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2016年十一假日最佳景区。
朱德故里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以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为主体,融合丁氏庄园、川北大木偶等人文资源,充分利用琳琅山、四方田等地理标志,融合德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相通,是集“伟人瞻仰、旅游消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
景区简介
朱德故里景区以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为主体,融合丁氏庄园、川北大木偶等人文资源,充分利用琳琅山、四方田等地理标志,融合德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相通。景区是集“伟人瞻仰、旅游消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区。
核心景区面积5.6平方公里,辖5个村32个村民小组1605户5385人,属于原生态开放式景区。景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2005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历史沿革
朱德故居是朱德祖父朱邦俊于清朝嘉庆年间(约1820年)所建,是一座明三暗五的三合院农舍,坐北朝南,
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此房一直属朱氏家族居住。1882年朱德祖父朱邦俊因子女多,佃租此房搬到了李家大湾仓屋居住,1886年朱德出生在李家湾仓屋。1894年朱德从李家湾跟随养父朱世连迁回朱家大弯老屋居住,一直到他离开家乡,在此整整住了十四年,之后朱德的三叔和幺叔在此居住。1979年中共仪陇县委决定筹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拨专款将故居征收归为国有,经整修恢复原貌后,于1981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1月15日,仪陇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朱德故里纪念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布告 ”。1981年1月1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布告”,朱德故居正式列为县级文物单位。1982年7月20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朱德故里纪念地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7月,发掘出东厢房煮酒作坊,并复原修缮,对外开放。2006年朱德故居进行落架维修,并复了西侧朱家老屋。
地理环境
朱德德纪念地位于东经106°35’27.7″,北纬31°27’31.8″左右,海拔高度438米,属中丘中谷地貌,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7℃,年降雨量约1000毫升,无霜期长,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非常适宜植物生长,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是长江上游水土 保持生态造林区。主要树种以松、柏为主,其次是樟树、槐树、榕树等。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红苕、花生、油菜、土豆等。主要野生动物有:斑鸠、野鸡、野鸭、野兔等。该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
朱德德纪念地分布在琳琅山四周,处于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内。山坡和山梁上林木苍天,植被良好。四周多山丘、农田、池塘,前下方有条小河叫潘家河,流经永乐、二道,入嘉陵江。该处的三级柏油公路与朱德故居纪念园区环形公路相连,与周边的轿顶山、琳琅山、琳琅湖等名山、名湖相邻。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国家投资打造农房,村民享受国家饮水、生活、低保等优补政策待遇,部分村民已在园区内就业,开办农家乐、小商店,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
朱德纪念地地处仪(陇)平(昌)路、仪(陇)北(碚)路、唐(家寺)巴(中)路、国道318及新(政)马(鞍)路等交通干线交汇处,园区内二级、三级公路穿过,经新政到南充仅120公里,可依托南充机场、南充火车站出境。现正在规划修建两条高速连接景区园区内公路、石板路便捷、四通八达,相互连结成网,观众参观十分方便。
区域范围
保护范围:东至琳琅井80米,南至四方田170,西至嘉陵桑130米,北至公路外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代维房屋方向155米,南至四方田方向410米,西至嘉陵桑方向200米,北至关刀山80米。
地质地貌
朱德故里景区属中丘中谷地貌,海拔最高点关刀山657.75米,最低点主入口416.38米,相对高差241.37米,景区内关刀山—琳琅山—狮墩包—轿顶山一线山岭由高到底,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将景区一分为二:西北部分为朱家湾,东南部分为琳琅水库、大湾堰,均为深丘起伏地貌,区内山岭纵横交错,溪沟蜿蜒曲折,形成凹凸的复杂地形,其整体地形如虎。
气象气候
景区气候类型属川北部深丘低山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16.7 ℃,年平均日照1566小时,全年无霜期224天,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秋季,年平均降雨量1015—1323.5毫米;冬冷夏热,春秋温凉,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自然资源
植被
景区有各种植物40多种,乔木有柏、杨、松、槐、桐、黄桷树、香樟、黄连树等,灌木有桑、柳等。
野生动物
景区兽类几尽绝迹;鸟类有野鸡、野鸭、竹鸡、斑鸠、喜鹊、八哥、水鸦、白鹤、白鹭、大翠、小翠、画眉等20多种;水生和爬行动物有鱼、龟、蛇、等10多种;两栖类有青蛙等。
生态质量
