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前身为1959年蔡希陶教授领导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经历数次重组、改隶后,199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园区概况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 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2011年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单位,2015年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9年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三个组成单位之一。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 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版纳植物园的主要职责是: 立足中国热带,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开展以森林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版纳植物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按照中国科学院“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建园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1,400 余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700余篇,申请专利170余项,授权专利11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近50余部。与国内120多个植物园、大学以及国际上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
版纳植物园内设机构:综合办公室、科技外事处、人事教育处、条件保障与后勤处、财务处、昆明分部办公室等6个管理部门,以及园林园艺部、环境教育中心和旅游管理部3个业务部门。
版纳植物园下设11个科研及科研支撑单元: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综合保护中心3个研究单元37个研究组,以及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云南省勐腊县)、中国科学院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云南省景东县)、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云南省元江县)、 植物标本馆、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热带经济植物实验推广站等8个科研支撑单元。
版纳植物园的挂靠单位有2个: 中国植物园联盟、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
历史沿革
1958年5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始建于西双版纳景洪大勐龙小街,因距边境太近及社会治安等原因,1958年底搬迁至勐腊县勐仑镇。
1959年1月1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葫芦岛正式成立。
1959年至1970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7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放地方,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隶属于云南省科委领导。
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收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对云南三个生物学机构体制调整,除实验植物群落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外,其余并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植物群落室与昆明分院生态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其余部分成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96年9月经中编办批准,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辖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昆明生态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沿用现名。
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距离景洪市有96千米,距勐腊县城有100多千米,东经101°25′,北纬21°41′,占地面积为11.25km²。
气候条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21.4℃,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水充沛,旱雨两季分明。
园区资源
保存植物
截至2015年9月,在占地面积约为11.25km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收集有活植物12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还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hm²的原始热带雨林。
