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风景区暨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占地面积788平方公里,距乌鲁木齐485公里,距富蕴县城53公里。景区由额尔齐斯大峡谷、可可苏里、伊雷木特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四部分组成。它以优美的峡谷河流、山石林地、矿产资源、寒极湖泊和奇异的地震断裂带为自然景色,融地质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徒步、摄影等)、科学考察等为主要特色的大型旅游景区。可可托海风景区暨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景区主要由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可可苏里、伊雷木湖、额尔齐斯大峡谷组成,集优美峡谷河源风光、沼泽湿地景观、寒极湖泊、地质矿产资源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合草原游牧文化、西域民族风情、地域特色民俗等人文景观,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徒步、摄影等)、科学考察等为主要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原生态旅游景区。
2012年,可可托海风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 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
- 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经过多次地质勘探,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
- 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
- 1955年元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中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
- 1958年,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 2005年可可托海风景区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 2008年7月15日,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
- 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4A级景区。
- 2010年初被新疆自治区旅游局评为“新疆十家优秀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被联合国旅游经济促进会、中国营销学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联合授予“国际原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 2010年,富蕴县投资3678万元用于完善可可托海综合接待中心宾馆和简易餐厅、钟山至温泉的道路、景区标识牌、景区验票系统和环保生态卫生间、景区快餐服务中心和地质博物馆、温泉理疗中心等基础设施。
- 2012年5月19日,可可托海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013年,富蕴县投资4000万元,开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酒吧、敞开式自助餐饮区、跨河观光吊桥、旅游纪念品、奇石、宝石商店,户外游乐设施等服务设施。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可可托海风景区,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占地面积788平方公里,距乌鲁木齐485公里,距富蕴县城53公里。
- 地形地貌
可可托海旅游景区地处阿勒泰山脉中部南坡中山带,海拨1200-1500米,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风雨侵蚀和流水切割,形成许多深沟峡谷。可可托海景区主要是花岗岩地貌。沿额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岗岩山峰,峰壁圆浑,形态多样,峰峰演绎着美丽的故事,堪称一百单八峰。奇特的山石地貌,是距今2.08-0.65亿年之间的燕山期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寒冬风化作用,像层层剥蛋壳一样,不断的拆离崩解垮塌,从而使山体山峰的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多呈钟状、穹状、锥状,千姿百态的山峰中尤以相对高差365米的花岗岩奇峰—钟山,孤峰傲立,峭壁插云,悬崖逼水,为阿尔泰山景之最。瀑布化石、将军峰、倒靴峰、神象峰、雄鹰峰、骆驼峰等石峰,一步一景,叹为观止。象形石数不胜数,富龟石、海豹石、雄鹰回首、狼山等花岗岩巨石,形态万千,趣味无穷。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是1931年富蕴八级地震所留遗迹,是世界上罕见的地震断裂带之一。此次地震波及全球,有明显震感的区域范围直径达2500公里,在卡拉先格尔中心留下长1500米、宽350米的壮观塌陷区,坚硬岩层被震裂开一条宽6米、深10余米的沟槽,绵延20多公里的山体整体下滑10米,塌陷区形成63米的滑坡裂面,伴有垅脊、串珠状断陷塘、鼓包、张裂隙等地震遗迹景观。由于受自然破坏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该遗迹至今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地震史上最壮观、最惊人、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具有地质研究、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等价值。