景区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历史人文
文物古迹
景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丁氏庄园。
省级文保单位11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父墓地、药铺垭私塾、席家砭私塾、金城小学、琳琅井、朱德母亲墓地、四方田、马鞍中学题词碑、朱德故里碑。
旅游设施
景区已建成游客中心、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观光车停车场等设施,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家乐,2006年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有较大差距。
建筑
景区现有建筑主要有两类:一是农房建筑,农房建筑风貌已进行统一规范打造,与景区环境相协调;另一类是纪念建筑,具有旅游游览价值。
管理
现由朱德故居管理局统一管理。管理局下设七个中层机构;相关职能部门派驻机构两个(景区派出所、景区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景区执法管理;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所辖五个村社区的行政管理。
基础设施
全县公路交通较为发达,距离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南充市67公里,其中的县际公路全为柏油路;此外,尚有大量路况较好的乡村公路直接通达仪陇境内;已通车的巴南高速公路为景区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景区完成了6.64公里的内环线公路安全设施、边沟路沿工程建设和绿化栽植。同时,协调水务、电力、天然气、广电等相关部门,完成景区22公里水、电、气、讯管网规划设计;景区大湾路沿线场镇单位和居民排污管网建设纳入马鞍场镇污水处理体系统一进行规划建设。
主要景点
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
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位于仪陇县金城镇东,前身为仪陇金粟书院。占地约2200平方米。该书院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由知县吴映白督办修建。嘉庆四年,知县王燮又进行了补修。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知县陆成本增修了正门和垣墙。至此,书院才初步形成当时的仪陇最高教育机构的宏大规模。书院包括礼堂、讲堂、书楼、宿舍四个主体部分,全系穿斗纯木结构砖瓦屋面建筑。两个吊脚楼式讲堂中间,有一座四方形的金粟书楼,此楼又名“望月楼”。楼高13米,共分三层。底层是前院上石梯去中院所经过的过庭,第二层是藏书的地方,第三层中间一小屋,四周有栏杆,是朝读晚游的幽静场所;书楼前面粉壁墙上有“讲堂”两个1米直径的黑书大字,据说出自晚清仪陇知县冷春城之手。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此书院为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后院左侧转角横屋第一间为庶务室。朱德当年执教曾住于此,可惜六十年代修教学楼时被拆毁。
1908年春,朱德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毕业,经他的老师刘寿川推荐,应聘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操教习兼庶务。由于封建势力的排斥,年底辞职回家。朱德在此执教,积极提倡新学,组织学生栽树木,种花草,绿化校园,他亲手在校园内礼堂大院左边栽植的一株桂花树和在校门外栽的一株皂荚树,至今还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迄今已度过了百多个春秋。这所学堂在历史的长河里曾几度更改校名。二十世纪初名为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二十年代改为仪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三十年代改名金粟小学校,四十年代改称金城镇中心小学校,解放后改称城关小学,1979年更名为金城小学。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1980年3月7日,被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作为朱德纪念地被四川省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生父朱世林墓
朱世林墓座落在马鞍镇(原周河镇)梁山村二社的钟家湾。墓冢为圆甑形,直径约5米,周围以条石叠砌,高约1.5米,正面建造了一幛仿木结构的五重檐七龛两穴推棺墓石坊。石坊高5.5米,宽6.4米,正面浮雕朱氏先祖灵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图案,中间刻有对联:“积累功德利两世,光品宇坟应千秋”,正下方有一对联:“墓对马鞍地势奇,经传鹿湘家声”。墓门两侧各刻披甲执戈的门卫武士像。石门均有对联,左门为:“寅恭生孝友,辛苦出英雄”;右门为:“□(已风化不能辨认)梦灡双盛,联方桂五株”。两穴墓室门首镶嵌着墓碑,右墓碑刻有墓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铭:
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后,国民党曾三次下令挖掘朱德的祖坟,他们认为,破坏了朱家的风水就能“杀猪(朱)拔毛”,共产党就会垮台,红军就会被消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国民党派边防军李家钰带领一连士兵,挖掘了朱家九行祖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杨森又派部下复抄朱家坟墓,并火焚朱德养父朱世连的残骸。同年腊月初八,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和省政府派来两个“视察员”由仪陇县县长乐九成陪同“视察”朱家祖坟,要“移葬”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坟墓,他们带来的阴阳先生看了地形后说:“这是一个卧虎形,挖后就等于放虎归山,朱德还要大大发迹。”在场围观的群众中有个叫戴乾华的人,自称能看地、看相和算命,他看了朱世林墓的地形后也说:“这是蜂窝地形,如果把坟挖了就会放蜂出巢,蜂拥而出,越飞越高。”在场群众都说“这座坟挖不得,不能挖!”当时,戴乾华带着三人实地察看了周围的地形,两个“视察员”第二天便回成都去了,酷信风水的杨森再也没有派人来挖坟了,这座墓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2004年,仪陇县委、政府出资搬迁了左侧的农房,加宽了前面的拜台,修通了前面连接水塘的石梯,在左侧山包修建了停车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2006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进行了维修,对石刻进行了防风化处理。朱德生父朱世林墓,1981年3月7日,被仪陇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作为朱德纪念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