据不完全统计,在该园38个不同的专类园区中有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号,130科,1000余种植物,包括有属于国家保护植物的琼棕、矮琼棕、董棕、龙棕等在内的棕榈科植物45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榆绿木,以及珍贵用材柚木、花梨木、滇南红厚壳等20多种热带珍稀用材树种;有南洋杉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等121种裸子植物;榕属植物约150种;姜科植物170种;蕨类植物3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的蕨类10余种;雨久花、满江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漂、眼子菜、荇菜等水生植物约100种(品种);热带花卉植物645种(品种);巨龙竹、碧竹、刺竹、糯米香竹等竹子250余种;保存有柚子、芒果、香(芭)蕉品种及热带著名的水果莽吉柿、榔色果、红毛丹、龙眼、荔枝、油梨、番木瓜,饮料植物可可、可拉和部分野生果树共641种(品种)。
设施设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图书馆
该图书馆始建于1959年,1996年植物园新组建后,在版纳园部和昆明分部各设图书馆一个。2011年1月1日,新科研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也迁至新址。
截至2015年9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1700平方米,阅览面积1400平方米。馆藏图书及期刊合订本共52899册,其中英文图书7833册,中文图书16978册,英文期刊合订本16224册,中文期刊合订本8343册,俄文图书1272册,俄文期刊952册,日文图书655册,日文期刊642册。馆藏涵盖了植物学(尤其是热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园林园艺、农业科学及林业科学等学科。
图书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建设已基本完成,录入数据库馆藏文献目录49378条,包括中西文专业学科图书资料。图书馆每年购买收藏西文期刊84种,中文期刊245种,中文图书300余册,西文图书约100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
该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有工作总面积450平方米,由种质贮藏库和种子生物学实验室两部分构成。
种质贮藏库库体面积为144平方米,种质材料总容量约150000份,是中国设施条件较好的一座保存野生植物遗传种质的种质资源库。该库按国际同类库标准建设,设有-18℃、+4℃、+15℃等种子和微繁体保存库,建立有进行超低温保存实验研究的液氮生产器和相应的超低温贮藏设备,配备有较完整的种子含水量处理和种质生命力检测的实验条件。
种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面积300平方米,建有包括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实验设施,以研究热带植物种质贮藏生理和植物抗逆生理为主,可相应从事有关水分生理研究、激素和酶学研究、DNA操作以及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等的研究。
该库对云南热区及邻近东南亚国家500多种野生植物及地方性传统稻种资源、传统蔬菜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类型进行了收集、入库和微机资料系统的建立,已保存这些种质材料4100余份;对6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野生植物开展了微繁保存研究,建立组织培养保存系2000多份(株)。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系统中技术支撑机构之一,对该园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同时也为地方林业,环保,园林,海关,公安和科普等社会事业提供技术服务。
该馆收藏以滇南热带地区为中心、以云南亚热带和东南亚热带地区为辐射范围的维管植物区系标本,同时也收藏地区性森林群落定位研究凭证标本和种子标本,属于地方性热带植物标本馆,兼具热带森林生态学研究收藏物保存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热带植物收藏特色。
该园标本馆于1959年随着该植物园在西双版纳勐仑镇葫芦岛的创建,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建立,在当时称为“植物资源组”。由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热带,高温潮湿,加之地震频发,至1997年,所建的标本馆早已漏水,墙体开裂,虫害严重。因此着手兴建新的标本馆,于2000年动工,至2002年4月得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的标本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正、复号标本室,浸泡标本室,标本制作室等。
至2015年9月,标本馆馆藏标本达到20余万份,其中正号标本15余万份。时任标本馆常务副馆长为殷建涛。
教学科研
截至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27个研究组等研究部门;建有标本与种质保存中心、3个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等研究支撑系统。
获得荣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先后授予了“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点)” 、“全国文明单位”、“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旅游信息
主要景点
野生食用植物园
