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张家市永定区境内,为张家界市第二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市城区仅2公里。天门山景区,位于张家界市城区南郊8公里,国家5A级旅游区,是山岳型自然景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顶面积达2平方公里。天门山景区主峰海拔 1518.6米,是张家界海拔最高的山,古称嵩梁山,又名梦山、方壶山。最低海拔161米。
景区概况
天门山是山岳型自然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城区南郊8公里,海拔1518.6米,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湘西第一神山”。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三国时期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嵩梁山改名天门山,山下置天门郡,也就是今天的张家界市。
天门山旅游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顶面积达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面绝壁,雄伟壮丽。保存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植物资源丰富,有世界罕见的高山珙桐群落。天门山文化底蕴深厚,神农、赤松子、鬼谷子均留有遗迹,还有大量赞咏天门山的诗词,“天门洞开、鬼谷显影、独角瑞兽”等传说扑朔迷离。天门山寺自唐朝以来香火鼎盛,寺外七级浮屠,古雅幽清,寺内安奉有珍贵释迦牟尼佛舍利。天门山终年云雾缭绕,云海景象变化无穷,兼峰、石、泉、溪、云、林于一体,集雄、奇、秀、险、幽于一身,被誉为空中原始花园,分碧野瑶台、觅仙奇境、天界佛国、天门洞开四大游览区,景色各异。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天门山 ,山体海拔1350 -1500 米,地质上为一完整的向斜构造单元,发育着典型的中山岩溶台地峰林峡谷地貌。山上为岩溶台地绝壁景观,山下为岩溶峰林峡谷景观。全山溶丘、石芽、洼地、漏斗、溶洞广布。
气候特点
天门山属于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气候,具有温凉、湿润多雾和无明显夏季等气候特征。日常温度较市区低6-8度左右,但日照时间为12~14小时,因为高度和温度的差异,日常的四季在天门山演变成了两季。这里没有夏日的炽热,只有春日的温润,每年从5月到10月,天门山都笼罩在浓浓的春意之中。每年从11月开始,天门山已经进入了冬季。
自然资源
天门山公园共记录种子植物1649种,隶属701属、161科;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2种;被子植物155科693属1637种。大庸鹅耳枥和天门山杜鹃则分别是1985年和2006年有关专家在天门山发现的新树种。
主要景点
天门山寺
天门山寺,位于天门山顶,始建于唐朝,占地2万余平方米,道家真武大帝玄帝祖曾坐镇于此,历经儒道佛三教,据载,自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至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历时163年,共修葺7次,是湘西佛教中心和湖南省境内海拔最高的佛教建筑群,寺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及其两大弟子目犍连和舍利佛的真身舍利,是全世界安奉有佛祖舍利的五座寺庙之一。
寺庙坐落山窝,视野开阔,极目东南,庄严端丽,采用清代官式风格,寺内飞檐翘角,雕龙彩凤,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等建筑组成。其中,观音阁造型尤为奇巧;楼层设置明二暗三,其构造之复杂,堪与国内各古典名楼相媲美。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七级浮屠,掩映于青枝绿叶中,古雅幽清。每逢黄道吉日,善男信女入寺拜佛,撞钟响彻天际,击鼓震动山岳,香烟袅袅如云,梵呐阵阵,散不尽清净祥瑞之气。天门山寺致力于爱国传教、弘扬佛法,为广大游客提供一种清净的心灵体验,让美丽的天门山风光和丰厚佛教文化共同演绎理想和谐的乐章,力求使其成为湘西地区规模最大,集参禅礼佛、学佛修行、弘法教育、禅修养生,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佛教文化苑。
求儿洞
张家界天门山顶,天门山寺后有一处洞穴,名叫求儿洞,是天门山十六洞天之一,求儿洞的直径接近4米,洞底深不可测,《永定县乡土志》上对其有所记载。民间传说送子观音在此显圣, 虔心许愿可求儿女。现在的求儿洞已作为对外开放的景区,向游客提供祈福类的参与性活动。祈求者往洞中丢进五彩石,虔心许愿便可求得子女。
灵泉院
灵泉院始建于唐代,又名云钵庵,旧院有两层,二进三间,木石结构。现在的灵泉院是在原址重建的(灵泉院建筑形式待定)。灵泉院出土文物的展览,出于安全起见,文物真品都存放在博物馆内,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按1:1比例制作的仿制品。1975年的8月,在这座庙址上出土一柄龙首带铭文七星铜剑,剑柄上镌刻了“天门山玄帝祖”六字,同时出土四尊铜制观音菩萨像,每尊高25.5厘米,重1.45公斤。观音手持佛珠,端坐莲台之上,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经过鉴定,这些同属唐代制造,是国家二级文物。据查证,这把七星铜剑为唐肃宗时,也就是公元762年左右,由天门山道人铸造的镇山之宝。玄帝祖是道家供奉的真武大帝,他坐镇此庙,证明此地实际上是一所道观。那么同时出土的这几尊观音铜像呢,又证明了天门山佛、道曾经一体的历史。在历史上,唐代的统治者都尊奉道教,建于唐代的灵泉院最初自然也是道教一统天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唐朝形势由盛转衰,道教也随之衰败,佛教的势力开始扩张,并逐步占据了优势。在这样一个历史演变的进程中,佛教的禅宗在天门山先是依托于道教之下,经历了一个蛰伏屈居的过程,才慢慢融入天门山,并且最终站稳了脚跟。
天门山山门(狐仙剧场)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门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双峡村,距市区天门山索道下站8公里,山门入口处悬挂有金庸先生亲笔题词“天门仙山”,山门内有设有《天门狐仙》演出剧场。
天门山索道
天门山索道,世界最长的高山索道之一,连接张家界城区与天门山山顶,因恢宏壮观有虹索龙翔之美誉。索道全长7455米,水平高差1279米。作为世界第一空中移动观景长廊,似腾云苍穹、依山籍壁的巨龙,又宛如一条彩虹飞渡天上人间。单程近35分钟,途中可饱览城区景色、田园风光、险峰深壑,一路如行进在一幅恢宏画卷中,无限美景尽收眼底,为天门山“四大奇观”之一。
凌霄台
出索道上站往西,便是“神仙下凡的第一站”的凌霄台。举目四眺,群峰起伏犹如海浪,怒卷翻涌,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视野寥廓苍茫,心胸为之开朗。站立凌霄台,一种无形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每逢夏季雷雨季节,多会出现雷击凌霄台之奇观。适时,一声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震耳欲聋,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凌霄,刹那间,金光万道,直射云霄,感染心魂,蔚为壮观。
西线玻璃栈道
天门山玻璃栈道悬于山顶西线,长60米,最高处海拔1430米,宽1.6米,全线为透明玻璃制成。这条看着就让人腿软的玻璃栈道给人带来的刺激震撼可与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峡谷玻璃走廊“天空之路”媲美。晴天时,蓝天和白云的倒影铺满了整条栈道,让人在对脚下的透明战战兢兢之余,更乐享于踏云而行的快感;云雾天气,玻璃栈道则在雾中若隐若现,天上人间的美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为了让游客零瑕疵的透过玻璃桥看到美丽的风景,上桥的游客均要求戴上鞋套,以保持玻璃桥的透明和干净。如果你够胆,一定要挑战天门山顶的东方“天空之路”。
倚虹关