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位于马鞍镇琳琅村一社的轿顶山西南许家嘴丛冢中。钟太夫人1860年4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位贫苦流浪艺人家庭,卒于1944年2月15日,享年84岁。钟太夫人去世后,本应葬入朱世林墓右墓室的,但经历过抄坟之祸的钟老夫人,害怕坟墓被挖,临死前告知儿女自己不愿葬到已修好的“山”(墓)中,而要葬在屋侧的许家嘴。后代依言下葬,只用麻条石砌坟,不立墓碑。
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于1986年由朱氏后人补刻了墓碑,2003年、2006年经过了两次维修、扩建。现墓冢为条石垒砌,立墓碑。墓前有拜台、香炉、几案,左右竖立着4块刻有1944年延安追悼钟太夫人挽联的石碑,分别镌刻着: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1944年4月10日。”
“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中共中央党校1944年4月10日。”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1944年4月10日。”
“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陈云1944年4月10日。”
拜台前有一块约160平方米青石板铺就的平台,便于游人瞻仰。平台前方有一道3米宽的梯步,11步踏面,至第二平台。第二平台亦有160平方米,平台中部建花岗石卧式碑,上面镌刻着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和1944年4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的“延安各界隆重追悼朱总司令母亲钟太夫人”的报道。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2002年被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作为朱德纪念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故里碑
1949年冬,马鞍场人民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抵达仪陇,解放朱德家乡,于是齐心协力在马鞍老街西北角场头小山梁竖立了一座朱德故里碑,表达对朱老总的崇敬和自豪之情。碑坐南向北,为青石建造,通高2.1米,碑身宽85厘米、厚10厘米、高179厘米,碑座为屏座式,左右嵌抱鼓石支撑碑身。碑顶微呈弧形,碑首浮雕二龙戏珠图,1958年又改成左右各三面红旗捧绕天安门图案,碑面左右和下方边沿,为二方连续万字纹,正中竖刻阴文“朱德故里”四个直径35厘米的隶书大字。1966年,造反派将石碑推倒,并将上面的图案铲掉,不久马鞍人民又把它立了起来,基本保存了碑面左右边缘的连续万字纹。因长期裸露,风化严重,1994年断裂,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按原样复制立于原处,残碑作为文物收入文物库房保存。朱德故里碑,1983年11月22日被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作为朱德纪念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中学朱德题词纪念碑
1960年3月9日,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离别52年之久的故乡视察工作,当晚就下榻在马鞍中学。朱德在这里接见了马鞍中学和马鞍小学的部分师生,并合影留念,在他的临时办公室里给马鞍中学题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 1978年,马鞍中学为纪念朱德来校视察十八周年,在学校操场正面兴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在建军五十一周年纪念日时落成。碑通高13米,碑体为砖石混合结构,基座呈方柱形,四周用石栏围绕,正面和左右三面有梯道。碑身前后两面较宽,左右面偏窄。碑帽为四角攒尖顶,四只圆形翘角微向上伸。碑正面竖刻朱德当年为该校的题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朱德 一九六0年三月十日”。
背面竖刻四行隶书:
“一九六0年三月九日,朱委员长视察故里,寓宿我校,旦日亲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教育师生,故建碑以垂千古。马鞍中学 一九七八年八月一日敬立。”
左右配以金钱菊花假磨石图案,色泽明快,美观高雅。马鞍中学朱德题词纪念碑,1981年3月3日被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作为朱德纪念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庄园
丁氏庄园由富甲一方的丁邱楠、丁邱毓、丁邱钰、丁邱珍四兄弟合建,是川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地主庄园,始建于1906年,1925年竣工。占地面积6800m2,建筑面积3800m2,共有大小房屋108间,是川北民居与客家建筑融合的经典之作。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铜像纪念园