野生食用植物养育着人类渡过漫长的史前期,今天仍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用以度荒的重要食物。许多种类具有比栽培植物更益于人类健康的药用保健成分、营养成分和独特风味,并已形成产业。野生种类保留更丰富的遗传基因,是栽培作物育种中最为重要的基因资源。袁隆平利用野生稻中雄性不育基因攻克了杂交水稻的关键技术而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本专类园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在原野生蔬菜植物专类园的基础上,于 2009年开始,历经3年建成。本园区面积约150亩,收集保存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缘种400余种,分别保存在野生食果区、野生食花区、野生食茎叶区、野生食根区,野生栽培植物近缘种则点缀于各区内。这是目前世界上收集保存野生食用植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专类园区。
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
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是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文物保存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展馆面积2 000 平方米,馆内有热带雨林厅和民族森林文化厅两个主要展厅。
该馆展示了热带雨林的重要性以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民族对森林的利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热带雨林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库、基因库和知识库,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该馆馆藏展品1000多件,各种民族风俗图片1000多张,它以独特的构思、丰富的展品和展览形式系统介绍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民族森林文化,为传播和开展民族森林科学研究和“人与自然”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
水生植物园
水生植物园水面面积15亩,收集和展示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现收集保存了约100种(品种)。该园按照水体深浅等水湿小环境和植物生态习性分别种植了不同生活形态的水生植物,包括:
浮叶植物——植物根系或地下茎扎根水底,茎生长于水中,叶柄长度可随水位而伸长,叶及花朵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如王莲、睡莲、芡实、萍蓬草。
浮水植物——植株整体漂浮于水面,根部不生于泥中,可随水流四处漂泊的植物,如雨久花、满江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漂、眼子菜、荇菜。
沉水植物——完全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中植株沉水生活,它们多生活在水较深的地方,根长在土里,叶片通常呈线形、带状,如金鱼藻、黄花狸藻、黑藻等。
挺水植物——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下茎扎于泥中生长发育,上部植株挺出水面,通常生长在浅水或水边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纸莎草、畦畔莎草、水葱、长节淡竹芋、白粉塔里亚、水芋、水生马蹄、撒金泽泻、泽泻、黄花蔺、千屈菜、蔗草、菖蒲、慈姑、黄花鸢尾。
滨水植物——生长在岸边或堤岸潮湿的地方,喜水耐湿,如水杉、落羽杉、水松、木芙蓉等。
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
版纳园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创建于2001年,位于植物园热带雨林区内。占地100余亩,是院省合作重大项目“万种园项目”引种植物栽培基地之一,也是我国人工收集、保存与栽培中国广东、福建、西藏、海南、广西、云南及南亚、东南亚等邻国热带地区植物种质资源专类区。目前该区已收集、栽培、保存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号,130科,1000余种植物(含本区土著植物),其中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0余种。成为国内植物园中人工收集、栽培、保存热带植物种类最多、最重要的基地,为科普、科学研究等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热带混农林模式展示区
热带复合农林模式是根据热带雨林多物种共存的原理, 通过人工搭配种植多层多种植物,综合运用农业及林业技术,建立起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综合效益达、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在1960年建立的人工群落试验地基础上经扩建形成的热带混农林模式展示区占地103亩,区内利用了橡胶、茶叶、咖啡、可可等多种经济植物建立有10余个混农林模式。其中以人工胶茶群落模式最为著名,已经在海南、云南等橡胶种植地区广泛推广,并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树木园
树木园是植物园重要种质资源基因库,也是我园最大活标本收藏库。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保护热带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经济植物,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储备资源。在园林应用上,可利用不同的树木构建各种引人入胜的景观。
树木园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76.32亩。目前已引种保存国内外植物上千种。有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花,提制香精的依兰香,果似香肠的腊肠树,龙飞凤舞的南蛇藤,林中巨果吊瓜树,树冠庞大体态优美的雨树,世界著名的澳洲坚果和腰果,以及列入保护植物名录的千果榄仁、望天树、四数木等。