- 气候
可可托海纬度偏高,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干旱气候,冬寒夏凉。夏季少雨日照长,冬季风大多雪。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零下3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1.5℃(1961年1月);最热月是七月份,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7℃。其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1.5摄氏度)仅次于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2.3℃),有中国的第二寒极之称。可可托海年均降水量为250㎜,年均风速1.4m/s,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冻土深度2.2米,无霜期120天。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可可托海内有80多种矿共生,主要有锂、铍、铌、钽、铷、铯等多种稀有金属,其中铍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宝石如祖母绿、海蓝宝石和绿宝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碧玺等产于花岗伟晶岩中。 世界级花岗伟晶岩矿床,十几条矿脉中尤以三号脉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内有80多种矿共生,主要有锂、铍、铌、钽、铷、铯等多种稀有金属,其中铍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此岩脉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宝石如祖母绿、海蓝宝石和绿宝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碧玺等产于花岗伟晶岩中。
-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可可托海有百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包括棕熊、野驴、河狸、雪豹、赛加羚羊等;有数十种野生植物,如野生薰衣草、小叶忍冬、绣线菊、西伯利亚刺柏、各类地衣和苔藓、黄连、芍药、新疆党参、阿勒泰独活等。珍稀动植物,原生态森林及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圈,生存着百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包括棕熊、野驴、河狸、雪豹、赛加羚羊等;沿途可以见到数十种野生植物,如野生薰衣草、小叶忍冬、绣线菊、西伯利亚刺柏、各类地衣和苔藓、黄连、芍药、新疆党参、阿勒泰独活等。
- 水资源
流经可可托海风景区的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由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河流。高山冰雪融化,山涧泉水涌出,造就了额尔齐斯河水的纯洁与冰清,浩瀚与隽永。以神钟山为界的水特色迥异,上游水势磅礴,飞流直下,将宁静的高山峡谷演奏出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下游水静谧平缓,潺潺绵绵,集纳了海、河、瀑、泉所有水的形态、色彩的变化,将峡谷点缀的多姿多彩,令人陶醉。更为神奇的是“胃泉”、“降压泉”、“不饱泉”的涌出,与相依并存的温泉,瀑布,又将神圣与健康馈赠给人们。可可苏里是地震断陷湿地,湖中二十多座芦苇岛随风飘浮,景随风变。
景区景点
- 可可苏里
可可苏里位于富蕴县吐尔洪盆地东北方向,湖面面积2平方千米,水深2米,由周边高山积雪融水汇集而成,是一处天然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碧蓝澄清,水生动植物丰富。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的红雁、白天鹅、灰鹤、沙鸥、野鸭等翔集于此,繁衍生息。秋季湖面芦苇花开,20多座芦苇岛随风飘游,密密匝匝的野鸭嬉戏玩耍。
- 伊雷木湖
伊雷木湖位于额尔齐斯河与卡伊尔特河交汇处,湖面面积212.5平方千米,海拔1120米,蓄水1.13亿立方米,水最深处约100米,从空中俯瞰呈巨大的”8″字形,是富蕴大地震断裂带上最大的堰塞湖。湖东西两侧雄峰屹立,南北两侧绿树环绕,良田万顷,村舍镶嵌。湖面中央被东西两座大山削去大半。
- 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