1990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朱德同志的家乡仪陇老县城金城镇建塑一尊朱德铜像并修建朱德铜像纪念园。1991年7月6日朱德元帅铜像奠基,1991年11月22日铜像落成揭幕。朱德铜像纪念园是人们瞻仰朱德铜像、学习朱德思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纪念园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朱德元帅铜像矗立在园区中央,陈列室、功勋坊、名人题词墙分布周围。纪念园呈南低北高台阶状,分为四个台面。
走进纪念园大门,迎面是一道黛色花岗石园名墙,正面镶嵌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朱德纪念园”五个金色大字,园名墙背面镌刻着的朱德同志生平。拾级而上,是高9.5米、宽6.5米的功勋坊,坊顶托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功勋坊匾额两面分别为毛泽东题写的“人民的光荣”和李先念题写的“人民之光”。一路向上,两边大理石墙上镌刻着朱德同志撰写的《怎样创造铁的红军》和《回忆我的母亲》两篇巨著。再往上走,是朱德铜像广场。朱德元帅铜像屹立在园区最高处,铜像基座正面镌嵌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朱德元帅”四个压金铜字,背面镌刻着康克清撰、赵朴初书的碑文。铜像背面是朱德军事生平思想陈列室,全面展示了朱德同志的战斗业绩、儒将风采、军事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奋进历程。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朱德出生地、客家古镇、川北大木偶发源地——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修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胡锦涛同志视察仪陇后,作出“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后,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并于2006年12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2016年纪念馆陈列改展,于12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红色精品线路之一。纪念馆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近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4600平方米,分为三大展区:朱德生平事迹基本陈列、缅怀厅和互动体验区。整个展览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按照抓住人物特征、突出人物特点、强化教育功能、增强互动参予性的原则精心规划设计,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严格把关,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办、中宣部重重审核,于2016年12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基本陈列采用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叙事结构,打破原有大纲结构,大量融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文物、文献,重新进行提炼,重点明确、亮点突出地展示一代伟人朱德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为党和人民毕生奋斗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思想品格、高超政治智慧。序厅由方厅改为圆厅以扩大原有空间,创作400多平方米的大型油画太行山作为背景,将朱德立马太行组雕抬高至5.28米以仰视,展现出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非凡气度和他亲切而不失威严的高大形象。天幕采用递进式白色圆形吊顶,每层暗藏光晕,象征着朱德洁白无暇的品格。三个同心环拱卫着溢彩流光的“八一”军徽图案,是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特殊身份的象征。以毛泽东的题词“人民的光荣”,点明展览主题。整体布局浑然一体,气势滂沱,烘托出朱德功高太行,“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的意境。
基本陈列内容和陈列设计理念
基本陈列分九个部分三十二个单元,抓住朱德的革命历史贯穿旧民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以及他职军军人的特点,提炼出“苦闷中的求索”、“红军总司令”、“长征中的坚定意志”、“战斗在抗日前线”、“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推进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党的第一任纪委书记”、“在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人民的光荣”九个部分,作为朱德一生功绩的概括。
第一部份“苦闷中的求索”,讲述青年朱德积极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参与推翻清政府、“护国”“护法”战争,战功卓著却身陷军阀混战,在苦闷中徘徊求索。五四运动带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春风,为朱德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中国的希望。1922年,朱德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远赴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道路的曲折道路。
