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缩略图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09月19日公布并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截至2017年3月29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为244处。

数量规模

自1982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9批、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第一批至第六批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起改称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次分别是:
第一批:1982年11月08日发布,共44处
第二批:1988年08月01日发布,共40处
第三批:1994年01月10日发布,共35处
第四批:2002年05月17日发布,共32处
第五批:2004年01月13日发布,共26处
第六批:2005年12月31日发布,共10处
第七批:2009年12月28日发布,共21处
第八批:2012年10月31日发布,共17处
第九批:2017年03月21日发布,共19处

相关区别

早在1994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所发布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即明确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相对应,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Park of China。”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术语》一章的定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地体系归类中相当于“海外的国家公园”。

从1990年9月3日至2007年4月2日期间通用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以及现行通用(自2007年4月3日起)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图案也体现了这点,其圆形图案上半部英文“NATIONAL PARK OF CHINA”(直译为“中国国家公园”);下半部为汉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旧徽志汉字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
但2008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家旅游总局又另外设立了国家公园这一称谓。

徽志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建设部(后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管理办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为圆形图案,中间部分系万里长城和自然山水缩影,象征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名胜古迹和江山如画的自然风光;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镶嵌,象征风景名胜区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图案上半部英文“NATIONAL PARK OF CHINA”,直译为“中国国家公园”,即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下半部为汉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适用于以下范围: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标志物;
(二)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使用的信笺、印刷品、宣传品、纪念品;
(三)国家风景名胜区会议及有关宣传活动用品;
(四)其他经建设部授权的有关事项。

作者 蜘蛛指南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条评论
  1. […]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1961年,中山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