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位于富蕴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1931年富蕴八级地震所留遗迹,是世界上罕见的地震断裂带之一。此次地震波及全球,有明显震感的区域范围直径达2500公里,在卡拉先格尔中心留下长1500米、宽350米的壮观塌陷区,坚硬岩层被震裂开一条宽6米、深10余米的沟槽,绵延20多公里的山体整体下滑10米,伴有垅脊、串珠状断陷塘、鼓包、张裂隙等地震遗迹景观。该遗迹至今保存完整,具有地质研究、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等价值。
- 龙门广场
龙门广场位于额尔齐斯大峡谷景区入口处,山脉首尾与额尔齐斯河相连,山水环抱广场。由游客服务中心暨地质博物馆、主碑广场、生态停车场、休闲广场四部分组成。
- 白桦林
白桦林生长在额尔齐斯河凸岸河湾上,面积1.5平方千米,由三个大小不一的白桦洲组成,以白桦树为主,西伯利亚苦杨为次,森林为寒温带山地阔叶次生林。
- 百花草场
百花草场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风景区额尔齐斯大峡谷,清澈的额河水从它的西侧流过。有满天星、野油菜花、映山红、野菊花、刺蔷薇等花草。
- 峡谷花岗岩景区
峡谷花岗岩景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风景区额尔齐斯河的两岸,主要是神钟山到季兰德温泉七公里的道路两旁的众多象形石,它们被合称为“峡谷花岗岩景区”。有瀑布化石、两块巨大的片麻状花岗岩、神仙椅和倒靴峰等景点。也有很多像小动物的岩石,比如:巨蟒出山、象鼻峰、骆驼峰、神鹰峰、人头马面、诺亚方舟等。
- 神钟山
神钟山,又名阿米尔萨拉峰,为一座如钟似锥的花岗岩奇峰,在额河南岸平地拔起,海拔1608米,相对高差达365米,为阿尔泰山山景之最。岩壁缝上生长着白桦树、青松和西伯利亚云杉。因岩体发育平行山坡面的同心圆层状节理,受寒冻风化作用,沿平行坡面的节理不断地拆离崩解垮塌,使山峰的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从而形成钟状地貌。
民俗风情
-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它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哈萨克族在婴儿出生后,别人不能问其性别,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这种活动要进行三天。在婴儿40天时,举行“四十天礼” ,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才可以公布婴儿的性别。孩子5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鞍、马鞭、肚带、马蹬带等。男孩在5-7岁时举行割礼,行礼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们要送礼。
- 传说
哈萨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较多,史籍早有记述。《汉书》所载奄蔡《唐书》所载可萨、萨。公元982年用波斯文写成的《世界域志》一书中,载阿兰国有kasak,这无疑是当今的哈萨克。在哈萨克语意中,“哈萨克”一词有顽强、巨大、坚强有力的意思。对哈萨克民族的起源,有多种美好的传说,如传说在远古代,有位英勇善战的青年首领名叫卡勒恰哈德尔。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突然天空出现异彩,一只白天鹅从天而降,匍伏在其身边,用羽翼掩护着他,并向他口中滴了一滴津涎,而后把他驮到湖边喝水,吃了饭,卡勒恰哈德尔顿觉精神好转,体力恢复,伤口也很快愈合了。这时白天鹅变成了一位天仙美女,与卡勒恰哈德尔形影不离,二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kazak”(哈萨克),“kaz”意为天鹅,“ak”意为白色。后来男孩长大又生了三个小男孩,长子阿克阿尔斯,次子别克阿尔斯,幼子江阿尔斯。其后这三个阿尔斯就演变成了哈萨克历史上的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哈萨克族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而以展成为稳定、独立的民族。哈萨克族中的氏族部落组织,至今仍保留比较完整。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游牧于我国西北的塞种,大月氏、乌孙康居和匈努等,均为哈萨克人的先祖。到12至13世纪,又融合了陆续迁到天山北部的部分回鹘人、葛逻禄人、契丹人和蒙古兴起的先烈、乃蛮、钦察及察合台汗的蒙古人,从而形成了哈萨克族。
- 语言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82年恢复使用原来的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 民居
为了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织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圆栅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一般向东开门。
- 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 哈萨克族婚礼