由朱德诞生地与朱德旧居两组壁饰场景组成的通道进入展厅,拉开朱德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的帷幕。这一部分首次展出朱德接受革命思想的大量实物资料作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铺垫,以壁饰场景“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及朱德阅读过的军事著作、大通柜中著名油画家陈坚的作品《棉花坡战役》和滇军将官服来展示朱德军事才华的起源与发展,以大量朱德以及家人在国民党旧军队中使用的奢华生活用品、滇军官佐薪俸表、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司名片等实物资料来展现朱德在加入共产党之前的富贵生活,以朱德与友人之间的交往、他的诗作来展现他身处军阀混战的苦闷和思想的转变,以他不远万里出国找党的路线图为背景来展现他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第二部份“红军总司令”,集中讲诉了朱德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后,起义失败后矢志不渝传播信仰,保存革命火种,领导“赣南三整”改造旧军队,发动湘南起义发展壮大起义军余部,并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创建红军,随后与毛泽东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华苏埃共和国,成为红军总司令的重大史实。
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作为背景,用大量照片以及朱德在第三教导团时签发的毕业证书、朱德在起义中使用过的手枪,起义军服装和信号灯等实物,周恩来对南昌起义以及朱德评价的文献资料等来展现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以大型室外组雕场景《信仰的力量》作为亮点,展现朱德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期传播信仰、保存革命火种,在整个革命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水粉画《湘南暴动》作为背景、湘南起义中的大量照片、武器、朱德等人的回忆性文章等来展现湘南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系列起义中丰硕成果。湘南起义末期,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从而开启朱毛人生的新篇章——朱毛时代。以山体塑形、仿真植被制作壁饰景观,作为图文展板的背景,营造井冈山层峦叠嶂的空间环境。放大版的著名油画大家何孔德的代表作《井冈山会师》在井冈翠竹的拱卫下,神圣而庄严。以中心柜展示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既是朱德解决军需能力的体现,也是朱德精神乃至井冈山精神的一部分。
第三部份“长征中的坚定意志”集中讲诉朱德拥护毛泽东、先后与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以及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张国焘进行斗争,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促成三大主力会师,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
采用朱德在通过彝区前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布红军的民族政策,引出朱德促成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故事。采用唐卡噶玛噶孜派的代表作、由著名唐卡画家仁真朗加与汉族画家梅开定等集体创作的唐卡《朱德与格达活佛》,引出朱德说服格达活佛支持革命的故事。采用油画《草地晚炊》,引出朱德在长征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克服物资困难的故事。而朱德采取艺术手段,与张国焘进行坚决斗争的事故,不仅体现出朱德高超的政治智慧,更体现出了朱德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朱德的不懈努力下,他先是促成了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最后成功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朱德与张国焘斗争是这段历史的高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红军长征的完美结局。整个展线以山石造型为背景,作为朱德坚决追随中央红军,革命信念坚如磐石的真实写照。最后以壁饰景观“会宁城楼”作为总结,将朱德在长征中的特殊贡献永远铭刻。
第四部分“战斗在抗日前线”讲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朱德挥师挺进华北,坚持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以及军垦屯田于南泥湾等史实,生动再现朱德作为民族英雄巨星的奕奕风采。用著名战地摄影家沙飞的作品《吹响战斗的号角》和卢沟桥事变历史旧照拉开抗日战争的帷幕。采用大通柜展示朱德出征前作战前准备的部分文献、着装用品以及朱德与周恩来互赠的毛毯、出征前的家书等实物,亲笔题写的抗日誓词和在抗日誓师大会领誓的视频资料,展现朱德坚决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用“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场景,介绍朱德与八路军总部的活动足迹,展现当时条件的恶劣、环境之凶险以及与群众之间的军民鱼水情。用太行山远景制作壁饰展墙,朱德在太行指挥作战的活动影像,拱卫着当年为宣传抗战特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拍摄的大幅宣传照《伫马太行》,辅以珍贵文物1938年出版的《朱德传》、为歌颂朱德而创作的《朱德之歌》、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使用的姓名章、朱德在太行种植和“红星杨”标本以及朱德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过的部分物品、八路军使用以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武器以及军用品、著名油画大师陈可之特地为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创作的大幅油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等,将观众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直观感受朱德如何率领一支为抵御外敌而浴血奋战的英勇不屈的八路军的飒爽雄姿。