倚虹关,位于天门山顶西线。在依虹关遥望对面,分布着连绵起伏的三座山峰:最左侧为赤松峰,因神农皇帝的雨师赤松子在此隐居修炼而得名;旁边的一座山峰因酷似和尚戴的僧帽,所以被称作“和尚脑”;中间是一座庞大的石崖,裂开了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之上,有一块天然的石条,宛若一道彩虹连接两端,因此得名“断山虹桥”,“倚虹关”也因此而得名。
鬼谷栈道
鬼谷栈道,位于天门山西线觅仙奇境景区,因悬于鬼谷洞上侧的峭壁沿线而得名。栈道全长1600米,平均海拔为1400米,全线立于万丈悬崖间,举目远眺,满眼婆娑,飞鸟遍野,峰峦险峻,行走于上,脚底生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惊、悚、险”著称于世。栈道悬于峭壁之中,栈道沿线常出现云海、云瀑等奇观,云蒸霞蔚,恍若人间仙境。距栈道终点不远处,有一个凌空伸出的长约5米的玻璃站台,悬于万丈深渊之上,巍然伸出悬崖数丈远,枝柯乱颤,犹似生出羽翼于清风白云间缓缓翱翔。
野拂藏宝
野拂藏宝,位于天门山顶以西。史载,抗清失败后,李自成与野拂一同隐居在湖南石门夹山寺。李自成圆寂以后,野拂带领100多人,雇了9艘大木船运财宝,逆澧水秘密潜入大庸(张家界)并悄然登上天门山,出家为僧,法号“野拂”。 为提高自身武艺与清政府密探抗衡,野拂夜探鬼谷洞,结合洞内石壁上刻画的痕迹以及鬼谷子对纵横捭阖的阐述,领悟出一套硬气功,多次击败朝廷派来追杀他的武功高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野拂眼看东山再起无望,忧患成疾。
天门山悬索桥
天门山悬索桥横亘于山顶西线鬼谷栈道附近海拔1500米的峡谷之间,全长150米,桥面宽2.5米,载重量超100吨,总投资160万元,是湖南省首座特大悬索桥。悬索桥建于2005年,历经艰险的修建过程,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走在悬索桥上,在晃晃悠悠中快乐又惊悚的尖叫成为一份难忘的回忆。
观鬼谷洞
观鬼谷洞顾名思义是远观鬼谷洞最好的位置。鬼谷洞,位于天门山顶西线,洞状方形,上距山顶百米,下临深渊万丈,地势险峻。相传鬼谷先师曾经在此隐居修炼,研习《易经》,传授当地百姓强身健体的“鬼谷神功(大庸硬气功)”并著有《鬼谷子》(《捭阖策》)一书。
捭阖
捭阖,位于山顶西线南段,是投射古人思想哲理的一处巧妙构筑,引人冥思遐想。全木制结构,基座呈方形,上面为圆形围合,直径约15米,整体外形遵循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围合的外壁上镌刻着《鬼谷子》开篇《捭阖》全文。“捭”是开启,是公开的大出大进,为阳;“阖”是闭藏,指为达到目的暗中不择手段,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就是阴阳之道,捭阖之术与天地之道相通。“捭阖”由此而来。捭阖内部安装了众多按照易经八卦原理摆设的可移动木板,采取“九宫”格式,通过这些木板的推移可演示捭阖内涵的奥妙,围则合,合则围,阴阳相克相生,以启迪人们穷究世间万物万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吊索神峪
吊索神峪,位于天门山顶。吊索,指的是铁索。神峪,则指的是天门山大峡谷。古时候,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老百姓上山都得绕很远的山路。传说,隐居于天门山的鬼谷先师练就了一身鬼谷神功(大庸硬气功),并将它传授给了当地老百姓。此后,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的百姓们就在此处吊了一道铁索,他们手攀铁索,施展功夫,轻松自如的上山下山。时至今日,吊索逐渐磨损殆尽,只剩下陡壁深湾。“吊索神峪”因此得名。
盆景石区
天门山顶有着覆盖率达90%的原始次生林,其间古树参天,藤蔓环绕,青苔遍布,石笋、石芽举步皆是,处处如天成的倒立盆景,宛如仙境,故有“空中盆景花园”之称。1992年7月,天门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丘、钟乳、石林遍布,树藤、野花、野果交相缠绕,整体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美不胜收。林中生长着珙桐(鸽子花)、银杏、鹅掌楸等国家珍稀植物,中草药达200多种,较珍贵的有黄连、天麻、血藤、七叶一枝花等,且盛产各种菌类,除开常见的麂子、野猪、狐狸等动物外,还有古人藏于袖内作为灵物的米猴以及天门山吉祥灵兽天门瑞兽。
天门翻水
天门翻水,位于天门洞右侧绝壁之顶。据说,天门洞绝壁平时即便滂沱大雨过后,也不会发生水流垂挂现象,而干旱季节里,却能从万丈绝壁怒泄而下一股洪水,凭空狂涌,啸声如雷,地动山摇,极为壮观,十几年一遇,每次时间可持续15至45分钟,“天门翻水”因此得名。据说天门翻水预示着某些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变革,人类浩劫,自然灾害等。这究竟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天机的预警呢?(翻水年限记录表:1949、1965、1976、1989、1998)
灵泉
灵泉,位于天门山顶以东,据说,灵泉之水从山顶左侧岩石缝隙内涌出,注入水池,水满后溢入斜沟,顺沟飞落在天门洞口,就是“梅花雨”了。灵泉,清凉甘甜,水流不大,但是一年四季都不枯竭,当地人称灵泉水有八种功德,喝了以后可以令人感到一清、二凉、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饥、八不渴;此外,还有延年益寿、去病消灾的奇效。
玉壶峰
玉壶峰,位于天门山顶,是天门山十六峰之一,因为它形似一个装酒用的玉壶而得名。相传,这只玉壶因仙女麻姑为西王母献酒祝寿后,不小心遗留于此地。天门山的另一个名字为“方壶山”,皆因“玉壶峰”而得名。玉壶峰海拔1400多米,四周无任何遮拦,终年云雾蒸腾,放眼远眺,北边有朝天山,西面是天门山的巍峨绝壁,东南方有四十八座马头山,相传是秦始赶山填海时座下的四十八匹天马化身而成。无论是自山脚观玉壶,还是自玉壶看周遭,都是一种极至的享受。
醉云亭
醉云亭,位于天门山山顶,是观山赏云的绝佳地点,和“扣云关”一样,皆因诗而起。据说,进士杨辀在赞颂天门十六峰之一的玉壶峰时,开篇第一句便为“凌空有仙子,白日醉云关”,浪漫超凡洒脱无遗。从醉云亭眺望云端,千万匹骏马奔腾而来,忽而又化作一副淡漠的水彩画,飘逸神俊,美人隔花望云端,沐浴在此仙境里,纵然已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醉云亭”因而得名。
石门锁翠
石门锁翠,位于天门山以西,“石门”指的是天门洞;“锁翠”,指的就是天门山下面的两个水库。左边是天门水库,右边是李家裕水库,这两湾碧水,就像两条玉带,将一个青翠的小山围锁起来,“石门锁翠”因此得名。
木石之恋
木石之恋,位于山顶东线中段,树依石而生,石抱树而立,就像一对相濡以沫的恋人,由此得名“木石之恋”,象征人世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据说,恰逢每年的情人节,有情人只要在此互相道出爱情的誓言,便能白头偕老、幸福一生。
云梦仙顶
云梦仙顶,位于天门最高峰,海拔1518.6米,张家界最高地理坐标,是一座天然瞭望台。天门山原名云梦山,相传是界于仙凡两界的神山,因“秦始皇赶山填海”而留下,仙界凡尘一步遥,且距离仙界最近,“云梦仙顶”因之得名。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晨观日出红山,夕观日落熔金,奇峰秀岭,层层叠峦,峰峦造型各异,寺庙雄伟壮观,绿浪涌动,云海翻滚,层林浸染,银装索裹。
樱桃湾
樱桃湾,位于天门山顶三大景观区交汇点,是一处宽阔的广场,呈回湾状,广场四周种有众多野生樱桃树。相传,八仙云游到此地的时候,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满目苍翠,山峦叠翠,甜美的樱桃挂满枝头,八仙不由得互相招呼着坐下来,欣赏这人间仙境的美景。蓝采和摘了颗樱桃放入口中,顿感甘甜怡人,随口赞叹说:“好,好樱桃,好一处樱桃湾啊!”“樱桃湾”因此得名。
天门洞
天门洞,位于天门山山体中部,是台地边缘的一个地下溶洞,因向斜构造之力挤压、坍塌、溶蚀,南北两端岩层崩落,裸露天门。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山体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征兆,于是易嵩梁山为天门山。天门洞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南北对开千寻素壁之上,扶摇而通天,气象变化万千,似明镜镶嵌于蔚蔚天幕之上,终年白云紫雾,氤氲蒸腾,气势磅礴,巍峨高绝,是世界罕见的高海拔天然穿山溶洞。
上天梯
上天梯是登临天门洞的必经之路,共999级,象征着至高无上和天长地久,已成为八方来客朝圣天门的登天祈福之路。上天梯五缓四陡,扣合九九之意,譬喻人生之路起伏跌宕、历经坎坷之后方可成器之理。天梯左右两侧分布有“有余”、“琴瑟”、“长生”、“青云”和“如意”五个平台,分别寓意财、喜、寿、禄、福。每至云雨迷濛时,雾气蒸腾穿越洞门,风雷激荡,绵延而上的梯道云缭雾绕,好似盘旋翻腾的白色巨龙,吞云吐雾,故此上天梯又以“悬梯浮岚”景象成为“天门十景”之一,亦属天门山“四大奇观”之一“天门洞开”的主要景观内容。