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举行婚礼时,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要来祝贺。新娘子来到男方家时,陪嫁人要拉起红色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要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要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要去拾完有喜气的食品。新娘和新郎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唱罢,来宾们席地围坐,这时有一个在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持嫩树枝或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随机应变地唱起富有风趣的“开场白歌”。新娘的婆婆便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拣“恰什吾”,在欢笑声中那男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歌中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要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哈萨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是: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阿吾加尔”。它没有固定的唱词,却有一定的曲调。阿吾加尔大致可分五个部分。一、序曲;二、劝慰;三、哭诉;四、哭别;五、揭面纱歌。这些歌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唱的,有的在和自己父母离别时唱,有的是来到婆婆家唱。每唱完一种歌,还有一些风俗习惯,如当新娘送到公婆家门口时,男方就举行娶亲仪式,首先由主持迎新仪式的小伙子唱“开场白歌”,当歌中唱到“让各种香甜的喀苏撒下吉祥”时,婆婆就拿着一大盆“恰什吾”朝新娘和客人的头上一把一把地撒去,老人欢笑,小伙子和小孩跑去抢着拣拾,以示吉祥。每种歌都反映了不同的内容,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心情。姑娘在出嫁时,因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情是悲切的,歌中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对新生活的忧虑。如歌中唱道: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象不象这里水丰草旺?虽说那里也有亲人,却不象在妈妈跟前那样无忧无挂。我走了,看不见门前的青松和泉水,请亲人们常把我去看望。当姑娘来到新天地,小伙子们要唱《拜塔夏尔》,即《揭面纱歌》,使她跟亲人见面。那么亲人对她的态度如何呢?歌中唱道:新娘是个贤淑的姑娘,她的心象金子一样明亮。她是别的部落山上翱翔的雄鹰;她是别的部落湖上遨游的天鹅。啊唔!天生的一对,是我们的榜样,阿吾勒的人会把你请进毡房,你在阿吾勒就象天鹅飞翔……接着歌中还要唱到新娘子怎样料理家务、尊敬公婆、跟邻居和睦相处等内容,然后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来到婆家,婚礼虽然结束了,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的结合。
- 哈萨克族服饰
一个美丽的民族,由于地域性的特点,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服装文化,其中哈萨克族服饰服饰颇具地域特色。哈萨克族人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过去,牧民的服饰大多用牲畜毛皮制作。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戴着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楞,两耳及脖后带有三个垂帘的“吐马克”帽,或戴用羊羔皮、水獭皮、狼皮做的圆顶帽,脚牛筒长至膝盖的皮靴。若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则穿带布面或条绒面的大衣,颜色多为黑色,腰系一条镶着银饰的宽牛皮带,上挂一北精美的小刀。夏季,男子喜穿一种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 伊犁哈萨克族男子头戴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哈里帕克”,帽的翻边用黑平绒或羊羔皮制作,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男子头上多系一块白毛巾或三角白布,结扣扎在前颔,头顶露在外面。衬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皮坎肩,扎上腰带,佩上小刀。男子的衬衣多用白布做成,衬衣领子一般为直翻领。年轻男子衣领上绣有各种图案。妇女爱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外套。过去年轻妇女爱穿绣花套裤,衣服上装饰银元、银制品及各色珠扣,现在除了小姑娘外,这种服饰已很少见了。
- 新疆的命名礼
