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景区,座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

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评为山西旅游业十大杰出品牌。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2月,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

景区概览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修复开发,古老的雁门关已经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沿革

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
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1

景区大事记

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二年)刘邦遣将军韩信,大破魏王豹,虏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及妻子,悉定魏地,凡五十二县,置河东、太原、上党郡(《汉书·高祖纪上》)。按,太原郡辖广武。(《史记·高祖纪》作三年,似误。)《汉书·高祖纪》
公元前201年
(汉高祖六年)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汉书·高祖纪下》)按,时句注山属雁门郡阴馆(今朔州市卞子疃乡里仁村)。
(汉高祖六年)九月,匈奴围攻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汉书·高祖纪》《通鉴》)

公元前200年
(汉高祖七年)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韩王信将王黄等侵入广武,南攻至晋阳,与汉兵战,匈奴败走。(《汉书·韩王信传》、《史记·韩王信传》、《通鉴》)
(汉高祖七年),周勃、樊哙从高祖击韩王信,下霍人(今繁峙县境),,前至武泉(今内蒙武川县)击胡骑,破之于武泉北。(《汉书·樊哙传》,《周勃传》、《史记》同)
同年,汉高祖刘邦击韩王信,于晋阳连战,乘胜追击,刘敬劝阻,不听,械系刘敬于广武。遂帅师逾句注,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冻堕手指者十之二三。至平城(今大同)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计始得脱。返至广武,释刘敬,且追悔。(《汉书·高祖纪下》、《刘敬传》)

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十一年),去年代相陈豨反。今年冬,高祖遣周勃道太原,逾句注,入定代地。勃至马邑,马邑不下,攻残之。(《汉书·高祖纪下》)
公元前166年
(文帝前元14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侵扰朝那(甘肃固原东南)、萧关(固原南),杀掠吏民。文帝派军抗御,匈奴退去,汉军追至塞外,无所获而归。
公元前158年
(汉文帝后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云中,文帝令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勾注以备胡。(《汉书·文帝纪》、《史记·文帝本纪》、两书《匈奴传》)

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今武川),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汉书·景帝纪》)
公元前142年
(汉景帝后二年)三月匈奴侵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之。发车骑材官,屯雁门。(《汉书·景帝纪》、《资治通鉴》)
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月,(《通鉴》作十一月)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防御匈奴,六月罢。(《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

公元前133年
(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武帝用王恢谋,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车,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兵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击之。单于入塞,觉之,遂走出。将军王恢坐首谋不克,下狱死。(《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30年
(元光五年)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
公元前129年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寇,杀掠吏民,帝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骑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李广为胡所败而还。(《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匈奴入雁门,败雁门郡都尉,杀略三千余人。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斩获首虏数千人。《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26年
(元朔三年)六月,匈奴数万骑入塞,杀代郡太守共友,侵入雁门,杀略千余人而去。(《资治通鉴》)
公元前123年
(元朔六年)二月,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击斩匈奴三千余级,还军,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郡。《汉书·武帝纪》

公元前121年
(武帝元狩二年)夏间,匈奴侵入雁门郡,杀略数百人,李广等出击,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余人,独身还,当斩,赎为庶人。(《汉书·武帝纪》、《通鉴》)
公元前098年
(武帝天汉三年)秋,匈奴入雁门郡,太守不敢抵御,坐畏懦而弃市。(《汉书·武帝纪》、《通鉴》)
公元前097年
(天汉四年),匈奴扰雁门,武帝命李广利、路博德、朝说、公孙敖等率21万大军分路迎击,李广利军与匈奴交战十余日而无功,公孙敖被右贤王击败,汉军被迫退回。
(天汉四年)春,遣贰师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进击匈奴,不利,引还。(《汉书·武帝纪》、《通鉴》)

公元前069年
(宣帝初)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欲入为寇,遣赵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汉书·赵充国传》)
公元前033年
(汉元帝元年),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由雁门出塞。(据《汉书》所记考定)。
公 元029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卢芳自称汉后,投靠匈奴,十二月在九原郡自称天子,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后汉书·卢芳传》)
公 元031年
(建武七年),光武帝刘秀命中坚将军杜茂引兵屯田于晋阳、广武,以备匈奴及卢芳。(《后汉书·杜茂传》)

