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旅游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帕米尔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石头城遗址,独具特色的塔吉克民俗风情,令人神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金草滩,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珍贵奇异的高原生物,令人大开眼界。帕米尔景区规划总面积3.1平方公里,由石头城景区、金草滩,塔吉克民俗村、综合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五大区域组成,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家“国际高原风情旅游目的地”的称号。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背景介绍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很多关于帕米尔的记载。《穆天子传》称之为舂山(读音为充),谓“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汉书·西域传》称其为葱岭”。《水经注》引《西河旧事》云:“葱岭在敦煌西八十,(一作千里)其山高达、上悉生葱。”很显然“舂山”和“葱岭”取义于“山崖高耸郁葱葱”,这与塔吉克人观念中“帕米尔”一词的含义有其一致性。此外《大唐西域记》称其为“波谜罗”,而《新唐书》称其为“播密”,实为“帕米尔”一名的同音异写而已。
景区介绍
我国境内的帕米尔指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海拔多在3200~4500米之间,最高处海拔7700多米。它因雄踞地球之巅,因此享有“万山之祖”的美誉。许多旅行家经过这里,都留下了令人神往的游记。这里虽然地势高,温度偏低,不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降水略多,草场质量较好。因此,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高原雄鹰的独特民族风情,同时还可以饱览高原美景。帕米尔地区是古代东西交通的要冲,对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唐时期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帕米尔高原向西北延伸,直达大月氏、康居、安息及黑海之滨等地的。由于在历史上,帕米尔高原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代曾在此地设置葱岭守捉城,元代曾在这里设置站赤(蒙古语,意思是驿站)。如今,从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中巴友谊路即由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跨越;我国通往亚非拉一些国家的国际航线的班机,也在这万仞高原的上空飞过。
景区人文
- 金草滩
金草滩景点,即新疆帕米尔高原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阿拉尔湿地属于沼泽化草甸,海拔3100米,总面积约十万亩。夏季的,阿拉尔湿地,是一片绿色草甸;秋季湿地的植被也变成了黄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似披上了一道金光,故得名“金草滩”;到了冬季,阿拉尔则是一片“银装素裹”的雪原,更是美不胜收。在湿地中间,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即塔县的母亲河—塔什库尔干河,她发源于新疆与阿富汗的交界处,流经塔县、阿克陶县境内,于阿克陶县境内的两河口,汇入叶尔羌河,全长两百九十八公里,是叶尔羌河的主要支流。
塔县的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这里出产的帕米尔冰川矿泉水,矿化度低,化学类型简单,属偏碱性或弱碱性水,PH值在7.2—8.5之间,属于国际公认健康水。帕米尔冰川矿泉水、冰川温泉水和冰川系列高档美容产品,水源来自帕米尔高原著名的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罐装点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度,属世界第一。帕米尔冰川温泉水因其水源珍贵,水质优良,限量生产,每年产量足够供应30万人次饮用,除去国家机构、空军飞行员特供、英国皇家空军和出口量,目前在国内仅够供应10万人次饮用。产品只供追求饮水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成功人士享用。
为了保护湿地,在湿地内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经营性建筑,但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更好地服务游客,在湿地北端,草滩大道西侧,规划了综合服务管理区,旅游厕所、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场所等,所有建筑都与湿地景区功能与景观环境相衔接、相协调,并设置了合理的路网布局和消防通道。该景区以草滩大道,为轴线逐次展开古堡文化、民族风情、湿地观光、休闲娱乐、自然体验等具原生态和湿地特征的景观序列;全部采用原生态环保材料——进口松木做成木栈道并有机连接各景点,景观结构为“一轴、两廊、四区、多点”