孩子出生几天后,将举行命名仪式,这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仪式,只有婴儿近亲长辈参加。主人会认真准备这次仪式,为客人准备美味的饭食。婴儿的姥姥或奶奶将婴儿包裹在干净漂亮的小被子里,从母亲身边抱出去交给请来主持命名的阿訇参加仪式的其他长辈轮流抱过婴儿,逗一逗孩子,呼唤孩子的名字。直到轮转到婴儿的父亲手上时,小家伙才被父亲送回到妈妈身边去。主人家热情招待客人们吃饭。阿訇先对着婴儿的右耳朵诵念祷告词,再对着婴儿的左耳朵念赞主词,并呼唤为婴儿的名字。在唤过三遍婴儿的名字以后,家里的长辈会抱过婴儿,呼唤婴儿的名字。
- 新疆的一些民俗禁忌
新疆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新疆的历代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因此这些禁忌对于新疆人来说根深蒂固,你必须详细研读以下文字,且要记住”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原则。
一、性感禁忌
禁止穿坦胸露背的衣服及过于短小的衣服,反感穿背心短裤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禁止女性服饰或打扮过于性感,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认为:”女性对任何男人都有魔力”,因此过于性感的打扮,可能导致周围已经沐浴过准备去礼拜的某些穆斯林群众无法抵御的小小思想变化。
这样,”性感”在新疆将直接导致两种犯罪:一是犯”性骚扰诱惑?quot;,二是按照伊斯兰教经典《圣训经》,如果有精液不慎泄漏,将导致沐浴无效!而犯下”过失影响穆斯林礼拜”罪。
二、凝视禁忌
不少维吾尔人认为人们忌羡他物或忌妒贤能的眼光,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恶的力量,会给所喜爱的人、物或所从事的事业带来种种不利,如凝视人家漂亮聪明的孩子,会使这个孩子遭到某种不幸;烤馕时被人凝视,馕就在馕炕贴不住;灌面肺子时要在肺子上蒙一块布,不让别人凝视,被人凝视肺子就会破;织布时被人凝视,就会经常出现断线等。维吾尔人防范毒眼致厄的手主要有佩带护身符,行熏烟术等。在新疆,你可千万不能凝视维吾尔人或他们的东西,或在巴扎(自由市场)上看了好久而不买,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的各种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可悲的是被骂或被打的游客居然理直气壮地说”看看不行吗”,回答是:在新疆,不行!因为这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原则判您”不尊重民族习惯”罪名成立。
三、放屁禁忌
在新疆,绝对禁止在公众场合放任何有声屁或无声屁,因为周围可能有已经沐浴过准备去礼拜的各族穆斯林群众,按照伊斯兰教经典《圣训经》,有声屁或无声屁均导致沐浴无效!因此这些穆斯林群众按照经典将被迫应该重新沐浴。因此公众场合”排气”可能在疆外习以为常,但在新疆毫无疑问判您”骚扰穆斯林礼拜”罪名成立。
四、饮食禁忌
在饮食上,新疆穆斯林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因此切不可将以上诸物带入穆斯林家庭或餐厅,或在这种场合谈论这些物品。如果你能向穆斯林表示,自己不吃以上食品,那么就会更受欢迎,例如,他们可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吃驴肉,性情也会跟驴一样,或认为情操高尚的人怎么能吃不知羞耻的驴呢?
五、崇拜禁忌
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六、礼仪禁忌
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许多讲究。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去,不能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尽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要起来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饭吃干净。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时,如有事要离席,不能从人前走,必须到人后走。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客人不能随便借翻主人家的东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来回走动。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必须用毛巾擦干。不能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装有盐的袋子和做饭用具上。吃饭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等,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礼物、茶饭碗时要双手,单手接受或递送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家里有客人时不能扫地。作客时,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实在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绝。主人给客人倒茶时,客人应双手捧起碗,不能为了表示客气接过茶壶自己倒。
七、赞美禁忌