南药园
南药园建成于2002年,经过2012年的扩建改造,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0亩,扩大到50亩,现收集保存药用植物近500种。通过不断地收集保存各种药用植物种类,建立一个以保存南药、傣药、哈尼药为主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收集区,为科学研究提供材料,为科普教育提供素材。园区以园林道路分割,分为南药、民族药、中华药、原料药等小区,并重点突出保存南药植物。在南药区,收集展示了有名的龙血树、槟榔、益智、砂仁,肉桂、锡兰肉桂、胖大海、檀香、印度大风子、马钱子、萝芙木、苏木、儿茶、巴豆、古柯等30多种。
中华药区保存有提取兴奋剂药物的巧茶,用于接骨的接骨丹及各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曼陀罗、芦荟、川牛膝、金佛手、车前草、仙茅、千斤拔等。民族药区展示有西双版纳泰族、哈尼族、基诺族主要民族的药用植物,如大叶火桐树、葫芦茶、锅铲叶、黄姜花等。此外,该园还保存了高含秋水仙碱的嘉兰,可提制降压药物的云南萝芙木,可防治肿瘤的美登木以及马钱等药用植物。为今后攻克各种疑难杂症保存了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
奇花异木园
奇花异木园建于1999年,占地面积12亩,主要收集热带各种奇花异木,并用园林园艺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该园分为观果植物区、草花植物区、花叶植物区、感应植物区、赏茎植物区等,收集奇花异木254种(品种)。其中有老茎生花植物无忧花,观果植物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气球果、乳茄,茎杆膨大的观茎植物酒瓶棕、酒瓶兰、象腿树、佛肚树等,块根、块茎膨大的植物山乌龟,世界花之最的巨花马兜铃,花构件似胡须的老虎须、猫须草,花形奇特艳丽的红花西番莲、金杯花、重瓣纸扇,草花植物虾衣花、太阳花等,花叶植物红桑、白缘龙舌兰等,感应植物跳舞草、含羞树、时钟花等,木材最轻的轻木,国家保护植物火树麻等。由于收集的植物奇特,观赏性强,奇花异木园成为游客必到的专类园,对普及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裸子植物区
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裸子植物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支的高大乔木,既是林业经营上的重要用材树种,也是纤维、树脂、单宁等原料植物,少数种类的枝叶、花粉、种子、根皮等可供药用。 裸子植物区占地面积10.2亩,收集保存有南洋杉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等121种裸子植物,其中保存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福建柏、翠柏、鸡毛松、柳杉、肉托竹柏、云南穗花杉等。
绿石林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绿石林景区面积225公顷,位于葫芦岛东部区,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典型的石灰岩山森林植被,生长有10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上百种野生动物。区内千姿百态的象形奇石和郁郁葱葱的雨林形成的树石交融的景观比比皆是,构成世间少有的“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观,故有“绿石林”之称。绿石林景区是多种珍稀濒危动物,如双角犀鸟、灰叶猴、峰猴、长臂猿等的原始栖息地,同时具有丰富的热带兰科植物资源,是开展这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回归和综合保护的示范基地。
野生兰园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有700属近2万种。兰科植物俗称兰花,因其具艳丽的花朵而著称,有不少种类可供观赏和药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国的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有173属约1200多种。西双版纳有96属335种。
版纳植物园野生兰园占地面积9.08亩,于2000年建立,以保护和研究兰花资源为宗旨,主要从事兰科植物的引种驯化、保存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收集保存石斛属、万代兰属、鹤顶兰属、笋兰属、贝母兰属、指甲兰属、蜘蛛兰属、凤蝶兰、石豆兰属、钻喙兰属、虾脊兰属、竹叶兰属、美寇兰属、湿唇兰属、羽唇兰属等野生兰科植物近200种。该区已成为国内从事兰科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龙脑香园
龙脑香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洲,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代表树种,是我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特有珍贵树种,有些树种还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建群种。由于该科植物热带性强,被有的学者认为是衡量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树种之一。
龙脑香科世界有15属,580种。我国产5属13种,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及西藏墨脱。版纳植物园自1959年建园以来即开始从国内外引种栽培龙脑香科植物,1981年正式建立龙脑香园,占地面积101亩。先后从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新加坡,以及国内的广西、海南、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成功引种7属34种龙脑香科植物,其中收集有热带雨林“巨人” 望天树。由于近几十年来森林破坏严重,生境恶化,龙脑香科有些种类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国产龙脑香科植物几乎都列为国家级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因此,版纳园建立的龙脑香科植物专类园对该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及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经济林木示范区