通天大道
通天大道,位于天门山半山深谷,蜿蜒逡巡于高山绝壁,是祈福朝圣天门的唯一通道。全长10.77公里,近1100米高海拔落差,密布99道呈180°旋转急弯,环环相扣,层层叠叠,犹如飘扬的玉带萦绕苍穹,谓之“曲道”。通天大道,扶摇直上九重云霄,直逼天门仙境,惊险奇崛,荡气回肠,谓之“通天”,以“惊、奇、伟”著称,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公路奇观”。相传,通天大道悬崖峭壁曾隐现出一座助前来天门山虔诚拜仙求道的凡夫俗子通过天堑而得名的桥,谓之“引仙桥”,另一座“入境桥”则相传以得进仙境达到神灵相通而得名。通天大道是天门山“四大奇观”之一。
鬼谷洞
鬼谷洞悬于天门山西线觅仙奇境景区的百丈绝壁上,由于地势险要,暂时未对外开放。洞口远观如倒梯形,洞门有一树,是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榧树,被当地人成为“鬼谷神树”,并有瀑布向洞外飞洒,飘渺如烟。相传战国名士鬼谷子曾在洞里面壁学《易》,创立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在洞内藏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后人就叫此洞为鬼谷洞。从古到今,闯荡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一无所获,只有一人曾偶尔用相机拍到了鬼谷子面壁学《易》的头像,后面再拍头像已不存在,鬼谷洞也自然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地方。
人文历史
张家界市区对面的天门山,早年不叫天门山,叫嵩梁山。又因山的外观像一把铜壶,故而又叫壶头山。还因此山拔地而起,如屏风般立于澧水南岸,故又叫玉屏山。之所以叫天门山,那是因为此山石壁洞开,敞开一道天门后,更名为天门山的。
早在三国的时候,张家界还没有设县,只有一个卫城,名叫大庸卫,隶属于武陵郡慈利县管辖,属吴国的地盘。嵩梁山乃吴国名胜。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万丈高的绝壁之上,忽然崩塌,现出一道天门。
大庸的老百姓一见嵩梁山洞开,现出一道天门来,一时议论纷起。城中人等认为这是一个祥兆,以为嵩梁洞开,紫气东来,大庸这地方定然有福降临。于是有不少人匍伏在地,乞求祥瑞附身。而城中一名道人,见嵩梁洞开,则吓得面如土色,伏地嚎啕痛哭,大叫上天震怒,嵩梁崩塌,大庸福气腾空窜洞而去,从此大庸将不得安宁。
自有人将消息报给吴王孙休。孙休来现场一看,哈哈笑道:”这是瑞祥之兆。”即令将武陵郡割出来一半,在大庸设置天门郡。从此嵩梁山便改名叫天门山了。
民风民俗
节日民俗
土家三过年:
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围着篝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过”六月年”的习俗。”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互相拜年,共庆”十月年”。
其他节日: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戏剧活化石“傩戏”
傩戏起源于原始巫术祭祀活动,是从古代“傩祭”活动中蜕变演化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戏剧。旧志载:演唱傩戏,“设傩王男女二神像于上,顺巫讽咒礼神,祷告以卜吉凶。至晚,演奏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殁于王事。妻姜女哭之,其声凄惨,乡民听之,至有垂泪者。相习不常,不知所自。”从它产生时算起,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三个发展阶段。今天的“傩愿戏”是宗教、戏剧相融合的文化产物,是原始宗教仪式的完好保留,堪称戏剧艺园中的“活化石。”
打老庚
打老庚是张家界人民间社会交际习俗,即两人同一年出生,且又友谊浓厚的同性青年结为兄弟或姐妹。一旦结为“老庚”后,两人互称“老庚”。其仪式亦十分简单。其中一方可在适当的场合首先提出,得到对方同意后,两人便在野外带上祭品,以茅草为香,插于两人中间,并相互跪拜三下,当着天地立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类的誓言,即或。仪式完毕后,两人要分别告诉自己的家人,得到家人许可(一般都会同意)后,两人便成了异姓兄弟或姐妹,逢年过节,相互拜访邀请,若家中有事,对方亦会鼎力相助。
上刀梯
土老司上刀梯,分平刀梯和竖刀梯两种,是土老司为主人驱邪、消灾所举行的巫术仪式。土老司前面引路,其余人尾随。例如上平刀梯,是将12把砍弯刀磨得十分锋利,然后平安在一个水平的木板上,板高约50-70厘米,放在两条长登上,土老司在前面口念咒语,身穿法衣,手摇师刀,从上面一步一步地踩着刀刃通过,信家尾随。另外一种踩平刀的方式是由7人分两排相隔50厘米相对站立,即一边3人一边4人,4人一排首尾两人将外侧手空出,然后相对两人同时用左手和右手在体前伸直共持一刀,一个握手把,另一个则握刀头。总共6把刀。也是土老司在前面引路,信家紧跟,如果第一次走过去后卜卦为阴或阳,则就重走,直到打出顺卦为止。据说,尽管柴刀再锋利,由于土老司将刀刃封住,所以不伤脚。上完刀梯后,土老司启封,柴刀方可破柴,否则刀为“油刀”而不快。第二种是上竖刀梯,但只有24把刀,其上刀梯之法与苗族上刀梯相似,不同的只是刀少12把,上到最高处,腹部顶着刀梯作岩鹰展翅旋转540度,从另一面下来,土家族上刀梯神秘莫测,观之令人毛骨悚然,而土老司的绝技却不得不令日惊叹不已!
土家打溜子
打溜子,土家族人统称“打家伙”,有的地方又叫“打挤钹”、“打五子家伙”,土家儿童还风趣地叫它“呆配当”,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土家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全套溜子小锣(俗称“马锣”,土家人叫“交子闭”)、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小锣领衔,控制全曲节奏,属击乐高音部分,起乐队指挥作用;头钹出奏强拍,二钹出奏弱拍,两副锣交错敲击;大锣多用于填句和定段扫尾,俗有“溜子骨架”之称;唢呐、板鼓只有在“安庆调”等部分曲牌中使用。土家溜子的击奏方法与发音效果,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击乐截然不同:小锣于反面敲击,富于弹性,多压节奏,不留余音;头、二钹有“闷击”、“亮击”、“侧击”(俗称“闷钹”、“亮钹”、“侧钹”)之分。闷钹音质清脆,亮钹发音铿锵,侧钹模仿特殊效果,两副拔交错敲击,配合默契,可打出强弱有别、音色各异的.丰富音响;大锣有轻打、重打、中打、边打等多种打法,一般以中打、轻打为主,圆润、清晰见长。全套击乐相互配合,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可模仿出山岳的呼啸,泉水的声韵,鸟类的鸣啭,野兽的驰骋等各色各类形象。从而使人领略到土家山寨的自然美景,土家人民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今后生活的美好向往。
溜子的曲牌是非常丰富,大都以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载,据说有两百多套。就目前已搜集的曲牌就达一百二十多套。普遍流行的曲牌有“闹年关”、“小纺车”、“一字清”、“梅花条”、“龙摆尾”、“燕拍翅”、 “双龙出洞”、“龙王下海”、“狮子滚球”、“金鹿衔花”、“锦鸡拖尾”、 “野鸡拍翅”、“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画眉跳杆”、“蚂蚁上树”等四十多套,在相同的曲目中,各地又有各地的打法。每个曲牌还根据曲目的提示,设计有各类事物的生活场景,各种动物的形态舞姿,情景交融,亲切感人。
土家族的民族史诗“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土家族过“赶年”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土家族哭嫁
土家民谣:“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姑娘出嫁,突然离开生她养她的娘家,而去陌生的婆家,传宗接代,生根发芽,等于一场生离死别,其情其景可想而知,非哭不足以表达新娘与亲朋好友之情谊。尤其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剥夺了土家儿女的婚姻自由,一到谈婚论嫁,悲伤之情由衷而来,岂能不哭?