- 一轴:即沿草滩大道向两侧展开。
- 两廊:西侧廊道是文化廊道,向游人展示塔什库尔干悠久的古堡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西域民族文化。东侧廊道是湿地廊道,以草甸湿地为主体,自南向北,形成的绿色的草滩廊道;以河流湿地景观与沼泽湿地景观组成。
- 四区:即综合演艺广场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古堡文化展示区、湿地休闲漫步区。
- 多点:依据与城市和湿地的关系,在各功能分区内,设计了多个小的休息平台以及景观节点,展示不同的文化内容。
综合演艺广场区,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最多时可容纳6000人游览、集会、活动。这是有名的圣泉所在地,据说此泉眼非常有灵性。这边是演艺舞台,舞台背对石头城,面朝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川,夏季每晚游客能在此欣赏到我县文工团演员表演的塔吉克族等新疆其他民族的代表歌舞节目。这也成为了风景区的一大独特之处。此处还是观赏被誉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冰川和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古石头城遗址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也是最佳摄影点,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摄影留念。
仔细看看,整个木栈道造型是一只大雄鹰展翅翱翔之姿态,中间套一小鹰,可以站在石头城上欣赏大地之鹰的雄姿。这主要寓意着塔县经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城市面貌必将焕然一新,成为帕米尔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设置了不同文化及观赏内容的观景平台,站在纳依观景台,形状有如塔吉克族的“鹰笛”,主要想展现塔吉克族的文化。除了这一处观景台外,在湿地上,还因地制宜的设计了鹰头观景台、鹰爪观景台、涌泉观景台、鹰舞观景台、亲水平台、休息平台、古堡文化观景台等等,满足游人的各种需求。考虑到当地气候条件和规划基地地形和土壤情况,植被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综合考虑阔叶的、抗性强的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为补充的植物布置原则进行种植。力求体现当地特色,形成季相景观。在不同的功能区重点营造不同的特色植物景观。
植物的选择如下:乔木:欧洲大叶榆、裂叶榆、长枝榆、高原柳、新疆杨、镘头柳、圆冠榆等。灌木:黄刺玫、紫穗槐、疏花蔷薇等。一年生草本花卉:万寿菊、孔雀草、一串红、百日草、矮牵牛。
- 石头城遗址
尊敬的各位游客,在进入石头城遗址景区之前,请允许我为您做如下提醒:第一,石头城遗址景区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帕米尔旅游区核心景区,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欣赏到他的魅力,请爱护文物,保护每一颗石子,除了你的足迹,什么都不要留下;第二,石头城建设在突出的台地之上,请一定注意安全,沿着我们的木栈道行走,不要攀爬,不要走出木栈道,因为你的安全,是我最关心的,也是你的家人最关心的;第三,海拔高,氧气少,要慢慢走,悄悄说,不能因为景色太美而忽略关照自己,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如果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还请大家见谅,那是因为我也有点缺氧,但是我们塔县人“缺氧不缺精神”,一定让你不虚此行。
用石头垒建起来的城堡遗址,有什么可看之处呢?我是不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呢,首先感谢您不辞辛苦来到了新疆的最西南,来到了让多少人望而生畏的帕米尔高原,来到了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您今天站到这里,您的人生就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其次,石头是大自然最普通的物质,俯首皆是,随处可见,再平常不过,可是石头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人就是从石器时代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文明历史的。当我们的祖先一万年前,拿起一块石头敲敲打打的时候,人类的文明便静静的开始了,而我们的石头城,就是这历史的见证。第三,从公元初期一直到清朝,历经不同朝代的更替,他始终是帕米尔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中心,这一核心地位从未改变。