版纳植物园经济林木示范区面积约900亩,为热带植物的造林树种选择、引种驯化示范地。该区种植有20多种热带珍惜用材树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榆绿木,以及珍贵用材柚木、花梨木、滇南红厚壳等。区内植物郁郁葱葱、树干挺拔,高已达20~30m。经过多年的研究,园内的科技人员已成功地掌握了这些珍贵树种的繁育、栽培技术,其中多个树种已得到推广,为中国热带山区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珍惜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
西园珍惜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面积90公倾, 于1974年划地保护与建设,旨在珍稀濒危植物及热带雨林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通过几十年的收集、保护与建设,区内现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其中引种植物约1500种,保存有100多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区内还建有用于生态学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塔、地表径流观测站等设备。同时,还建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区,即保存了物种又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容。区内的森林群落是以四树木、番龙眼等为标志树种。漫步其中,可看到老茎生花、绞杀现象、独树成林、板根等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该区已成为从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的重要基地。
滇南热带野生花卉园
版纳植物园滇南热带野生花卉园是在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重大项目”万种植物园项目”支持下,于2004年建成的国内第一个热带野生花卉植物专类园。该园占地31亩。主要收集了滇南地区(泛指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野生花卉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生观赏花卉65科约250种。园景充分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乔、灌、草、藤等类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10亩水域为衬托,花红水映,景观别致。目前,该园已成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专类园区。
国树国花园
国树、国花是指被选作一个国家象征的树木或花卉。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拥有自已的国树或国花,但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被选做国树或国花的植物不同,象征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有的是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面貌和文化传统与民族习俗。
国树国花园于1999年建立,按世界六大洲进行规划分区,即分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六个区。共占地20亩,收集展示了适宜本地生长的80个国家的58种国树国花。如缅甸国花—龙船花、老挝国花—鸡蛋花、利比亚国花—石榴花、马达加斯加国花—凤凰木、比利时国花—杜鹃等。如此多的国树国花聚集一堂,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赏到世界各国的国树国花,仿佛踏上“周游世界”的旅途,也使国外游客能在异国他乡惊喜地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树和国花。并通过文字与科普解说,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地理地貌等知识。
百香园
百香园占地面积86亩,引种保存国内外重要香料植物104余种。有世界名贵香料植物依兰香、丁香、檀香、土沉香、香荚兰、肉豆蔻、秘鲁香、吐鲁香、降香黄檀、锡兰肉桂、肉桂、白兰花等,也保存有重要乡土香料植物,如高含金合欢醇型、香叶醇型、芳樟醇型、甲基丁香酚型的细毛樟;高含柠檬醛的吉龙草,高含黄樟油素的狭叶桂,高含樟脑的勐海黄樟等,它们当中不少是云南特有种,世界罕见的香料植物,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此外,还收集有许多传统的民族食用香料,如当地傣族常用的烧烤配香原料香茅草、刺芫荽,在傣年节做糯索粑粑的配香原料云南石梓花及传统佛教信仰植物铁力木等,是我国最大的香料植物活基因库。
百花园
百花园为版纳植物园的第一景,占地面积353亩,现收集保存与展示热带花卉植物645种(品种)。