“哭嫁”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即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人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及合唱“哭十姐妹”等。“十姐妹歌歌太悲,别娘顿是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这是清朝乾隆土家诗人彭秋潭对土家姑娘哭嫁的描写。旧社会,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道德的标准。由此姑娘进入十二、三岁年龄,就开始学哭嫁。新娘在出嫁前半月或十天就开始哭嫁,但在出嫁前一天夜晚举行的“陪十姐妹”最为壮观动容,人性感情表达淋漓尽致,那些陪哭的姐妹是学习哭嫁的好机会。
堂屋中间摆一方桌,新娘坐正中,九个同龄女分坐两旁,靠右称“安席”,靠左称“包席”。哭嫁时,先由“安席”哭:“一步走进姐华堂,玻璃镜子亮堂堂,十个姐妹两边排,朱红板凳发毫光,朱红桌子摆两张,八把椅子摆四方,上席摆的龙戏珠,下席摆的凤朝阳,左摆鸭蛋莲花瓣,右摆猪肉牛羊,叔侄姐妹快坐好,陪我姐姐叙衷肠”。接下来由新娘哭十姐妹:“一根板凳四只脚,十个姐妹陪我坐,今晚陪客实在多,没有好吃喝哟。明朝我成外村人,十姐妹相见多难得。相见不知我在不在,几多苦楚难得说。”接着便一个一个轮流哭起来。诸如:“姐姐今日出闺门,妹妹一见泪滚滚,自古常言道得好,女大当嫁男当婚,我的好姐姐莫伤心,前秦后汉好多人,天上七姐配董永,哪有凡人不结婚?”“柑子开花月月翠,堂屋坐的十姐妹,十姐十妹都请坐,听我唱个姐妹歌。姐妹亲来姐妹爱,扯把樱桃沿路真载,樱桃成树姐成人,樱桃结果姐回门”。哭到半夜时,即哭传统老调:“十画”“十剪”“十绣”“十打”“十摆”,方法是: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放声哭唱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优美、流畅,娓娓动听,凄楚之情,饱含其中。尤其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并富有反抗精神,是民间歌谣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谓千古奇情,千古绝唱。
土家族茅古斯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这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人扮演老茅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茅古斯舞—般要跳六个晚上,按序分“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客”。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另,“茅古斯”是土家族语的译音,意即穿草衣的古人。它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据专家们认定,这种表演是原始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茅古斯”是土家族摆手活动中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活动。其形式为:演员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一人饰老“茅古斯”,他代表土家族祖先,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他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着茅草。表演时,他们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让所穿的草衣发出窸窣声响,行走用醉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茅古斯”一般每夜表演一场,内容多反映生产生活情况,诸如“扫堂”、“祭祀请神”、“打猎”、“挖土”、“钓鱼”等。
首先表演的一般是“扫堂”。茅古斯们把系在腰间的红头棍上下左右到处扫动,口里不停地高声齐唱:
五谷丰收,人丁兴旺的扫进来;
打牌赌博,偷鸡摸狗的扫出来;
风调雨顺,满仓稻谷扫进来;
天灾人祸,瘟气湿气扫出来;
好的东西统统扫进来,坏的东西统统扫出去。
“茅古斯”们高昂激越的音腔,似鹰长啸,粗犷神骏,充分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嫉恶如仇、淳朴善良的美德。紧接着是农事表演,其间最活灵活现的是“围猪”表演,他们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赶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族祖先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直到如今,土家人在打猎活动中,还保留这种“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原始公社式的劳动分配方式。
“茅古斯”表演中最让人感觉神秘的是“祭梅山”。土家族尊崇的“猎神”像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土家人称为“梅山”。传说中的土家族猎神,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女猎手。因山中有虎患,她替民除害,在搏斗中被虎爪把衣物抓得片纱未存,羞愤下她与虎抱在一起,跳崖身亡。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为猎神。但因为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把代神像而祭之。“茅古斯”一般以“扫堂”作为开场戏,用“烧山挖土”这场戏压轴,以表示新的一年阳春又开始了。
土家族渔猎习俗
套猎
其法有以下几类:
(1)搬杆套。于野兽出入必经之狭窄路径上,挖深宽各尺余小坑,小坑之外,凿小眼一个,眼口内方,插硬木桩两根,桩上系薄篾一条,内端做一精巧之活套,外端系于碗口粗细的硬木树,将其树弯成弓形。孔内系肉—块于活套中,当野兽欲食肉时,触动活套,带动弓形树杆,树身猛然弹起,将野兽挂于树上而无法挣脱。
(2)砸板套。于野兽必经之路上,选一高处,悬巨石一块,路面放肉一块,上用细绳系于树桩,桩上以一绳系于巨石,野兽食肉时,自会拉动树桩,继而致使上空巨石突然砸下,将野兽砸死。
(3)铁夹套。于野兽必经之路上,置数个铁夹,铁夹为专门打制而成.夹囗成锋利的锯齿状,内装弹簧,放夹时,将夹子扳开,用细铁丝绊住,当野兽无意间踏入夹子中,触动铁丝,铁夹借弹簧之力迅即合拢,而夹子一般都固定于树桩上,这样野兽亦无法脱逃。
(4)翻板套。又叫陷井套。于野兽必经之路口,挖一个2米深,1米宽窄的土坑一个,上有活动木板铺盖,上盖细土伪装,下插竹刀或铁刀数十把,当野兽踏上木板,其木板自然翻转,使野兽跌入陷阱中。
(5)木笼套。主要是针对老虎、豹子等凶狠野兽而设。用粗大的硬木制成木箱一个,其门亦用厚硬木板制成。笼内系羊或狗一只,近门处安——机关,系于门框,套猎时,将门拉开高悬,猎手则在高树密叶处躲藏着。入夜.待猛兽觅食,误入笼中,触动机关,木门迅即关上。此时埋伏的猎手迅速赶来,用梭标或猎枪将猛兽杀死。
(6)安辫子。此专门套捕鸟雀之法。用细麻线或棕丝织成一长排圆形的活套,安于离地面几寸的草木丛中,两端系于木桩上,在冬天寒冷之际,斑鸠、画眉等鸟儿一般有不愿高飞之特性,只需几个人用竹竿将鸟儿驱赶,鸟雀即贴地乱窜,待其头部进入套中时,活套即自行缩小.且越挣扎越紧,这祥即可捕得鸟雀了。以上套猎之法,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丰富的狩猎经验,了解鸟兽的生活习性,熟悉其经常出入的路径,方可有所收获。其次,凡套猎均须于入夜时分设套,第二日清晨必须收套,以免误伤人畜。
捉螃螃
“螃螃”,又名石蛙,学名“棘腹蛙”,蛙类动物,背黑褐色,生活于山涧溪谷。是张家界土家人待客之佳肴,因其鸣声“螃螃”,故名之。捉螃螃是一种十分冒险的生产习俗,因其多生活于幽谷溪涧中,亦为毒蛇出没之地,常有毒蛇咬伤之虞。其法有二:
(1)火捕法。备一火罩,内燃松树明子,约二三人,一人举火照亮,—人持刀斩蛇,一人负责捕捉。夏夜,沿溪涧而行,其见火光,痴迷不动,若近有毒蛇,则见火即啄火罩,可挥刀斩之,待斩除毒蛇后,再行捕捉。
(2)诱捕法。多于白天进行。螃螃见人,多跃入水中,人则用—木棍,其上画着蛇形,沿其跃入之处伸入,其以为是蛇,迅即用两前臂紧紧箍住木棍,渔者只待将棍徐徐拉出水面即可擒获。
手捕
即不用渔具,凭手捉鱼。其法有三:
(1)手摸。夏季盛行。渔者潜入深潭,用手伸入石洞以捕鱼。若石洞较深广,则常用一竹板,长约2米,前端装有小型鱼叉,再备捞兜一个,渔者潜入水中用竹叉驱赶石洞中的鱼,鱼仓皇出逃,渔者——手提捞兜待于洞口,即获鱼。
(2)砸鱼。在浅水滩上,大石底下往往藏有鱼,渔者或持大铁锤,或用大石,猛击石头:石底鱼多被震昏或震死,故擒之。