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古石头城被认为是公元初期塔吉克人先祖建立的“朅盘陀国”的都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石头城遗址,199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位于塔县县城的东北角,是用石头垒建起来的城堡,修建在塔什库尔干河左岸高约20米的孤丘上,地势极为险峻,易守难攻,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石头城大体上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我们现在的所在的位置基本属于外城,外城方圆3600米的范围,大都为居民住地,如今外城已经严重受损,但仍可看出一个大概的城墙痕迹,一些露出地面的城墙、炮台和居民住宅的遗址轮廓依稀可见。西、北墙外存马面,四角曾有望楼。石头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环境艰苦,几乎无土可取,而塔吉克人先祖却在这里修建了这样宏伟壮观的城堡,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塔吉克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强大。
石头城现在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在历史上却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从古至今有许多中外历史名人都曾经驻足于此。东晋的著名僧人法显,曾经早于玄奘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在他的《佛国记》中曾经记载:朅盘陀国在葱岭之中,这里是高寒山区,除了麦子能成熟之外,其他谷物都不能生长,当地生活有一千多名和尚,都属于小乘佛教。玄奘法师更是记载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汉日天种”的故事;马可波罗惊奇于体型硕大的盘羊;斯坦因更是对这里情有独钟,曾四次往返于帕米尔高原。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和你们一样,对我们的石头城感慨不已。
史料记载,公元初期塔吉克先祖所创建的朅盘陀国在当时的帕米尔高原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佛教文化中心。据《法显传》记载,朅盘陀国“每五年举办一次佛事大会,佛会期间,四方沙门云集,众僧庄严而坐,坐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花,而国王及群臣则像遵照法令一样供养众僧一至三月”。供养完毕后国王还会赠予贵重珍宝。
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朝名僧玄奘在求取真经回国时路经帕米尔高原,在当时的朅盘陀国曾逗留22天,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有关“童受伽蓝”的有趣故事:据说在700多年以前(约公元一世纪),朅盘陀国在无忧王执政时,他的势力在帕米尔比较强大,当他听说呾叉始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童受(印度佛教的四大思想家之一,又名鸠摩罗多,与当时的马鸣,提婆,龙树齐名,号称四日照世)的大名后,不惜兴兵征伐呾叉始罗国,强行把童受接到本国,并为之修建伽蓝,将自己的王宫改建为寺庙。寺庙台阁高广,佛像威严,雄伟壮观,让童受在那里做了住持,自己则迁居到王宫的东北隅。朅盘陀国无忧王将高僧童受接回自己王宫的时间正是公元1-2世纪的事。童受到来时王宫已建成,由此可以推测,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建于我国东汉(公元25-220年)中期,即公元50-60年间。另有一重要线索,我国西汉时代(前206-公元前23年)有西域都护府统辖的36国,其中有8国即在帕米尔高原上,其中的蒲犁国就是在塔什库尔干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蒲犁国,王治蒲犁谷……”,有人证实汉代的蒲犁谷即后来朅盘陀国王宫所在地石头城。公元713年-727年(唐开元年间),藏族先民建立的吐蕃古国,势力达到了帕米尔地区,朅盘陀国国王裴星带领一部分塔吉克人离开帕米尔,归附了吐蕃,从此朅盘陀国灭亡。此后,唐朝设立 “葱岭守捉”,到了清朝,这里是“色勒库尔回庄”和“蒲犁厅”。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平台,是整个石头城的最高点,也是内城的中心。内城保存较完整,古代城堡的威严依稀尚存,它主要是王宫,官府,军政官员宅第和佛庙组成。内城从台地脚下砌起,与顶齐高,下大上小,形成壮观的城楼,城墙用泥和石块砌成,目前大部分城墙、城垛、女墙、角楼、和东北角大门尚保存完好,内城墙同时也是房屋的墙壁,在墙壁上可以看到佛龛、壁橱及烟囱槽道,城中建筑物全部坍塌,地面布满石块,还存少量巨石和土墙。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博望台。根据专家考证,这个平台就是当年朅盘陀国国王处理朝政的地方,平台的东面是喀喇昆仑山脉,西面是兴都库什山山脉,北面可以远望雄伟的慕士塔格峰,南面则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在这群山环绕之中,朅盘陀国都城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而在此处处理政务的国王,还真是有种君临天下,威风八面的气势!