尤其是油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深入朱德的内心世界,细腻、传神地勾画出了朱德厚重如山、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有自信有信仰、有智慧有高德、鼓舞人心、摧人奋进、充满力量的军威国魂形象,动人心魄,堪称传世经典之作。
坚持持久抗战,需要足够的物质作为支撑。南泥湾军垦屯田是朱德在抗日战争中又一杰作。1940年延安面临着严重的物质困难,朱德命令王震率领359旅开赴荒芜的南泥湾军垦屯田,倡导和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为八路军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大量历史照片、实物与室外组雕场景《开垦南泥湾》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朱德领导南泥湾屯田军垦的历史功绩。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紧紧围绕朱德如何实行从抗日游击战争到抗日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如何从思想上、工作上实行这种转变,以迎接抗日大反攻。用壁饰景观加斜面矮柜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中共七大召开时的盛况。中共七大是朱德人生的新起点,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五部份“在大决战的日子里”突破以前粗线条的展示,从朱德对整个战局的谋篇布局、重点布置、难点突破以及对解放军野战军战斗力的提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真实展现朱德在解放战争的作出的重大贡献。
进入大决战之后不久就是朱德的六十岁寿诞。一个月前,国民政府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六十大寿庆祝活动。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六十周岁生日之际,为他举行为期三天的庆祝活动,作为粉碎反动派进攻的战斗号召。毛泽东为朱德题词:“人民的光荣”,刚从国统区归来的周恩来代表国统区的人民向朱德同志致词:“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中国二十世纪革命的里程碑。”用当时的历史照片和文献报道与影视资料组合,形成多层次的展墙画面,结合下方陈列的贺词实物,全方位表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朱德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是历次展览中的薄弱环节。此次展览进行了重大突破,选择从朱德为解放战争谋篇布局、重点布置、难点突破以及抢抓军工生产、全面提升解放军野战军战斗力的角度入手,用丰富的史实和文献资料来说话。选择石家庄战役作为朱德提升解放军野战军战斗力的代表,制作大型场景,生动再现了解放石家庄的战斗瞬间。1948年出版的朱德著作《论革命军队的管理原则》等珍贵文献作为朱德提升全军战斗力的补充。朱德亲自主抓军工生产的大量文献,和军工生产所取得的长足进展,确立了朱德作为我国军工生产奠基人的历史地位。
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8年底至1949年初,朱德协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成功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1949年3月,朱德穿着伍若兰牺牲前为他亲手制作、被他珍藏多年的布鞋,走进了北京城。
第六部份“推进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十分重视国防现代化建设,在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和各军兵种创建发展、军事院校建设、部队教育训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朱德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作为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他既是统帅全国红军的红军总司令,统帅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八路军总司令,统帅解放区和全国民兵的解放军总司令,又是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陆空各兵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虽然后来不再设总司令职位,但他的总司令职位从来没有被任何人替代过。除了运用朱德主持制定的部分制度条例和大量历史照片,采用朱德阅兵使用过的吉普车与朱德历次阅兵视频相结合制作场景,展出了毛泽东签发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任命通知、朱德在历次阅兵活动中穿过的解放军总司令制服、视察海军时穿过的海军白毛制服等珍贵文物,再现朱德的总司令风采。
在建国后,朱德用了三年时间,亲自组建海军、空军、铁道军等多个兵种,实现了我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多兵种合成的转变。他重视军事院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军事科技的发展和兵工生厂,关心原子弹的研究和各种先进武器的研发生产,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授勋授衔是朱德军旅生涯最灿烂的辉煌。用历史照片结合朱德参加授勋典礼的请柬、座次表、元帅礼服、毛泽东签发亲授的三枚一级勋章和元帅证书等通过大通柜展出,让观众共襄盛典,共庆辉煌。
第七部份“党的第一任纪委书记”,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和经典案例与历史照片相结合,展示朱德在担任党的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期间,主持创建办事机构,制定纪委工作细则,进行党风廉政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他为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党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以处理浙江萧山破坏手工业案件,张子善、刘青山贪污案,周季方、宋瑛打击报复案作为案例。选取了朱德的数段语录,展示了他对高层以及功臣的警告与劝戒,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以朱德所明确的中纪委的四项基本任务以及纪检工作者的工作法指导当代纪检工作的队伍建设。除此以外,还展示了朱德办公时使用的黄铜笔架、印泥盒等珍贵文物。