(3)飞叉。在鱼汛季节。鱼群于海、江中上溯产卵。多于浅水草滩中聚群,渔者等待机会,悄然逼近鱼群,举叉刺鱼,或于较远处掷鱼叉以刺,因鱼群密集,多难逃逸。
打步鸡
其狩猎的对象多为寒鸡、野雉、斑鸠、竹鸡,一般于夜间进行。猎手备火枪一只、火把一把或数把,在此之前,须先侦察野禽的落脚点,再乘夜袭之。在火把的照耀下,野禽一般迷于火光而不惊飞.射击较易。尤其是竹鸡,往往十数只栖息在一树丛中,击落一只后,其余的闻枪不飞,反而挨得更紧,猎手连连可以将其全部击落。又,黎明之际,打锦雉的好时候,锦雉常栖于树下或岩坎下,在黎明时啼叫正酣,猎人乘机开枪击下。因其野禽均栖于枝头或地面,猎人轻步靠拢袭之,故称“打步鸡”。
打棒棒鸡
土家族地区狩猎习俗。其主要狩猎对象是“棒棒鸡”。即“野雉”。因捕猎时,不用刀叉弓枪,只用约16厘米长的木棒,故名之。其法:备约16厘米长木棒三支,携猎犬数只,前往山中。猎犬发现野雉后,迅即追赶。野雉势必惊飞,猎者需向雉掷木棒以击之。一般扔出的第一棒叫“迷魂棒”,速度不急不缓,以麻痹猎物.第二棒则叫“压顶棒”,旋转如盘,以阻止野雉冲天而飞,第三棒则须急而有力,当野雉在压顶棒下降落时,来不及再次起飞,第三棒早已飞至,正中其身。“打棒棒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上功夫,非一般猎手能为。
打蓬鸡
又称“打媒子”。盛行于张家界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狩猎习俗。其狩猎季节为春天二三月至夏季四五月,多于清晨进行。先养熟一只母野雉(或母锦雉),加以训练,使其能听从主人使唤即可。此雉称为“媒子”或“迷雉”。再备猎枪一支,轻便竹篷一个,竹篷边缘,插满绿色之树叶杂草,以作伪装。篷之中心凿一小眼,以备射击。竹篷下边安一木把,把柄上套一铁钻插入土中,蓬即可立起,备猎手隐身,篷可左右转动,以顺应野禽飞来之方向。狩猎时,猎手于清晨携带各种物件,前往山中,将“媒子”放出,媒子鸣声不断.呼朋引伴(猎人安篷于附近。山中野禽闻“迷雉”呼唤,禁不住其诱惑,飞向“迷雉”,以为娱乐),待野禽受诱惑,前来欲与媒子寻欢时,猎手开枪击之,无有不中。还有种是猎手并无“媒子”,但却能模仿出母野雉的啼声,维妙维肖,从而逗引山中野禽飞来,猎手一边继续进行模仿,诱其走近,伺机射杀之。
网鸟
捕捉鹌鹑的一种狩猎方式。其时以农历八、九月为宜。鹌鹑喜群居,猎手事前用细麻线编织一长方形的大网,用长竹竿两根系之。捕时,邀约三四人,带猎犬数只,同往山地或田间网捕,当猎犬发现鹌鹑时,即狂吠追赶。猎人见之,即张网进逼,四面包围。当鹌鹑群飞惊逃时,猎手迅即张网罩去,往往可将其一网打尽。有时可捕得数十上百只之多,只是由于近年来禽兽日渐稀少,此种习俗亦日渐消失了。
安鱼栏
多在夏季进行。其法有二:
(1)在河水滩头垒一道扇形石坝,提高水位,使河水沿坝之方向流去。于石坝合龙口安放筛篮或竹蓖子。鱼顺水游下,进入筛篮,由于水的冲力,使之难以回头。也有的安置鱼笕。鱼笕形如喇叭,竹编而成。口小肚大,长约1米。其肚腹处较窄,并于内装有倒须,以阻鱼从笕中回头。鱼顺流而下.落人笕中。
(2)在河流落差高处,一般为大型拦河坝下或水瀑之下水潭上,安置长形竹筛篮,水枯季节或鱼汛时节,鱼群上溯,遇高坝而跳跃翻腾,不时落入筛篮之中。这两法,前者所捕之鱼个头一般不大,后者所捕之鱼,往往有二三斤者。
诱笼
张家界土家族地区渔业生产习俗。主要是诱捕泥鳅、黄鳝。用细篾织成小型竹笼若干,口肚宽,颈细,且装有倒须。笼中置药拌食物,其味香,相传此种诱饵须经师承秘投,一般不轻易外传,入夜,渔者携诱笼数十,放于田中,笼中略低于田水平面,每块田视其大小,放置诱笼多少不等。据说,泥鳅黄鳝闻其香味,纷纷从泥洞中钻出,前来求食,多坠入笼中而不得回。第二日清晨,渔者只需取回诱笼即可,往往一夜之间,捕获数十斤及至上百斤之多。只是此法在一丘田中不能连续使用,因其使用一次,常可绝其类矣。
赶闹
即用药毒鱼,旧时多因求雨而毒河,后演变为一种生产习俗。毒鱼多用茶枯、石灰,或溪边母子花如柳叶等物,多在盛夏夜半进行。将上述药物捣碎,取汁,用船装于上游倾之。沿河两岸百姓,于此前家家备火把、渔具,准时沿河守候,见药水下流,百姓均于河畔搜寻毒昏之鱼,伺机捕捉之。捕鱼时,不准大声喧哗,虽数百上千人下河,但见灯火辉煌,却难闻人声。毒者在距离下药处二里之地,围一简易大坝,坝口合拢处安一巨大鱼网,凡网中之鱼,旁人不得捕捉。往往天明而归,此习俗污染水源,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今亦绝之。
捉团鱼
团鱼,又名“脚鱼”,学名鳖。土家族地区多溪洞河流,盛产团鱼。渔者须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每逢夏豢,团鱼多藏身于细沙之中,仅露出其细小的鼻孔,加之水花掩护,一般人实难发现。善捕者多于浅水滩上巡视,查寻团鱼脚迹跟踪,当见一微微隆起的细沙堆,沙堆前不时有一细小水泡时,便知团鱼藏身之处,捕者脚踏住小沙堆,用手迅速拔去团鱼头上的浮沙待团鱼缩回脖子时,即可乘机捕捉之。有日捕捉数十只者。
民间传说
八仙塞天门眼
天门洞右侧有一个石柱,它的形状酷似一位贴着绝壁站立的老人,这就是鬼谷先师的化身石。传说八仙在天门山云游的时候,觉得天门洞走露了天地灵气,此地出不了大人物,所以决定把它堵上。大家各显神通,合力将一块大石推向天门洞,眼见那块巨石飘悠悠地嵌向洞口,将要密合的时候,却忽然定在了半空,无论众人怎样发力,那石头也不动分毫。大家正奇怪,巨石却飞腾而起,直落到山脚之下。八仙朝天门洞口一望,见鬼谷先师正捋着胡子微笑。这时,鬼谷先师开口说话了:“众位仙友,你们游历凡间,何曾见过这样接地通天的所在?这天门洞拔地依天,和合阴阳,正是一处为天地守神的绝妙门户,仙风激荡,有利民生啊。各位要堵上这天地之门,岂不是与天意相违背了吗?”八仙顿时领悟,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可是鬼谷先师多了个心眼,怕其他的神仙云游至此的时候动了和八仙一样的心思,于是脱了一窍化身为石,永远镇守天门洞。
八仙遗座
在天门山顶上,有一块天然的巨石,酷似一把庞大的石椅,这块巨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神仙坐.为什么要叫神仙坐呢?原来这里曾是八仙游历过的地方,传说这八位仙人从樱桃湾走到此地,看到远处是青山叠翠,眼前有奇花异石,顿时被这美景给吸引住了.铁拐李看到大家驻足观景,流连忘返,干脆举起手中的铁拐,朝路边的一块巨石一击,巨石在仙术的点化下立刻变成了一把硕大的石椅,于是八仙纷纷在石椅上坐下来,细细欣赏这人间仙境的美景.这块被八仙点化过的巨石,也就因此得名“神仙坐”了.
鬼谷修易
“鬼谷修易”是传鬼谷子在天门山绝壁上的鬼谷洞内隐居,研习易经,并传授当地百姓强身健体的鬼谷神功,也就是现在名闻天下的大庸硬气功。
秦始皇赶山填海
天门山东南方有四十八座马头山,相传是秦始皇赶山填海时座下的四十八匹天马的化身。传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到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去巡视,他看到大片的山脉,忽然突发奇想:“我要是将这里的山分出一部分,填平东海,我的疆域不就又扩大了吗?”于是,秦始皇挥起神鞭,将峨眉山从金顶向下一劈两半,随后驾起天马,沿着蜀道就将山向东海赶去。那个时候,我们张家界地区还是一片平原,秦始皇将山赶到这里,感觉有点累了,就停车小憩。由于他赶山的动静太大了,早惊动了东海的龙女,龙女当然不肯让他赶山填海,抢夺自己的地盘,现在看他睡了,于是趁机偷走了那根神鞭。鞭子不见了,山自然也就没法赶了,于是这片从蜀地赶来的山也就只好长久地留在这里,变成了武陵山脉。当初劈开的半个金顶,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云梦仙顶。
神物传说
绿毛鱼
明弘治《岳州府志》:“天门灵泉,在天门山顶,泉中鱼生绿毛。载《天门赋》,晋周朴有诗。”
米猴
天门山有一种珍稀的猴类-米猴,民国的《大庸史稿》里记载说此猴又叫哈叭猴,伶俐异常,体形小巧,只有三、四寸高,可以藏在人的衣袖里。1983年,当时天门山林场的工人无意中捕到了一只,关在笼子里,结果这只米猴性子非常暴烈,自从被关起来之后就绝食抗议,双眼流泪,工人看了心里十分得了不忍,结果就把它放回了山野。从那之后,虽然还有人偶尔能在林子里看到米猴,但是再也没有人逮到过它们了。
高远神钟
关于高远神钟的传说,在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上有过记载。很早以前,在现在的天门山寺原址处,修建有一座庙堂。庙堂设置简单,但采用的是全木质结构,庙中央悬挂了一口硕大的古钟。有一次,因为庙里做饭的小师傅一时疏忽,酿成了一场大火,把整个寺庙都给烧掉了,只剩下断壁残垣和那口古钟。因为寺庙被毁,僧人们都无处栖身,只好四海化缘,筹钱重修寺庙。但化缘修寺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为了怕那口大古钟被邻近的乡人或好事之徒给偷走了,师傅们经商量后,一致同意把古钟埋在寺庙旧址的地下。于是,大家在被烧毁了的庙堂中央挖了一个深三尺三,长三尺三,宽三尺三的大坑,把古钟深埋在了里面。