有些新疆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 “胖”、”漂亮”、”胃口好”等之类的词句;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因此,在新疆,你常会听到一些老人见到小孩时常说”这个小孩太难看了”。
八、其他禁忌
穆斯林在做乃玛孜(礼拜)时,不能喧闹,诵读祈祷经文时,不能说话,不能站在或经过做乃玛孜的人面前或将人像置于做乃玛孜的人面前,也不能不脱鞋或用脏脚踩礼拜毯。不能在清真寺或麻扎(坟场)喧哗或谈论与此无关的内容。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往水里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脸前不能看太阳等;不能踩拔庄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庄稼和草上大小便。路经麻扎时,不能骑马、骡、驴;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允许任何人无故进入墓地,不许从墓地上大量取土,以防坟墓倒塌,墓地附近禁止修猪圈、厕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边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带污秽物经过和逗留。妇女不能跨越绳子、脏水,认为跨越绳子生孩子时胎盘不容易下来;跨越脏水,分娩时将会无力。陌生人不能随便进入产妇的房间,一般要在产后满十二天之后去探望产妇。忌讳男人将头发、胡子留得过长和带金戒指,忌讳女人将指甲、腋毛等留得过长。认为星期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会遇到倒霉的事。吸毒、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奸淫、暗算别人、占别人的便宜等,均被禁忌。
- 新疆民俗见面礼
- 新疆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但是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热情迎接和真诚相待,你就应该尊重别人,具体地说,就是你首先要有礼貌,懂得并尊重对方的礼仪习俗。如果进行一下角色互换,你是主人,你的门前来了一个粗俗无礼、不尊重你的文化、人格的家伙,你还会对他热情迎接、真诚相待吗?由于受孔氏礼教的摧残少,新疆当地民族中就保留着很多人性纯真的东西,比如在行见面礼的时候有身体的接触、面颊与嘴唇的接触、像拥抱礼、碰胸礼、贴面礼、吻礼等等,这些在汉族传统礼俗里面找不着。但是这些礼俗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懂的人千万别乱来,可不要看着有趣就胡抱一通、乱吻一气。同辈的亲人、好友之间见面相互拥抱。此俗不分民族,如果交情够深,不同民族的好朋友见面,情不自禁地就相拥为礼了。但异性之间没有此俗。儿童见长辈,相互拥抱,儿童吻长辈面颊,长辈吻儿童的额头。年轻人见长辈,相互拥抱并行贴面礼。
- 塔吉克族同辈男子相见,右手对掌相握并吻对方的手背。
- 塔吉克族男性小辈与女性长辈相见,也右手对握并吻对方的手背。
- 塔吉克族女性小辈见男性长辈要吻他的手心。
- 塔吉克族成年女性与男性相见要吻男性的手掌,男性回报以抚摸对方面颊。
- 塔吉克女性小辈与同性长辈相见,行贴面礼并抚摸对方的面颊。
- 塔吉克族长辈吻小辈婴儿做为见面礼。
- 塔吉克族大姐姐迎接或送走小弟弟时,吻小弟弟的嘴唇或额头。此俗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俄罗斯等民族中也有。
- 哈萨克族的见面礼,客人来了,全家出门相迎,主人老远就迎上去,行抚胸礼。主人热情地扶客人下马,并接过客人的马鞭子,将马牵走精心饲喂。同辈亲人之间行碰胸礼。碰胸礼在其他游牧民族和有游牧历史的民族中也有。主人家的家长与客人握手热情寒暄
- 最保险、最适用的是使用穆斯林式的抚胸礼,右手置于左胸(左撇子也行如此),最好同时俯身鞠躬。如果对方是穆斯林,在行抚胸礼的同时说一声”萨玛里空”(穆斯林的问候语),对方会更加高兴。行此礼时不忌辈分、不忌性别,不忌身份地位,新疆的大部分民族通用,甚至在新疆生活时间长了的汉族都使用此礼。维吾尔族中还有一种双手置于腹部同时鞠躬的礼节,一般用在更加郑重的时间场合。行了抚胸礼再行握手礼,这是新疆穆斯林通用的礼节。典型的穆斯林式握手礼是双方右手前掌相抚,同时左手轻抚对方手背,看似四手相握,但不可握得太紧太用力。握手礼是人类最古老的礼俗 ,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连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有以握手表示友好与亲密的动作。相见与告别时相互握手现已成了各个民族之间通用的礼俗,而且在使用握手礼的时候可以不必顾忌辈分、身份地位甚至性别。但是在与异性相见,特别是男士面对着漂亮姑娘的时候,可不要轻率地向对方伸出手去,唐突的举动容易被对方误解为轻浮或者不怀好意。
- 哈萨克摔跤