博望台是什么意思呢?博是大、深、广的意思,所以我们这个平台取名叫博望台有3层意思:第一,就是取字面之意,站在这里,看到的是最远的、最多的、最宽广的;第二,博望是凿空丝绸之路第一人,张骞的封号,我们引用张骞的封号,就是想表达塔吉克民族像张骞一样,勇敢、坚强、无所畏惧,十几年如一日,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坚持自己的信念;第三,我们塔县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却永远和中央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正如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意义一样,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塔吉克人,与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玄奘讲经处:这里就是公元644年,玄奘东传佛法时在朅盘陀国停留并讲经22天的地方。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18年9月的一天,江西曹山宝积寺的法师们踏着玄奘法师的脚印拾级而上,进入王都内城,在“玄奘讲经处”齐诵由玄奘亲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悠扬的诵经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千年前那场长达22天的法会并未结束。玄奘慈悲又宽慰的眼神看着眼前虔诚诵读经文的后世弟子们。大家似是感受到玄奘强大气场的加持,不少法师激动得落泪,内心的感动与感恩难以言表。只有以实际行动发大愿,立大志,以诸佛菩萨与玄奘为榜样,上求下化,誓成佛道,方能报佛恩之万一。保祖国国泰民安!朝拜之后,此次曹山僧众“重走玄奘路”功德圆满。就在此时,西天惊现五彩佛光,祥瑞吉兆,彩霞漫天,让法师们久久凝望。1980年,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集中对石头城遗址北角的20个屋舍中的4个进行调查,发掘出了陶片、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的铜钱以及3至8世纪在克什米尔地区广泛流传的梵语文字手抄本和一些文物,并对其中的木炭进行检测,确定其时间为1300多年以前。石头城遗迹面积大,内容丰富,有宫殿民居遗址,有寺庙和壁画残存痕迹,更有城堡围墙痕迹。石头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但在调查过程中发掘部分陶瓷,雕塑品和文书,现收藏在县博物馆的羊形陶罐和石雕都发掘于石头城里面,两件文物经鉴定定为国家级文物。
- 非遗传承展示中心
在展示中心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集中的展示和精准扶贫,成效展示。塔吉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六项、塔吉克族民歌、塔吉克族服饰、塔吉克族婚俗、鹰舞、马球、引水节和播种节。塔吉克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十项、塔吉克族民歌、塔吉克族服饰、塔吉克族婚俗、鹰舞、马球、引水节和播种节、牦牛叼羊、塔吉克丧俗、肖公巴哈尔节、塔吉克族刺绣。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服饰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服装主要以棉、皮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服装,由于那里的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独特的服饰。代表了塔吉克族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
塔吉克族的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颜色鲜艳,色彩十分丰富,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子都戴用黑羔皮做的“吐玛克”(圆皮帽),是塔吉克人的一个重要标致,这种皮帽在式样上和做工上,都与其他民族不同,皮帽的里面是黑羔皮,外面是黑绒布面子。顶部也是黑绒布。下面则用红的或蓝的平绒和伯克赛木绸及艾特列斯绸等滚边。帽面上下全都用各种丝线绣出图案。这种帽子非常适宜于高寒山区的天气条件。热时可卷起来戴,冷时则可戴至脖颈处。十分保暖,做工十分考究。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皮帽在选用的绸料颜色和绣的花纹方面均有不同,小孩的皮帽则用白色绸子作面,里面仍然是羔皮。无论哪种皮帽,帽沿都可以放下来。夏季,男子头戴用白布刺绣而成的花帽,称为“夏依达叶”。有的小白帽上无花纹,但有用本色的线或是用缝纫机缝纫的图案。