古钟埋好后,师傅们就放心地去筹集重修寺庙的银两了。可是打这以后,经过山上的人,都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寺庙的方向传来一阵阵悠远却又清晰可辨的钟声。有心的人数过,每次钟响都是一百零八下。可是等人们向钟鸣的方向靠近时,钟声就停了。一次,有一个当地的采药人采药晚归的途中听到了这阵钟声,便发誓一定要找到这口大钟。他默默记下了钟响的方位,可是等他第二天再上山寻找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找到。他怎么也不甘心,就又到夜晚去听钟声,再去找钟响所在地。如此反复几次,他却怎么样找也没找着这口大钟的位置所在,最后只好放弃了。山下听过这阵钟鸣的村民们,都管这口大古钟叫做高远神钟。很多年以后,再在遗址上重修寺庙的时候,已经找不到那口大钟了。
野人
天门山还曾经捕获过野人,《梁书》上有载:“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二月,天门山获野人,三日死。”据住在天门山山脚下当地村民中长一辈的形容,那野人浑身棕黄色的长毛,头发盖脸,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营养的缘故,头发是灰白的。赤脚行走,但并非一直直立的,基本上和猿猴的爬行方式比较接近,但是又比猿猴长得更和人相似。抓住他的时候,他拼命的挣扎着,嘴里还一直发出那种呜呜地叫声。而周围似乎还有呲呲呼应的声音。后来逮着的人,为他把毛发都剃干净了,还给他洗了个澡。不能放开他,就只好把他关在笼子里了。想把他调教出来,让他渐渐成为真正的人。可是他在笼子里,就像猴子一样敏捷的到处乱窜,给他吃人同样吃的东西,可是他怎么样也不吃,只是不断的发出哀鸣,三天后就死了。
鬼车
大庸的诸多奇物传说中,有一种很奇特的兽,叫鬼车,俗称九头鸟。说它是鸟,它却有着九个脑袋;说它是兽,它除开有个古怪的兽名叫鬼车外,又看不出它其他地方哪里像只野兽。在《续修永定县志》中,引用了《齐东野语》有云:邑南有“鬼车,俗称九头鸟,陆长源《辨疑志》又命渠逸鸟……”
这种鸟,耳朵大大的,圆圆的,象两只大簸箕一样罩在了身子两边。环绕着身子的,是像八爪章鱼一样伸出的肢。章鱼还只有八个爪子,但它却伸出了十个长肢,有九个长肢上长着脑袋,和一般鸟类一样,有着长长的尖尖的鸟喙,奇怪的是,其中一个长肢却独独没有脑袋,而是渗着点点滴滴的鲜血。大鸟的每个长肢上都生有一对翅膀,当它飞起来的时候,十八只翅膀就竞相争斗,都想派上用场,都想让身子飞起来。就好像人如果有了十一个指头,那一个多余的本来是派不上用场的,可又会无意识的被动用,于是便会和其它手指打起来。结果起飞的时候每次必定有翅膀要受伤,要被折断。可是这种情形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新的翅膀长起来,再辛苦的飞,再十八翼竞技,又有翅膀受伤、折损,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有人说,这是一种终身涅磐的动物,短短的生命里就一直在寻求解脱,一直在开始新的生命,一直在痛苦,又一直受着折磨却又抱着希望。
巨蟒食人
因天门山其名,大庸古称天门郡。清同治年间的《续修永定县志》中有一段,引用了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有云“天门郡有幽山峻谷,而其土人有从下经过者,忽然(一物)踊出林表,状如飞仙,遂绝迹。年终如此甚数,遂名此处为仙谷……”这里讲的就是天门郡所管辖的天门山中的深谷。
天门山得天时地利,上有高峰峻岭,下有密洞幽谷,常有村民上山砍柴伐木,汲水采药。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天,有一个当地人打山路上走过,在经过一处深谷的时候,忽然只见一物突的一下从林间窜出,唰的就从眼前晃过去了,就好像飘忽的仙子一样,在他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就已经不见了踪迹。他回去就向乡亲们说了这件奇怪的事。人们便大肆宣扬,奔走相告,添油加醋的让那个深谷和那飘飞的东西都变得更加神乎其神的了。后来,又有很多村民打深谷那经过,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大家回去后就纷纷议论,都说这里肯定藏有仙人隐居,并有神物庇佑。于是,人们就把那位当地人经过的深谷尊称为仙谷。既然是仙谷,就有许多妄想成仙或想借仙地灵气以求多福多富的人纷纷慕名前来祈福、修道,仙谷更是一时之间名声大噪。那些好道的都纷纷跑到仙谷中去洗澡沐浴,认为这样一定可以得道成仙,飞升上天,而最后一个个也真的都在仙谷中消失了,从没有见人回来过。
有经验丰富的前辈人,就怀疑这谷中必定是有妖孽在作怪。于是,他带上了一只猎狗和一把粗麻绳到了仙谷边。他用麻绳绑在谷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抱着那只狗就下到了谷底。刚下到谷底,他就把带来的那只狗给放了出去,狗“汪汪汪”的一阵狂吠,停在他面前不远处怎么也不肯前行了。正当他摒住呼吸的时候,突然一阵阴风袭来,还夹着一股让人作呕的腥臭之气,只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哗的扫了过去,让人不寒而栗,可是还没有待他回过神来,看清楚那怪物的模样,风声就已经静下来了,狗也不见了,看来是被那怪物卷走了。他根据那身形、味道猜测,估计是一条百年巨蟒,恐怕不容易对付,于是赶紧又攀回了深谷上边。一回到乡里,他就召集了几十个人,每人都背上了一把弓箭,还拿上了一把锋利的镰刀来到了谷边。他带领着众人把谷边生长多年的长草都割掉,直到谷口形成一个光秃秃的大圈。然后他吩咐众人在谷边严阵以待,他便到山顶上去观望。只见一个巨大的黑色东西,长达数十丈,粗粗的身子可以把人都掩住,眼睛散发着森森的幽光,一看就知道这只庞然大物是条巨蟒。巨蟒盘踞在谷底,闲闲的吐着长长的芯子,开口逾丈。渐渐的巨蟒躁动不安起来,身子慢慢的蠕动,芯子吐的更厉害了。在它的周围,白骨堆成了座小山包似的,一看就是被它所害的人畜。
那人下了山顶,便指挥大家把深谷团团围住,纷纷搭弓射箭,把巨蟒射杀在深谷中。中箭的巨蟒在血泊中狂乱地挣扎了一会儿,腥臭的血气布满了整个山谷,很久都未能消除。食人巨蟒一被除去,此地才又变得安稳无患了,村民、路人也没有再失踪过。
蜈蚣岩
天门山北麓有个老道湾,老道湾是因老道峰而得名的。从天门山的北麓上天门山,途中会碰到一块巨大的岩石,至今那岩石上还留有三条两米多长的钻槽,现在路人每每经过那里,都还可以看到。而那块巨石则被称为蜈蚣岩。蜈蚣岩名字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门山北麓山脚下,有一个小村落。村民们男耕女织,恩恩爱爱,整个村庄的日子都过的和和美美的。村民们常常沿着老道湾上山,去山上砍柴,去灵泉汲水,去天门山寺祈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沿老道湾上山的途中,村民常靠着歇脚的那块大岩石上,就坐着一位十分美丽动人的女子,村民们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闺女。朴实的村民们每每路过这里,见到的人总会很老实的把自己的干粮给这女子吃,还很关切的问要不要带她下山。这女子也不说话,只是慢慢的两眼就开始放光。被她这样看过的人们往往九死一生,体力差的当场身亡,身强体壮的,回家也是大病一场,挺不了几天就死了。村民都说老道湾上有妖精,从此,都不敢从北麓上山了。要砍柴、汲水什么的都绕南麓而行,十分不便。而北麓从此变得林莽山恶,路断人稀了。
当时,邻村有一位曾上道山拜师学过艺的岩匠,年纪虽轻,道法却十分高强。他听说了这事,就偏不信这个邪。他向村民打听了妖女一般不怎么出现的时间,带着一把精铸的钢钻就上了山。村民都为他惋惜,说这么一个好小伙,就要白白的送命了。小伙子一进山,很容易就找到了那块大岩石,果然没看到那个妖女。他忙用带来的精钢钻把岩石打了三个大洞,将事先准备好的雄黄酒往里边一灌,尽散了蜈蚣精的妖法,以免她变成庞大的精怪,到时候就难以对付。然后他再用一个长夹子,从岩洞中慢慢地夹出一只巨大的红色蜈蚣来,随即往旁边备好的千年樟木炭火里一扔,只听见一阵劈劈啪啪的响声,一股红烟升起,蜈蚣精便被火化成灰了。小伙子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和无比的勇气,灭掉了妖孽,为那个村里的和平、安宁立了大功,从此,村民们又过上了幸福和美的生活。
犀牛
关于天门山上另外一种奇物的传说,那就是犀牛了。此犀牛可不是一般的犀牛,而是一只可以兴风作浪、吞云吐雾的犀牛精。相传,在天门山西北部,仙人溪和麻子坪溪的汇合处有一处岩壁。岩壁下面有一池清潭,潭水深可达五米许,水色碧绿,清莹可爱。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潭中就盘踞了一只乌青的大犀牛,常驻其中,占水为王。这只笨重的大犀牛常在水中搅浑,在外面透透气后,又会回到潭中大闹一番,玩个痛快,也因此潭水打那以后便不见碧绿,更不用说清莹可爱了。潭水常年墨黑一片,而且中间夹着很重的腥荤气息,让闻到的人都忍不住想作呕。
常言道,万物皆有灵,巨者化成精。这只巨大的黑犀牛就是一只早已锤炼成精的妖物。每当天气开始变化的时候,它就在潭中兴云吐雾,弄的天地一片混沌,渺茫,有时候,整个天都变得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如果遇到那些十分迷信的乡民,带着三牲五畜、钱烛香纸等来潭边叩拜祭祀的时候,它便弄的天空乌云密布,顷刻大雨倾盆。有时,甚至让雨给持续个三五天的,继而引发山洪大涝。一时间危害乡里,人人俱是又惊又怕。如果有路过的山民撞见了它在潭中大闹,那些可怜的人们便被它施以邪术,回家就生大病而亡。更因为有这只大犀牛的栖息,上游的沙石都不能落入潭里,带到下游去,导致上游直接泥沙淤积,水位上涨,有些水道不通。