公 元033年
(建武九年),帝遣大司马吴汉率王常等四将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今阳高县),战不利。骠骑大将军杜茂与雁门太守郭谅击卢芳将尹由于繁峙(今浑源县西),贾览率胡骑万余救之,茂战,败,引入楼烦城,迁雁门吏(官吏)于太原。(《后汉书·光武帝上》、《杜茂传》)
公 元036年
(建武十二年)遣谒者段忠传谕众郡弛刑(犯人减刑),将减刑犯人分配于杜茂镇守北边,又发边卒筑亭堠,修烽火,加强边备。(《后汉书·杜茂传》)
雁门郡人贾丹、霍匡、解胜等,先为卢芳将尹由所略,为将镇守平城,闻芳败,共杀尹由,降于雁门太守郭谅,谅上状,皆封列侯。(《后汉书·杜茂传》)

公 元039年
(建武十五年)二月,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于常山关、居庸关(均在今河北省)以东。(《后汉书·光武帝纪》
公 元050年
(建武二十六年)令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郡,八郡民归于本土。遣谒者分将驰刑,补理城谷。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2

主要景点

关城

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

雁门寨

位于铁裹门东西两侧山脊平台,北宋时期设立,为军事驻防要地。与西陉寨、胡峪寨并称为“雁门三寨”。所处形势十分险要,扼关山拒漠原御关内,诗载:“危峰千丈界南北,岩岩堆云雁得过。此日振衣临朔漠,何时归翼伴阳和?席依上界侵睛汉,水落人间作大河。何时殷勤苦修筑,汉迁飞将本无多。”

古关道

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诗载:“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隘口

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相传北宋时,朝庭以潘美为帅,杨继业为先锋镇守北地,三军来到雁门关安营扎寨。潘美让杨继业到关口外驻扎,即白草口,当时此口并无名称,潘美想羊怕吃败草,就把这里叫败草口好了,试图把杨业困死关外。后来杨业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纪念杨家忠心报国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因为羊怕吃败草喜吃白草。

常胜堡

位于白草口隘关西高地,为古西陉镇旧址。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周长500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刻“常胜堡”三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

猴岭长城

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西陉寨

位于太和岭口北城顶上,因太和岭口曾名神仙隘,故又叫神仙横城,是代州著名三寨之一,立于北宋时期,为隘口军事戍守屯兵之地。

勾注祠

址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环抱,又称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庙。庙建门厅,有前过厅院,后过厅院,以及正殿、碑殿、经楼、钟楼,晋咸宁元年立勾注碑。宋时因祈雨屡有灵应,册封顺应侯,有五崇极碑记。金、元又累封佑顺公、广佑灵应王。明洪武初年改称山神庙,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灵泉7眼。

雁门渠

位于勾注古道东侧,古广武城北面。《寰宇记》引《图经》云:“魏牵招为郡守,凿源为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当时城内井水咸苦,居民汲水往返七里,牵招开渠引北山水进入城内,是古代州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现存遗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位于勾注古道黑石头沟,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于此伏兵,由贺炳炎团长和政委廖汉生亲自指挥,10月16日根据情报,大同方面日本集结300多辆汽车,满载武器、弹药准备经过雁门关,开赴忻口前线。通过情况分析和作战实地勘察,于17日晚炸毁4号桥、5号桥,18日鸡叫头遍将部队开进伏击地,从次日上午10时许,到下午2点多,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围袭侵华日军汽车近五百辆,击毙击伤日军近200人,炸毁敌人汽车数十辆,此役闻名全国。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位于阳明堡村西南,由阎锡山所建,1937年7月1日被日军侵占,扩建为日军侵华的后方军事基地。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在陈锡联团长的精心指挥下,夜袭成功,炸毁敌机20多架,消灭日军1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

孙传庭墓

位于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占地7000平方米,冢高4米周长约22米。四周红墙环绕,遍植苍松翠柏,有响堂、墓碑等,砖墁甬路,旁列石人、石马、石猪、石羊,前建牌坊。墓毁“文革”,现存清刑部员外郎冯云骧撰《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暨配冯淑人张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于6块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详载其生平事迹。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东陉关因位处勾注山之东,即陉岭之东而名。《唐书·地理志》载:“雁门关有东陉关、西陉关。”唐宰相杜佑曾云:“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东陉关跟西陉关同建并重。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关城