百花园植物布景主要采用孤植、纯林大片种植、同类多品种集中收集、专科专属保存、攀缘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种方式展示。并力求与地形水域巧妙结合,形成不同的赏景空间,创造 “天女散花”、“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和“花开花落”等景观效果。借助区内大量花卉植物,通过挖掘花卉与人们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关联,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创作出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对联、字画、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园区内,充分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学和文化内涵。整个园区被远山晨雾所怀抱、被汩汩流淌的罗梭江所环绕、被飞蝶野禽所簇拥,步移景异、花开不谢,让游客切实感受“热带天堂”的神奇魅力。
百果园
百果园占地90亩,按柚子、芒果、香(芭)蕉品种、饮料植物等进行分区布置。收集保存有柚子、芒果、香(芭)蕉品种及热带著名的水果莽吉柿、榔色果、红毛丹、龙眼、荔枝、油梨、番木瓜等,以及饮料植物可可、可拉和部分野生果树共641种(品种)。
芸香科柑橘属(Citrus)植物全世界约20种,我国有15种,我园柚子品种园保存有14种约54个品种,占地面积8亩。收集有世界四大名柚文旦柚、坪山柚、沙田柚、暹罗柚。还收集有强德勒柚、官溪蜜柚、龙都早香柚、北碚蜜柚及本地优良早熟品种东试早等。沙田柚为我国传统名柚之一,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史。强德勒柚又名强德勒红心柚,是目前推广最好的红心柚品种。龙都早香柚为柚中之珍品,于1998年在全国柚类评比中荣获金杯奖。东试早是本地优良早熟品种,为热带、亚热带的主要果树之一。收集的枸橼及其变种佛手柑是有名的药用植物。
芒果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热带水果之王”的称号。芒果是世界上第五大水果,第二大热带水果。版纳植物园从建园之初就开始收集世界各地的芒果品种,现已收集栽培5种156品种,占地23亩,是国内芒果品种收集最多的地方。其中金煌芒、象牙芒、泰国青皮芒等品种经引种、试种、推广,已为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香(芭)蕉品种园,始建于2002年,占地19亩,收集栽培香(芭)蕉属植物9种、66个品种。其中河口小香蕉、象明小香蕉等具有特殊性状的乡土品种在原产地已难以寻到。该园保存的香(芭)蕉资源将成为重要的育种材料。
百竹园
竹类植物是属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该亚科植物世界约70多属1000多种,中国约37属500余种,而云南有28属250种之多。
西园百竹园建于1965年,面积104亩,引种栽培竹子250余种。收集有云南南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热带国家的竹类,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竹种,如茎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竹间似佛肚的佛肚竹、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长满钩刺的刺竹、当地傣族用来做竹筒饭的糯米香竹、更有罕见攀树缠枝的藤竹及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该园是国内收集竹种最多的专类园之一,是世界上丛生竹最大的收集园。
野生姜园
姜科植物是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重要的经济开发潜力。
西园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姜科植物进行收集驯化与保存工作,主要以国内和东南亚国家的热带和亚热带野生姜科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主。该园占地面积约100亩,现保存野生姜科植物16属170余种,其中保存有珍稀濒危植物茴香砂仁、拟豆蔻、长果姜、勐海姜,重要中药材砂仁、益智、草果、姜、草豆蔻、高良姜、郁金、莪术、姜黄、闭鞘姜等,另还保存有做香料,色素,淀粉,蔬菜以及美丽的观赏姜科类植物。目前西园野生姜园已成为世界从事姜科分类、系统进化、传粉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化学、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地。
名人名树园
名人名树园建立于1999年,占地面积55亩,共收集展示275种或品种热带植物。该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手植的相思树、李鹏手植的铁力木、李瑞环手植的小叶榕等,国际知名人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会长爱丁堡.菲利普亲王手植的“热带雨林巨人”——望天树、日本秋筱宫亲王手植的黑黄檀,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手植的锯叶竹节树、院长周光召手植的天料木和院长路甬祥同志手植的龙血树等,本园创始人、第一任园长蔡希陶教授手植的龙血树,第二任园长裴盛基手植的野荔枝和第三位园长许再富手植的铁力木。该园还建有展示植物园历史的“西园谱”,纪念创始人蔡希陶教授的石群雕——“树海行” 在这个园中还收集了多种奇花异树,如蔡希陶教授发现并且手植的能够提取名贵南药“活血圣药”的柬埔寨龙血树,傣族佛教植物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形似开屏的孔雀,沙漠贮水之树——旅人蕉,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老茎生花可食用的——火烧花,花似喇叭的曼陀罗,俏似香山红叶的俏黄芦及叶形各异、花色奇彩的洒金榕。在园中,还有西双版纳最古老的铁树——雌雄异株的千年铁树王。这些植物以美丽的形态、奇异的功能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
龙血树园
龙血树为龙舌兰科植物,一些种类的树皮一旦被损伤,便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树脂,染红木质部和少量渗出,是南药“龙血竭”的原料植物,被我国药圣李时珍称为“活血圣药”。龙血树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80种。自1972年我园创始人蔡希陶教授等人发现了国产血竭资源植物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以来,该属植物已引起了我国科学家的密切关注。我国至今已发现8种龙血树,它们分布在广西、海南、云南和台湾等省区。