乡里人都想把这只大犀牛精除之而后快!可是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有胆量的人也都没这个本事。直到有一天,有几个乡民偶然发现,这个大黑犀牛的身体一动不动的漂浮在潭面上,而且看起来像是突然暴亡的,一潭潭水被搅的乱七八糟越发混浊。乡亲们都聚到了一块,齐心合力把这只大犀牛精从深潭中给弄了出来,又除尽了那潭腥臭难闻的脏水。慢慢的,潭水恢复了往昔的明净和安宁,村民也恢复了平静和快乐的生活。后来,有人猜测,那只犀牛可能是被比它更强的毒蝎子、毒蜈蚣给弄死的;也有人说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把这只大犀牛精的魂收上了天庭,不再让它作恶,再为害人间了。反正最后是众说纷纭,而深潭中却倒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怪物了。
天门瑞兽
据记载,曾有人偶在天门山的原始森林看到独角兽出没,此兽与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瑞兽图形酷似:身形似虎,通身赤红,头顶正中有弧形独角,遇有人近前则迅疾隐没不见。
田僮天门眼遇仙
相传在乾隆年间,发生了这么一个奇闻。当时,在天门山下天门郡中住着一位田姓的秀才,在身边伴养了一个书童,大家都叫他田僮。田僮那年十七岁,生性有些愚钝,却又向来比较顽劣,很爱玩。有一次早上,他上山到天门山寺去上香,一去当天就没有回来,直到三天以后才迟迟归来。田秀才十分奇怪,便轻言责其太过贪玩了,才会这么晚才回来。田僮满脸委屈地望着主人,说:“我不是贪玩,我也真的没有贪玩,我在山上遇到了些非常奇怪的事情,所以现在才得下山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耽搁了那么久。”田秀才不相信,说,“你小小年纪,贪玩不说,还撒谎骗人!我平时是怎么教导你的呀!人家上山怎么就没遇到什么奇怪的事,还一耽搁就是好几天?”
田僮伏地就拜,对主人说:“主人,我怎么敢骗您呢?您听我给您讲讲啊!虽然我平时贪玩了点,可这次真的没有,确实是碰到了些奇怪的事。”然后,田僮就开始给田秀才讲他在山上遇到的奇怪事。那天,他上山后,一口气就到了通天大道那儿,然后爬上了洞口。正准备穿过天门眼继续上山的当儿,突然觉得脚下一阵酸痛,人也有些乏了,就打算找块石头坐下来歇会儿。这时,恍恍惚惚中,好像有团云气在周围升腾,而自己也随着这股云气飘飞起来了。在云气中隐约可以看见一面墙壁,墙壁上有个洞,那洞口就象一个大贝壳对开似的,仿佛对着自己迎来。他就不自觉的走进了那个山洞,洞中有一个大石桌,周围散着几把小石凳。石桌光平如几,上面还刻了一个棋盘,有几个零星的棋子散在上面,象是刚刚下完了一盘棋。棋盘中间还扔着六个铜钱,他定睛一瞧,正是现在世人所用的钱币?D?D乾隆通宝。他刚想拿起一枚铜钱来细看,就在这时,一个身着古代衣冠模样的人出现了,也不知道他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的,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那人开口就对自己叱责道:“这里岂是你的久留之地?”说完后就推了自己一把,然后就感觉好像真的掉下来了,可就像踩在了棉絮上一样,一点伤也没受。抬头看了看太阳,还是自己在洞口休息时的晌午时间,就觉得非常奇怪。于是,香也没去上,就沿自己来时的原路又下山了。下山的时候,就觉得肚子特别的饿,才上去小半天的样子,也不知怎么搞的。便拿出随身带的烙饼边走边吃。回家了才知道离自己上山的日子都过了好几天了,可是掐指算算,自己从早上出发到下午回来,顶多也就一天不到的样子呀!听完田僮的讲述,看他不像说谎的样子,众人对其遇仙一事也都咂咂称奇。
王灵官守山门
相传,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经十分落魄,到处漂泊,四海为家。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就在天门山上的天门山寺出家当了和尚。做和尚每日都有斋饭供应,但是但凡一般的小弟子每天都必须完成住持僧分配下来的任务。而那时住持僧分配给朱元璋的任务,就是天天要打扫一间最大的庙堂,还有要给所有的菩萨洗个澡,要洗的干干净净才行。每当住持僧在家的时候,朱元璋就十分老实,乖乖的打扫干净庙堂,然后挨个儿给菩萨们洗澡,把菩萨们一个个都擦的光鲜鲜的。
而每当住持外出了的时候,他就开始偷起懒来了!他先把庙堂打扫干净,完后就拿着一把大扫帚把菩萨们一个个都赶到祖师洞下面的水潭边,让他们自己洗澡。菩萨们知道是朱元璋,都不敢怠慢,一个个都非常听话的到潭边把自己洗了个干净,然后回到大殿里各归各位。只有王灵官最调皮了,他就是不听话。每次赶他去洗澡的时候,他都要慢悠悠的走,磨蹭了半天,还牢骚满腹,有时候还不肯去洗。一次,王灵官的性子又来了,朱元璋把他拖到山门前的时候,他就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门槛上,说什么也不肯走了。
朱元璋大怒,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就把他掼在了地上,怒气冲冲的冲他嚷道,“好,王灵官,叫你走你倒偏不走,那你就一辈子都呆在这儿守山门吧!”说罢,朱元璋便转身拂袖而去。众所周知,朱元璋他是真命天子啊,他的话可是百应百灵的。于是,从那以后,王灵官就真的一辈子都给天门山寺把守山门了。
仙人峰
仙人峰在当地的传说中,是七仙女的化身。在我们天门山脚下,有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叫做董家村,那里就是“天仙配”里董永的家乡。孝顺善良的董永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两人结为夫妻,不久又被狠心的玉皇大帝拆散,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有情有意的七仙女人回到了天宫,却在凡间悄悄留下了自己的化身,变为仙人峰陪伴着董永,保佑着董家村。
野拂藏宝
“野拂藏宝”的传说,是天门山六大谜团之一。野拂即闯王李自成的大将李过,出家后法号“野拂”。当年李自成败退京城时,将国库的金银财宝卷席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据传当年野拂上天门山后,转移宝藏无数。数百年来,世人为宝藏纷踏而至,均空手而归,至今宝藏匿于何处,仍是不解之迷。
野拂,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手下的大将李过,出家后法号“野拂”。他曾经追随李自成南征北讨,战功显赫。抗清失败后,李自成与野拂一同隐居在湖南石门的夹山寺。李自成圆寂以后,野拂带领100多人,雇了九艘大木船,逆澧水秘密潜入大庸(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张家界市),悄悄登上了天门山。
上山之后,野拂就在天门山寺出了家。但是他的出家并非是“立地成佛”,而是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伺机而起,恢复中原。他在天门山寺做和尚期间,清朝政府多次令当地官府派出暗探缉捕。为了提高自己的武艺,野拂夜探鬼谷洞,他从洞内石壁上刻画的痕迹以及鬼谷子对纵横捭阖的阐述上,领悟出一套硬气功,凭着这身功夫,他多次击败了朝廷派来追杀他的武功高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野拂发现形势江河日下,终于忧患成疾,一病不起。大家都知道,李自成败退出京城的时候,曾经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野拂始终追随着李自成,直到他圆寂才转投到天门山寺,而且用了九艘大船来转移家当,可想而知,被他秘密运到天门山的,必定是国库里被掠空的大量金银财宝。眼看着东山再起的计划落空,野拂干脆在临死前,将这些宝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门山上几个隐秘的地点。数百年来,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知有多少人进山寻宝,但是都空手而归。这些财宝究竟被藏在哪里,成了天门山的难解之谜。
野拂显武功
明末清初,李自成因不满当朝统治,招兵买马,欲推翻其政权而自立为王,抗清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一段时期,最后仍以失败告终.李自成仓皇而逃,带着心爱的部将李过和一些部下隐居在了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寺中.到清顺治年间,一直做住持的李自成圆寂了.按道理,本应该是李过承其衣钵的,可是李过另有打算.他一直听说大庸有座天门山,山上也有寺庙,且风景秀丽,更适于隐居生活,便带着自愿同行的几个弟子去天门山上当了住持和尚,法号野拂.随着天门山寺香火日益鼎盛,名声日渐散开,本来隐瞒了身份的李过渐渐难掩其踪.有一天,野拂正在寺庙中盘腿清休,静心练功,听到门口有一帮家伙正在吵吵闹闹,且点名说要见自己,正欲闯进寺门.早练就了听风辨色之技的野拂依旧闭目养神,不用看也知道是一帮彪形大汉,虎虎生风的走来.大汉各个体形高大,身板结实,光闻其在地上行走那份轻劲儿便知都是几个不赖的练家子.
