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旅游信息

景区门票

1、全票168元/人次,八折优惠价134元/人次;

2、半票84元/人次,6周岁(不含)–18周岁(含)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学生凭合法有效证件半票优惠;

3、免票人群:6周岁(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儿童、残疾人、现役军人、伤残人民警察、记者、国家一级以上作家和摄影家、旅行社经理、团队司机和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凭合法有效证件免票,僧人或戒牒证免票;

4、旅游观光车票:50元/人次;

5、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5元/人(自愿)。

交通信息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北距北京370多公里,东距石家庄180多公里,南到太原200公里,五台山火车站距中心旅游区台怀仅48公里。北京、天津、石家庄、定州、太原、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均有长途客车通往五台山。自驾车指南:北京、河北、天津方向来,走京石高速,经河北阜平县、山西五台县石咀镇从南门来五台山;大同、内蒙方向走大运高速,经繁峙砂河镇从北门来五台山,太原、忻州方向经忻州、五台县城从南门或西门来五台山。

作者 蜘蛛指南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山西)》有2条评论
  1. […]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内,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峰顶都象个平台,故称五台山。北台最高,主峰海拔3058米,号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特殊,每年四月解冻,九月积雪,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是避暑的好地方。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地方,因此寺庙林立,名寺栉比,据历史记载,最多的时候曾有寺院200多座,现存58座,主要有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南禅寺、龙泉寺、殊像寺等。精美的建筑,玲珑的雕刻,逼真的塑像和彩画遍及各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