龙血树植物专类园建于2002年,占地16亩。该园依丘而建,分为栽培龙血树和野生龙血树两个区,野生龙血树区内分中国龙血树区和国外龙血树两个小区。该园共收集栽培植物78种和品种,其中龙血树属植物31种和品种,基本收集保存了我国分布的所有种类。为了建设具有多层多种的园林群落景观和增强色彩,龙血树园还收集、栽培了30种和品种的同科不同属的彩叶朱蕉、龙舌兰、丝兰等属的植物。龙血树园是我国植物园中以保存南药“龙血竭”的原料植物种类独有的专类园,它的建立为我园申报国家计委GAP“珍稀药材血竭原料植物优良种源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项目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我国研究发展这一重要“活血圣药”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热带雨林景区
版纳园热带雨林区占地面积约80公倾,用于对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包括姜园、天南星园、兰园、蕨类植物区、野花区等7个热带植物专类园/区,保存有种子植物2000余种,其中稀有、濒危植物100余种。核心区的原始热带雨林,集中展示了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大板根、绞杀现象、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和高悬于空中的大型木质藤本等,还可见到反应该地区地质历史变迁的山红树、露兜树。是一个集物种收集保存、科学研究及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蕨类园
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可作为敏感地反映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全世界有蕨类植物约10000余种,我国有2000余种,其中许多种类为药用,部份可作蔬菜及淀粉植物。蕨类植物的枝叶青翠,资态奇特,还可供庭园美化。
版纳园野生蕨类园占地面积约10亩,始建于2001年,已收集保存热带、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带的蕨类植物300余种,包括石生、地生及附生等蕨类植物。其中收集保存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的蕨类10余种。本园不仅是中国野生蕨类植物收集保存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专类园。
榕树园
榕树是桑科榕属植物的总称。榕属植物全世界约1000种,主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约100种,3亚种,43变种2变型。云南有67种,西双版纳有榕树植物48种、2亚种和19变种。占云南榕树总种数的71.6%,约占中国榕树总种数的一半。
榕树园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20亩,收集保存榕树属植物约150种。园内收集的高榕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种,开展的树冠、粗壮的分枝为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喜荫、耐荫植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丰富的果实、鲜嫩的叶片和凋落物等为热带雨林中的鸟兽、昆虫等动物提供了四季不断的食源,而它的绞杀现象调节着热带雨林的物种更新。还有些种类如菩提树等被当地民族视为神树和佛树,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榕树文化。木瓜榕、苹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脉榕、黄葛榕等是当地民族野生木本蔬菜的重要来源,还有较多种类是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园内的高榕、垂叶榕、菩提树、钝叶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树包塔、独树成林、绞杀现象等景观,以及丰富的科学内涵使该园日趋成为一个近于自然雨林外貌的生态人文景观。目前,该园已成为国内外开展榕树生态、民族植物文化和植物协同进化等的一个重要知识创新基地,尤其榕树与榕小蜂互动关系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荫生植物园
荫生植物园于2002年建成,占地面积15亩,是一个收集和展示观叶、观花、地生和附生植物的专类园。主要收集和展示了包括热带兰花,原产于美洲热带雨林最有特色的附生植物——风梨科植物,具有特色的蕨类植物、姜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苦苣科植物等约600种或品种。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奇特的鹿角蕨、皇冠蕨、鸟巢蕨,以及引自世界其它热带雨林地区的各种荫生植物。向公众展示热带荫生植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并创造具有热带雨林结构的人工群落,运用园林艺术手法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使游客能在短暂的游览中看到丰富多彩的热带雨林中荫生植物的神奇景观。同时,是园内外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家研究的极好场所,为前来写生和绘画的画家和艺术学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棕榈园