一种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是深受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开展非常广泛。一般在各项娱乐活动中,必有此项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遇有空闲,也会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哈萨克族男性几乎都是摔跤手,少年儿童也常以此为娱乐。哈萨克族人过年喜欢摔跤活动。在进行摔跤时,摔足者的双腿套在各自的一个麻袋里,致使双腿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参加比赛的选手,只能用上肢角逐,这种活动妙趣横生,引人发笑。摔跤是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最普通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深得哈萨克人喜爱。每逢有人举行婚礼、割礼、周年祭祀都举行摔跤活动。过去,摔跤多在部落间进行,哪个部落胜了,荣誉就属于哪个部落。得胜者有奖,奖品有驮、马等。据说,哈萨克族历史上的英雄,大多数是摔跤能手。 比赛开始前,为了显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对手,摔跤手总要模仿猛虎捕猎,像公牛一样吼叫,甚至抓起一把土撒开去,闹得摔跤手由部落长老或者德高望重的人驮在马上绕场一周,以示炫耀,摔跤手就得下的马来,跪在地上,虎视眈眈的等对方上场。
哈萨克式摔跤形式很多,有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等。最常见的当然是古典式和自由式。古典式摔跤比赛开始时,两人互抓对方的腰带,躬身对顶,尽力拼搏,你推我搡,常常是扭成一团,谁也不让谁。这时候,自然有规则调剂,你可以把手抱起来,也可以扭他的手或脖子,要他仰面倒地,只要把他摔倒就算你胜。这有点像现代古典式摔跤比赛规则,如果是这样,那么还有一种古老摔跤,更富有哈萨克族特色。一对“冤家”比赛时,都把脚套在一个大口袋里,齐腰高,让人把袋口扎紧在腰上,比赛时,把对手弄到就行,三赛二胜为赢。自由式摔跤比赛时,总有一个很有威望的长老当裁判。各队派出运动员参加,年龄小的,先摔,年岁大的、水平高的后上场。两名摔跤手,各有一骑手助威。只要把对手摔倒,让他背着地,你就胜了。“助手”的骑手,并不只是为了当拉拉队,他有他的任务,只要自家队员把对方摔倒,他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冲进场里去,驮起队员,离开赛场。否则,人家爬起来,还会纠缠,那就不算得最后的胜利。这就叫,你不走开,我就跟你没完!所以,摔跤手一般都赤裸着上身,只系着腰带。那是为了摔跤方便。当然,他们头上也扎彩带或戴帽子,那是装点自己的运气。
-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法进行的节日,它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黑色绵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哈萨克族人民在古尔邦节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传统娱乐活动。
- 肉孜节
肉孜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每年必须封一个月的斋,也是教徒们所要履行的一项重要“功修”。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甚至连咽口水也不允许。到了太阳落山之后,才能进行吃喝。所以这个节日也是宗教上沿袭下来的习俗。斋戒日期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这一月称为“斋月”。“斋月”可以出现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兰教历是纯阴历,以月亮出现的那天为月首,单月 30天,双月29天,全年12个月,不置闰月,计354或 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节没有固定关系,所以“肉孜节”便会在一年四季中轮流出现。九月份封斋满一个月,到了十月一日改为正常生活, 举行礼拜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其实“肉孜”在阿拉伯语中,也是“斋戒”的意思。关于“肉孜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传说,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白天躲进深山里不生火、不做饭,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才开始做饭。其实,这个节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动,尔后成为民族习俗。斋戒被伊斯兰教称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说过:“斋戒,一半是忍耐。”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为了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宗教上说人是污秽的,如今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已不封斋,而是将开斋节作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庆祝。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把房子院落打扫整修一新,并要赶制节日盛装。妇女们还要炸馓子、做点心、熬果酱,购买各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贺节的客人。节日的清晨,穆斯林们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庆祝活动。这天人们将不计过去的“疙瘩”和“磨擦”,而会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兴高采烈地相互拜节问候。