位于东陉关遗址,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候陆亨贬于代州所建。明景泰、正德、嘉靖增修,万历复修,历600余年。关城周长1000米,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

瓮城

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

围城

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

东城

位于关城城廊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正德年间翻修。东城为大砖城,《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据山,无壕堑,垛口六百。东西城门二,曰雁门,曰雁塞。”南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西城

址关城城廊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雁门关地理总考》载:“石城高1丈五,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1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1座。城顶建威远楼1座,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

天险门及雁楼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安大吻,四角悬挂风铃。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了望。
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恢复了明代风貌。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见证着雁门关辉煌的过往。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原建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雁楼面阔5间,进深4间。楼内空畅,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士兵巡察、瞭望,现为雁门关古代建筑博物馆。

地利门及六郎祠

地利门为关城西门,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大炮2尊。相传,祠中铁刀为杨六郎于北宋仁宗年间留下,当时杨六郎为元帅驻守雁门关,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节,城中三千兵马衣食粮草紧张。辽军乘机重兵围攻,杨六郎一面派人突围出去火速搬兵,一面激励将士坚守城池,两军伤亡十分惨重。相峙数天后,辽军依然围攻不懈,宋军援兵还杳无音信,城中粮草眼看就要用完。面对蜂涌而上的敌人,杨六郎实在不知如何对策,正在焦困之时,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但见两个挑水的伙夫让脚下的冰滑倒,半天挣扎不起来。杨六郎见状立刻心生计策,即令将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墙上,寒冷的天气使水落地成冰,把城墙如兵甲般冰冻起来。辽军再次攻城时,因城墙光滑难攀,从云梯上摔得横尸遍地,杨六郎便乘势打开城门,手持寒光闪耀的铁刀率部冲锋陷阵,大败围城敌人。那把铁刀遂成为杨六郎兵临绝境,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见证和象征。

李牧祠

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

关陵

址关南古关道中盘道侧,为雁门关历代阵亡将士公墓陵园。墓丘林立,墓碑森然,皆倚崖面道,气氛肃穆。春来野花烂漫祭忠骨,夏至百草茂盛庇英魂,秋到北风呼号感悲思,冬临白雪覆盖披缟素。现绿草覆冢成茵,柳垂青丝染千古忠情,诗载:“白杨黄草依流水/断雁寒鸦吊古丘//壮志未酬空碌碌/西风萧瑟响吴钩。”

长平桥

位于关南谷底营房沟交汇处,随山就势恃险扼守,和平时期为通商津口,战乱期间为守关之卡。“初建有普济、太平小桥凡七,人咸便之,最后营此桥。”石拱基座飞虹于深涧,总高10米,宽6米多,跨度50米,桥畔立有长平桥碑。

马公墓

位于长平桥北,马公是孪生兄弟,曾任雁门关总兵。相传雁门关道虎害成灾,昼伏夜出屡伤百姓及过往商旅,使熙来攘往的雁门关道几成绝路。马公兄弟遂自荐除害,后弟与虎搏斗中不幸遇难,兄承弟志愤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的祥和热闹。为纪念马公兄弟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曰“马公杀虎处”。

云际泉
云际泉,早在元代就已闻名。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曾游历并题诗赞美此泉水犹如从云端飞流直下,故名“云际泉”。清代知名名学者代州人冯云骧曾留有《过雁门云际泉亭》四首诗,现刻于泉旁。

阜戈寨民俗村
阜戈寨,也叫阜家坪。历史上战争时期是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供给基地,和平时期是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当年在阜家坪的平缓之地,北方游牧民族用草原的牛、马、羊等乳品、皮毛,与中原汉人的丝绸、棉麻、中药材、茶叶、工艺品等进行交易。这里的商行、客栈、饭店、酒肆、钱庄、当铺应有尽有,现已成为集中展示边关军需、贸易和民俗风情的主题村寨和影视拍摄基地。

地利门宁边楼
地利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城门上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楼内原为杨六郎祠,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

边贸街
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这里是明清两代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古朴典雅,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成为展示边塞贸易和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贸街。

关署
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中间的正高地上。署门面宽3间,门前设石狮1对,进门建照壁1座。关署院分两进,正面过厅5间,东西各有配房,后院正房5间,东西亦各有配房,为守备处理公务及下榻处。

碑林
雁门关碑林在大雁塔下方,它收集了我国古代200多位诗词名人咏雁门的诗词名句,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石刻;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当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丛立如林,蔚为壮观,供游客观瞻欣赏、研习借鉴。