第八部份“在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讲述朱德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重大决策,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开创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系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中,朱德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时间是最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以全国人大主席台作为立体场景,以展架展示朱德出席国务活动的重要瞬间。
建国前朱德就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在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期间,朱德重视调查研究,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他所提出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对当时和以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朱德写给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推荐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推荐信、朱德与彭真签发的《商标管理条例》、朱德使用过的全国人大专用笔、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证、签到证、政协借书证、珍藏学习的《马克思资本论》和《西洋哲学史》、以及到全国各地调究时使用过的旅行箱、拐杖、墨镜、草帽、蒲扇等珍贵文物和他外出视察的大量的珍贵视频和照片、调查笔记、大量调研报告尤其是大力开发海南岛的报告,展示朱德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和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无限忠诚、光明磊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心系人民、艰苦朴素,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精神。
外事活动是国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了部分外事活动的经典照片与珍贵视频,尤其是出防东欧七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出访让朱德得出结论: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要抓紧时间大搞经济建设。此后他提出了军工转民用,军平结合的经济策略,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朝鲜金日成赠送给朱德的刺绣床罩、苏联伏罗希洛夫赠送给朱德的俄文版打字机以及外国友人赠送给朱德的相机等珍贵文物是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
第九部份“人民的光荣”,是朱德革命生涯的落幕以及对朱德风范的评价。
文革动荡,朱德从容面对。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殚尽竭虑,革命到底。虽然年事已高,朱德仍然十分关心我国的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在去世之前,他留给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最后嘱托是:“一定要抓生产,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路呢?我就不相信,粮食会从天上掉下来!”他要求儿女们“要向群众看齐”,留给儿女们的最后嘱托是:“要做无产阶级!要做革命的接班人!”他留给家人的最后要求是:“我死后,把我所有的存款全部上缴党组织。”“共产党人应该是没有私心的人。”“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生为革命事业奋斗。”是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是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心仍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革命到底”的铮铮誓言。
展柜里展出的朱德生前最后一次接待外宾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穿过的中山装、朱德在病床上最后一次收听七一社论的收音机、朱德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口、穿过多年的中山装、用过多年的被褥、穿过多年的鞋袜、补丁累补丁的衬裤、给儿女们的题词和家书、康克清代他上缴毕生积蓄作为特别党费的收据,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一不对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产生深深的教育意义。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 ——朱德
虽然功高至伟,他却“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无私忘我,谦虚到足以抹杀自我的地步。朱德的品格风范和他的遗著(《朱德军事文选》、《朱德文选》、《朱德诗词集》《朱德调究文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德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他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最高评价,他当之无愧!