男子冬季穿棉或皮袷袢,夏季穿套头衬衣,扎绣花腰带,夹袷袢,长裤。冬季还穿彩色长筒毛线袜,穿“却罗克”(一种用黄羊皮,牛皮或驼皮自制的尖头软底皮靴),这种靴多为紫红色,轻便耐用,深受塔吉克人的喜爱。
塔吉克族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颜色也十分艳丽,妇女们大都喜爱装饰。年轻媳妇头上缀满贝壳和用丝穗(塔吉克语称为“曲吕克”)作的辫子。耳朵上则戴有耳环、耳坠等贵重饰物。颈项佩戴珍珠或银制的项链(称为“迪瓦依热克”)。胸前戴圆形大银饰。手戴戒指和镯子。塔吉克妇女都有一顶“库勒塔”帽,这种帽子分冬夏两种,夏季的“库勒塔”帽为圆顶硬壳帽,帽子顶和四周都绣有花纹或图案,十分美丽,冬季的“谢依达依”帽则有后围,天冷时可以放下来,以保护脖子,不受冻,这种帽子同样在帽顶和四周都绣有花纹,帽子的花纹千变万化,几乎所有的帽子的花纹没有相同的,但大都以黑色为底,绣红、黄、绿和蓝色的花纹图案,颜色十分艳丽。妇女们还根据自己年龄的不同在帽子上披上红的、黄的或白的用丝绸或缎做成的头巾。这种帽子是塔吉克族妇女的一种象征,在新疆只有塔吉克族妇女戴这种帽子。
塔吉克族新郎、新娘的装束更加引人注目。新娘除了戴“库勒塔”帽外,还要在帽子前缀一排叫做“斯力斯拉”的银色小链子,戴耳环,颈部戴大珠子项链,胸前佩戴“阿勒喀”圆形大银饰,辫子上饰丝穗或白扣、银元,手上还要戴手镯或戒指。除此以外,头上还要蒙一条长长的红色或黄色的头巾,脚穿长腰的“乔鲁克”靴,外穿红色的长大衣,把挂有银飾辫穗放在前面,两只手的无名指上,戴上戒指,也要系上红白相间的手帕,这种打扮如同仙女一样,十分动人。新郎的帽子上要缠红白相间的布,帽子的左侧还要耷拉下来一段,看起来别有风味。外穿绣花长袷袢,内穿绣花衬衣,腰间系绣花腰巾,脚登紫红色的“乔鲁克”靴,两手的无名指戴上戒指,并要系上红白相间的手帕。新郎和新娘这种大气、富贵的装束,被塔吉克人称为“国王” 和“王后”,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表达了新郎、新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忠诚不渝的决心。
妇女的服饰有已婚和未婚之区别,已婚妇女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臀后围后围裙。老年妇女则留一条辫子,不戴胸饰物。中年妇女留鬓发。未婚姑娘不留鬓发,4条辫子上不饰钮扣等物品,常以小铜链将辫子连结在一起。无论是小姑娘或已婚的青年媳妇及老年妇女,都喜欢连衣裙。年轻时,穿红色较多,年纪大了后,则以蓝、咖啡等深色的衣裙为主。塔吉克族的儿童的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男女小孩都穿绣花衬衣,特别是男孩穿绣花衬衣的更多,多数是白色衬衣上的领口、胸前和袖口绣花,也有在黑色、蓝色的衬衣上绣花。男女小孩都戴帽,男孩戴“吐玛克”(皮帽),女孩戴“库勒塔”帽,帽子上除了绣有花纹外,有的还镶嵌有彩色的珠子,十分别致。
塔吉克妇女不仅重视衣饰胸前、领、袖口的装饰,还特意装饰身后,组成衣饰的整体协调。不同样式的精心设计,产生的效果也不雷同。多在身后缀串珠、银元扣、宝石,串成两条如辫发式的装饰带,光灿闪耀,走动起来飘逸流动而迷人心弦。
塔吉克姑娘都善于刺绣,衣饰上绣织花卉纹样,被巾盖布、腰巾上也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她们不仅手艺不凡,做工还特别精细。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赋予她们刺绣纹样以无穷无尽的启示,纹样绣饰没有任何做作痕迹,一件件绣品,如天生地设一般,充满了富丽之美。
具体表现形态:
塔吉克族的服饰通过在帽、衣、袜、鞋靴和装饰品的特色,来体现塔吉克族服饰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巧夺天工的绣花技艺和制作技艺,用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设计,绚丽多彩的、富有特色的塔吉克族传统的民间图案,来点缀和美化自己的服饰,显示出塔吉克民族服饰的独有性和民族特色,表现出塔吉克族悠久的服饰文化和丰富文化内涵。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民歌