瓮城门
瓮城门,位于地利门外,俗称小北门。砖结构建筑,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上联为“三边冲要无双地”,下联为“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关南古道西侧。观音菩萨是中国人最爱之神灵,而古代雁门关为南北往来要塞,车马行人昼夜不息,所以地处古道中途的观音殿香火不绝。明建清修的观音殿,1937年被侵华日军焚毁,2009年8月重建为纯石材建筑。

雁塔
雁塔,位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上,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明代,毁于清末。2010年在原址上复建,为方形九层砖塔,高21米。

镇边祠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初为明正德六年(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咸丰元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寺庙,改名护国镇边寺。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成为全面了解雁门关军事文化的一大窗口。

雁门关长城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一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阨”、“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雁门关古炮台
雁门关古炮台,位于地利门西侧,城墙上安放着四门明代嘉靖年间的大将军炮。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3

地理环境

《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雁门关景区主要分为两大块。分别是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

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

建筑布局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文物遗存

试刀石
在雁门关旅游化路北上7公里,路过试刀石村南有一块上面留有一道巨大的刀痕的石头。

马公杀虎处
马公是明代镇守雁门关的马姓官员。古代雁门关道两侧时有老虎出没,屡屡伤及百姓。当时马公的弟弟念及民生,自荐除虎害,却被虎所害。马公兄承弟志,终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祥和。为纪念马公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曰“马公杀虎处”,且归葬其弟于碑侧。

前腰铺驿站
前腰铺驿站,位于当年雁关门关南古道中腰处,历史上馆驿、客饯、商铺林立,故名。与雁门关和新广武中间之“后腰铺”相对应。

后腰铺驿站
后腰铺是过关后的第一个村庄,也是商旅马队休整之所。过去这里客商云集,店铺林立。

雁靖坊
雁靖坊,始建于明代,原为木质结构。抗日战争时期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在原址上复健为汉白玉石坊,石柱,石斗拱,八柱重檐,造型雄伟壮观,雕刻工艺精巧。

雁门关分道碑
雁门关分道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是中国现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规则碑”。
乾隆盛世之际,雁门关道南段原有的一条路已无法满足往来车辆的通行需求。于是代州知州只好另开车道,立碑示众。碑文曰“雁门关北路紧告山崖,往来车辆不能并行,屡起争端,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势,于东路另开车道,凡南来车辆于东路行走,北来车辆由西西路径由,不得故违”,从而合理地分开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这碑文正是当时“关道”繁忙程度的真实写照。

雁门关长城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4

旅游指南

自驾出行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插图5
铁路出行
A:全国各地——太原——代县,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B:北京——涞源——灵丘——代县,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飞机出行
A:全国各地——太原武宿飞机场,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B:全国各地——五台山飞机场(定襄县宏道镇),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特别提示
目前进入雁门关景区有三条道路:
(一)由大运高速公路新广武出口下高速,经208国道南行7公里由代县北高速口进入景区;
(二)从代县阳明堡镇沿208国道北上30公里,由代县北高速口进入景区;
(三)由大运高速公路代县出口下高速,经高速路引道到代县县城,沿雁门关关南旅游专线往北15公里,由关南进入景区。

门票价格:90元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息。 夏日开放时间:8:00-19:30;冬日开放时间:8:00-18:00。
地方小吃
地方小吃种类很多,主要有:代县火烧,莜面栲栳栳,代县熬鱼,高粱面鱼鱼,代县腌菜,代县油糕,代县麻片,代县碗托。
食宿指南
景区南北两个入口处建有前腰铺、后腰铺两个大型驿站式综合服务区,集旅游咨询、停车、住宿、会议、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同时可容纳2000人就餐,500人住宿,拥有标准车位500个。在雁门关村和阜戈寨两个民俗村,还有农家客栈,可容纳500人就餐,50人住宿。
游览时间
长线游客,从南北两个入口进入景区,沿中轴线到出口约需2.5小时;如单纯游览雁门关景区,约需半天到1天时间,尤其景区建有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登山喜好者停留时间更长;如停留2天可扩展到新广武、旧广武、长城、代州古城、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杨家将祠堂、白人岩等同属雁门文化旅游圈内的代县景区。

作者 蜘蛛指南

在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山西)”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