易嘉德天门洞遇仙
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上有载,很久以前,有一天,有一个孩童在天门洞口玩耍,玩累了就靠着洞口的石壁边躺着休息。忽然,他觉得自己被一团云彩托起,慢慢往上升,升到了一个地方,一下子就停住了。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叟正在整理棋局,见到他出现也不奇怪,随手拈起一个白玉棋子就塞到了他的手里,然后朝他挥了一把手,他就一下子又回到了原来躺卧的地方。如果不是那颗棋子还真真切切的握在手里,晶莹剔透,留有余温,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小孩童就攥着这颗棋子回家了,回家后才发现与他出来玩耍的日子已经过了三日。这个孩童就是易嘉德,大家也都叫他云童。后来他大了些,就跑去山上去学仙术,学成后下山来,便变得非常好酒,几乎每日必要烂醉一场。有时候,他在市井中游荡,碰到一些人偶尔问及个人隐私,灾祸运道方面的事,他一般都不多言。而一旦开口,便每言必中,奇准无比。见过的人都惊呼他为天仙,后来便不见踪迹了。是去云游四方,或隐居了山野,还是真的得到成仙了,却无人得知。
樱桃湾
天门山山顶有一处广场被称为樱桃湾广场,那里是天门山顶三大景区的交汇处,但它为什么要被叫做“樱桃湾”呢?原来,在这个广场的四周,有众多的野生樱桃树,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得从八仙在天门山游历的传说说起。相传八仙云游到此地的时候,正是樱桃成熟季节,举目青天白云,山峦叠翠,满眼的樱桃鲜红,八仙不由得互相招呼着坐下来欣赏这人间仙境的美景。蓝采和摘了颗樱桃放入口中,感到甘甜怡人,于是随口赞叹说:“好,好樱桃,好一处樱桃湾啊。”八仙云游,毕竟不能在我们天门山久留,但是这个传说却流传到了今天,这一片樱桃林也就有了“樱桃湾”这个名字。
袁公盗天书
天门山上有块地方,那里几乎每块石头上都带着奇特的天然裂纹,横、竖、撇、捺、弯、勾,一个个酷似我们常用的汉字笔画,这里面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每年,天上的西王母都要举办瑶池盛会,各路神仙汇聚一堂,玉皇大帝自然也要前去凑热闹。有这么一年,玉帝又带着凌霄宝殿上的诸位神仙前去赴会,只留下了负责看管“天书阁”的袁公。临走的时候,太上老君反复嘱咐袁公,“天书阁”里收藏的都是天界的至宝仙书,一定要小心看管。
其实,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倒勾起了袁公的好奇心,他心里想:“都说这仙书是无价之宝,我兢兢业业守了这么多年,自己却翻都没翻过。难道我就看不得两眼?”等玉帝带着各位神仙驾云远去,这袁公终于忍不住了,他溜进天书阁,打开柜子取出仙书就看了起来。原来这仙书是108册囊括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世间万事至理的如意宝册,袁公越读,越感觉自己受益无穷。他读了几册之后,忽然觉得这样的仙书留在天庭,只是让那些已经入了仙班的神仙们来阅读,真是一种浪费,如果把这些仙书的内容传给下界,该帮助多少受苦的凡人啊!
袁公有了这个念头,就开始行动了。那时候天门山还叫做云梦山,因为这里接地通天、风景秀美,加上常年云雾缭绕,所以不光凡人可以到此,就是神仙们也常来游玩。袁公背起柜子就来到了云梦山,想把这些仙书都刻在山上。可是这仙书到底刻在哪里才好呢?如果随随便便刻下来,就违背了仙界度化凡人的规矩,于是袁公决定把这108册仙书刻在悬崖之上的白云洞里,就等待有缘之人了。
袁公这边刻得起劲的时候,玉帝率众位神仙回了天庭。一见袁公不见了,玉帝就暗叫不好,再看天书阁里面,果然是人去楼空。玉帝大怒,让千里眼和顺风耳四处察看,发现袁公正在云梦山刻写仙书呢。玉帝立刻命令雷公电母把袁公缉拿回天界。雷公电母赶到云梦山,袁公的仙书也刻得差不多了。雷公电母不由分说,对着刻好仙书的白云洞就是一阵电闪雷鸣,刹那间就将白云洞炸了个通透。那些带着仙书的石壁也被炸成了碎石,四处飞溅,散落在这里。
袁公被押回天庭,玉帝认为他犯下了泄漏天书的重罪,要狠狠地处罚。幸亏太上老君求情,说袁公虽然盗取天书,但不是为了私心,而是意图普度众生,请玉帝开恩。玉帝也觉得太上老君讲得有道理,不过罪过难容,于是罚袁公留在凡间,面对着云梦山面壁思过。从此,天门山上就留下了传说中藏天书的柜子的金柜峰和金柜峰旁边的山头,也就是袁公的化身的“老道峰”;原来的白云洞也因为刻写了天书被炸穿,变成了现在的“小天门”;而在仙境奇石景观带随处可见的就是白云洞里炸飞的刻有天书的石头。其中有一块,字迹最为清楚、明显,从左往右细看可以分辨出来这三个字依次是“天”、“门”、“山”,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天书石”。在天门山上,有一块这样的奇石,以天然形成的方式标示着天门山的名字,真算得上是一件奇巧无比的事情了。
所获荣誉
2005年9月,天门山被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评选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
2006年3月,网易、环球游报等三十多家媒体联合推选”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天门山与长城、兵马俑、黄山、泰山、敦煌等中国顶级旅游品牌并肩获评金奖。
2007年8月20日,天门山旅游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8月12日,天门山顺利通过创建AAAAA景区省级初评。
2011年9月5日,正式获得5A级景区资格,并于6日在北京正式授牌。
旅游指南
市内公交
乘市区1路、4路、5路、6路、7路、10路公交车(票价1元),均可到达城市花园索道站,可乘坐索道上山游览,也可乘景区免费巴士到天门山山门。
长途汽车
汽车站乘4、5、10路公交车均可抵达天门山索道下站,票价1元,时间在10分钟之内。
火车
火车站乘6路、5路公交车,票价1元,5分钟内可抵达天门山索道下站。也可步行前往,或乘坐出租车。出租车车费大约10元。
飞机
机场到达城市花园索道站(天门山索道下站),张家界市区内乘6、5、4路公交车,均可到。如坐出租车,车费大约30元。
游览线路
乘坐世界最长的高山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直达天门山山顶,游览东线碧野瑶台景区,游览盆景石区、天门翻水、北俯视天门、灵泉、灵泉院,登云梦仙顶,体验“云生脚下、奇峰尽览、万象目中”的豪迈感觉。在原始森林核心保护区观赏珙桐、大庸鹅尔枥等珍稀植物,随后游览木石奇缘景观带,赏木石之恋奇景,抵达樱桃湾服务区休息。
由樱桃湾赴“天门十六洞”之一的求儿洞游览,于观鬼谷洞景点远眺鬼谷仙洞,于“捭阖”领悟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游仙境奇石景观带,观小天门,随后游览野拂藏宝、鬼谷兵盘、鬼谷天堑、倚虹关等。在凌霄台远观张家界市区及周边山水风貌,随后乘索道下山。
乘环保车,感受“天下第一公路奇观”通天大道,沿途观赏七级瀑布、金龟驮元宝、将军峰、箭杆峰等景观。抵达上天梯,攀登999级台阶的上天梯,抵达天门洞底。
票价信息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258.00元(含往返索道、环保车)
淡季(12月1日~2月28日):225.00元(含往返索道)
1 自动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