棕榈园是保存棕榈科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景观优美、具有强烈热带风光的园区。该园于1976年建立,通过不断的改造、扩建,现有面积140亩,共收集棕榈科植物458种。保存有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琼棕、矮琼棕、董棕、龙棕,还有我国特有种二列瓦理棕。并收集保存原产马来半岛至爪哇一带的棕榈水果——蛇皮果,棕榈四大经济植物之一的桃棕等。从菲律宾引进种植了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蓝灰省藤、瘦枝省藤。此外,在棕榈园中还专门开辟了棕榈藤收集区,占地面积30亩,收集棕榈藤35种,分属于省藤属、黄藤属、钩叶藤属。引种收集的优质藤类有云南省藤、多穗白藤、小省藤、滇南省藤等。
该园是按棕榈植物隶属的亚科进行分区,分为槟榔亚科、贝叶棕亚科、鳞果亚科、腊材榈亚科、象牙椰亚科、水椰亚科六个亚科。通过构建多样性的生境,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棕榈植生长所需的条件;同时,通过引水,在棕榈园创造湿地环境,形成水溪环岛,岛居水中,岛上利用不同形态的棕榈科植物高低错落、疏密交互种植,湿地周围以棕榈植物环抱,湿地种植湿地植物与湿地棕榈,形成一个与自然界相仿的棕榈植物生长环境,配与露兜舫、槟榔榭、听雨阁、南熏轩,以曲桥及小径将小岛、亭阁相连一体,游人可停步于曲桥或休憩于亭阁内欣赏不同角度景观,尤其是停步于南熏轩亭阁上,登高望远,府视棕榈园全景,品味具有强烈热带风光的棕榈与湿地景色。
该园收集的棕榈类物种数量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多棕榈种类的植物园之一,使之成为国内外从事棕榈科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该区内棕榈藤是我国收集种类最多的园区,为我国研究与发展这一重要非木材产品提供了最宝贵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民族森林文化园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是我国保存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地区。它分布的高等植物就有5000种之多,占全国植物种类的六分之一。以傣族为主体的13个少数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植物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民族森林文化。正是这种森林文化,它规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也成为该地区通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座重要桥梁。
本专类园区的建立是在我园民族植物学和民族森林文化的多年研究的丰硕成果上,其规划围绕着“热带雨林民族森林博物馆”,分为民族药用植物区、食用植物区、宗教植物区、文学艺术植物区等4个小区。占地面积80亩,共收集、栽培了82科359种民族植物,其中药用、食用植物220种,宗教信仰植物56种,文学艺术相关植物55种。
民族药用植物小区主要展示以傣医为主的多种植物药和分别展示傣医八个著名方剂的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区主要展现了食花植物和食叶植物等;宗教植物区分为佛教信仰植物和原始多神教信仰森林及其植物两个区,
其中佛教信仰植物分区以释迦牟尼一生的三个关键时期:出生、成道、涅磐与植物关系的艺术浮雕为中心,展示了佛教庭园必须栽培的“五树六花”、传说中的佛教二十八代佛主的“成道树”以及与佛事活动有关的植物;
原始多神教森林及植物信仰区则以一山丘为中心,人工营造了一片“龙山林”及一些“神树”,并通过山丘森林与水塘的联系,近一步说明了傣族传统“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人就不能活命”的朴素生态观。
文学艺术植物区主要展示傣族的文字载体,从古代的芭蕉叶到竹片到贝叶最后用构树的树皮制造的纸张;也以植物、园林小品以及展示傣族“赞哈”(歌手)产生的与热带雨林密切相关的 “滴水成歌”、“凤蝶启示”和“小鸟传言”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传说,并在小分区中种植了一些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通过情歌歌词向对方表达爱慕时所比喻的花卉和树木。
民族森林文化园除了以植物和人造森林(龙山)展示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他们的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与热带雨林及其中植物的互动关系,以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传统的颂扬外,还以傣族的宗教、民居建筑和园林小品等而创造、建设了一些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它们在园区中的布局恰到好处,而使本园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特征。该专类园因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优美的园林景观、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成为民族森林文化的科研和知识传播基地,在国内外植物园中是独一无二的主体植物专类园。
门票价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票一直实行“一票制”。全票价格为104元/人次,对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实行免票政策;对学生、60-69周岁老人、冬夏令营、创作写生、婚纱拍摄、旅游团队等给予优惠门票政策。根据有关规定,该园于每年“春节、五一、国庆”期间门票价格降低20%,按83元/人次执行。游客可以选择通过旅游网站预定/支付门票,提前预定的游客可享受到94元/人次的优惠价。此外,该园科普旅游部还不定期推出对特定区域、特殊人群的优惠活动。
2018年10月1日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票由104元/人降为80元/人。
交通路线
在景洪汽车客运站乘坐到勐仑、勐腊的车,到勐仑下车,票价16~20元,行程1小时10分左右。从昆明、普洱出发可以乘坐开往勐腊方向的车到勐仑镇下车。从勐仑客运站步行到吊桥需10分钟,买票后过吊桥就是景区。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