整体脉络清楚,重点突出,张驰有度。每个章节采用朱德自述或诗词作为引述,选取一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历史瞬间定格,将观众带进朱德的世界。采用新地域主义表现手法,以地域空间作背景,将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有机结合,形成气象万千、蔚为壮观的历史空间。吸收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将艺术名作、文物、文献、影像与事件相结合,进行组合式陈列,讲述文物和图片背后故事,情节丰满,启承转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二展区为缅怀厅,是基本陈列的延伸。缅怀厅以战友情、人民情、故乡情、亲情、情趣五个单元组成,展现朱德与战友们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热爱故土,关心家乡父老;热爱人民,植根于人民;热爱生活,情趣广泛,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第三展区为互动体验区,是对基本陈列的回味。将朱德著作、历年来研究朱德的成果与历史影像植入互动魔墙等电子查询系统,做到资源共享。
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堂屋门楣上方的匾额系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书赠,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堂屋门楣上方的匾额系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书赠,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整栋建筑分三个部分组成:正面是堂屋、歇屋、厨房,均为原始的土墙壁,青瓦房盖,黄土地板。东厢房为客房、蚕房和煮酒作坊,全是土木穿戽结构建筑。西厢房是歇屋和猪、牛圈,猪、牛圈顶是茅草天盖。整个建筑为单檐悬山布瓦顶,土墙板壁混缀的典型民间用房,位觉古朴雅致。
堂屋西侧第一间是朱德祖父朱邦俊夫妇的卧室,楼上是朱德的卧室兼书房,里面转角处是厨房。厨房外隔壁是朱德养父朱世连夫妇的卧室。堂屋东侧第一间至第三间是朱德的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夫妇的卧室,那时全家十四口人就挤在这座房子居住。朱德故居,至今还存列着他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蓝麻布文帐、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遗物。在蚕房里还存放着当年朱德家中织布机、缫丝用的“东洋车”。在朱德故居周围,至今还保留了很多朱德少年生活时的遗迹、遗物;门前养鱼的四方田;院坝内的石碾、石磨;田埂上他亲自栽植的嘉陵桑;东侧有他亲手掏挖的琳琅井;屋后竹林旁有他锻炼身体用来翻单杠的双柏树。
朱德诞生地
朱德诞生地位于琳琅山下的李家湾,是朱家租用丁姓地主废弃的一间破木板仓屋,占地420平方米。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初六)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这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16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并在此生活达八年之久。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父母故居
朱德父母故居建于清代中叶,1917年,朱德的祖父母、生父母、养父母及刘夫人等在此居住,堂屋门楣上方“人民之光”的匾额是1950年中共川北工作委员会所赠。1958年至纪念馆开馆前一直在此举办“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接待观众上千万人次。2004年8月恢复当年原貌,并开办了朱德家史陈列展览。
实用信息
外部交通
线路1:成都经G42沪蓉高速(行驶19公里左右)转S2成巴高速(行驶247公里左右)至日兴朱德故里出口,再行驶25公里左右到达朱德故里景区游客中心
线路2:西安经G5京昆高速(行驶至广元)转G75兰海高速(行驶20公里左右)转S20广巴高速(行驶129公里左右)转S2成巴高速(行驶48公里左右)至日兴朱德故里出口,再行驶25公里左右到达朱德故里景区游客中心
线路3:重庆经G75兰海高速(行驶150公里左右在西充境内)转S2成巴高速(行驶67公里左右)至日兴朱德故里出口,再行驶25公里左右到达朱德故里景区游客中心。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