特色美食
- 纳仁
纳仁这种佳肴也叫手抓肉。做法是:把羊或马宰杀后,把羊肉或马肉切成大块,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块,连同羊头、肝、心、肺等一起放在锅里加热烧煮,煮沸后,撇去血沫。一般两个小时即可煮熟。汤肉放盐、洋葱。肉煮熟后,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是面片,捞出盛盘,把面片放在盘底,块肉放在上面,肉用小刀切碎后同面拌在一起,并撒些辣子面、洋葱末等调味品,然后用手抓着吃,这就是手抓羊肉面。吃完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喝碗原汁肉汤,以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
- 抓饭
抓饭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植物油)。 做法是将大米洗净,用水泡上。羊肉剁成大块(连骨头一起剁),胡萝卜洗净后切成细丝,洋葱剥皮后切碎。做抓饭一般用生铁锅。先用清油炒肉,后炒胡萝卜、洋葱,炒至半熟,放大米、清水、盐、不要搅动,盖上锅盖焖上40多分钟即熟。吃抓饭时,客人要先洗手。主人一般把抓饭盛在盘子里,请客人用手抓着吃,故得名抓饭。但是现如考虑到卫生方便等方面因素,吃抓饭的时候都会配备相应餐具,抓饭就只是徒有虚名了。
- 熏肉
哈萨克族每年入冬前都要宰杀牲畜,为整个冬天做饮食准备,这就是常说的冬肉。冬肉为了保存必须将水份熏干。熏肉前将大块的肉切成条状,均匀地撒上一些盐;再将肉和灌好的肠子挂在支好的木架上,放在暖房,用火炉生上旺火,使暖房保持较高的温度,将肉里的水份耗干,大约五六天就可以食用了。传统的熏肉是用干牛粪、松树枝或者木柴熏成的。这些肉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
- 烤肉
烤肉主要是在招待贵客和外出狩猎时食用。贵客光临后,哈萨克族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不剥皮,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碎肉装进野生动物的肚子,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别有风味。牧民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也别有情趣。
- 馕
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哈萨克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因为没有馕坑,烤馕是用一种叫做“塔盘”的烤锅(铁制的上下两个平锅)烤馕的,烤馕时在平锅的上下放上干牛粪或者是木柴做为燃料,将馕烤熟。 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受其他农耕民族生活方式影响,哈萨克人亦吃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散子)、汤面片、拉条子、米粥以及其他饭食。
- 奶制品
奶制品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和骆驼奶等制成的食品。主要有酸奶、酸奶疙瘩、黄奶疙瘩、黑奶疙瘩、甜奶疙瘩等。这些奶制品营养都极为丰富。通过现代工艺制成的牛奶饮品如“雪梦乳饮”,就属酸奶之上品,其味极佳,畅销全国。马奶酒味酸甜,色奶白,酒精度可达数度,不仅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也是款待贵客的玉液琼浆哈萨克族的奶油制品主要有三种:(酥油)“萨勒玛衣”、“可列干”、“开衣马克”的两种。前两种是生奶油做成的,后一种是熟牛奶的上面漂的奶油做成的。“萨勒玛衣”通常做成后装在羊肚子里在冬季食用。
- 奶茶
奶茶是哈萨克人最重要的饮食,一日数餐都离不开。在哈萨克族牧民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牧民多饮砖茶和茯茶勾兑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先把茶叶放进壶中文火煮一定时间,使茶香飘溢,茶色红嫣;将牛奶或者羊奶文火煮沸,使上面结厚厚的奶油;准备适量开水。然后将奶、盐、茶水、开水勾兑到小碗,即成奶茶。到牧民毡房作客,必敬奶茶,这是待客的第一道程序;如不喝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喝好了,用手捂住碗口,主人即会意,不再添茶。客人多时,偶有茶不够的时候,女主人此时掀开壶盖,以示歉意。
旅游指南
门票信息
景区门票价格为90元/人次 ,区间车票36元/人(大门-钟山)
交通信息
1、乘车出游:到乌鲁木齐市碾子沟汽车站乘坐乌鲁木齐市——富蕴县长途汽车,抵达富蕴县后,再乘坐富蕴县——可可托海专线出租车(富蕴客运站处),抵达可可托海。或直接乘坐乌鲁木齐市——可可托海镇专线长途汽车,抵达可可托海镇。
2、自驾出游:驾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至阜康市幸福路口,沿216国道前行,由乌鲁木齐市——五彩湾——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有野马、黄羊等保护动物)——恰库尔图(有收费站,一般在这里吃午饭)——富蕴县城(沿省道226线)——可可托海镇(沿途可欣赏到可可苏里和伊雷木湖的美景)。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