塔吉克族的的民歌历史悠久,内容十分广泛。塔吉克族的民歌是塔吉克族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至今的民歌有反映古老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歌颂爱情和宗教仪式的民歌,其种类主要包括有:习俗歌、爱情歌、叙述长诗歌、挽歌宗教歌和幽默歌等。每一个种类又包括许多类别。如习俗歌中有“故事歌”、“历史歌”、“劳动歌” 和“新民歌”等方面等内容。“习俗歌”中主要有: 1、古力阿洛甫(姑娘出嫁歌);2、斯别(婚礼早上唱的歌,让主人早早起来,招待客人);3、孜尧法特米克纳姚热木(表现热情好客招待客人的歌);4、黑吾力(新郎接到新娘后激动时唱的歌)。这些习俗歌都比较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塔吉克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如在《挤奶歌》中,对牲畜的相貌、牧草、甚至连牲畜的声音也作了形象地描写。在《夏赫曼·阿迈德》这首古老的婚俗歌中,把新郎比喻成国王,把新娘比喻成王后,人们赞美新郎和新娘,祝他们幸福天长地久,愿天下所有情人都成眷属。
塔吉克族民歌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歌词的内容上,不只是限于爱情,更多的是反映群众的生活和历史事件及哲理的故事,这些民歌都反映了群众性和时代记录的特征。在拍节和旋律上,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快也有慢,在调式上,也有变化,还有半音,这些特点都是和塔吉克族的历史和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十分不开的。
塔吉克族的民间“柔巴依”也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柔巴依”一词在塔吉克语中的含有 “四”的意思,与其四句一联的章法相合。但在塔吉克民间柔巴义的解释“对唱”,或者是“面对面”的意思。在民间的“柔巴义”的演唱形式是“你唱一首,我唱一首”;或者是“你唱一首,我唱一首,他唱一首”的形式,而且很少是自编,是比较固定。在塔吉克族民间有专门的曲调,可以演唱,在同辈人的聚会上,一人操琴,大家逐一演唱柔巴依,形成对唱,塔吉克族的“柔巴依”四句一联,结构紧凑,每首表述一个思想,简明快捷,意味深长。民间柔巴依收集到的已有上千余首,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有讲伦理道德、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但更多的表达爱情这一主题,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也往往采取柔巴依的形式进行对唱,表达爱慕和思念之情,传达爱的信息。
具体表现形态:
塔吉克民歌的表现形态多样,它根据每种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出的情调有所区别,传统民歌有独唱、伴唱、对唱等形式。有伴奏的形式,不带伴奏的民歌主要是“哀歌”或“山歌”,或者是孤独歌都可以采用清唱的形态。塔吉克族的各种传统民歌主要通过演唱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演唱时感情非常投入,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了另一种境界,非常感人。除了平时演唱外,还作为节日、婚庆时演唱的歌曲,以增加欢乐的气氛。在婚庆时有不少习俗歌,是专门在迎亲和举行婚礼时演唱的,提醒人们遵循友爱、和谐、热情的古老的习俗,表达美好的愿望。塔吉克族的传统民歌,除了不拘形式的演唱方法外,还有一种叫“柔巴依”的形式,即四句一联,结构紧凑,每次都表达一个主题,代表了民歌的一种较高的水平。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婚俗是塔吉克民族的一项重要礼俗。在程序上有择亲、提亲、定亲、击鼓祝福、迎亲、结婚仪式、婚后三日揭面纱等。每一个程序都有一些讲究和文化内涵。如击鼓祝福的仪式,这种仪式是举行婚礼之前,在举行婚礼的人家举行。其内容是举行婚礼的人家,要征得亲友们中有丧事人家的同意,若击手鼓,则表示同意。在举行击鼓仪式时,还要杀羊款待有丧事人家的亲友,这种相互体谅的和谐做法,比较独特。除此之外,还有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的文化。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中什叶派的伊斯玛依派,这在我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的文化都与其他民族不同。如音乐,没有大型乐器,主要是鹰笛和手鼓,但节奏快,富有欢乐的气氛和民族特色。又如新娘的服饰,不仅颜色艳丽,而且装饰品多,富有高原民族的特点。另外,无论新郎、新娘及伴郎、伴娘,在脸上都要画谱,点上60多个白点,表示吉祥,这在新疆的其他民族中也是罕见的。在整个三天的婚期中,体现了欢乐、和谐、热烈的气氛。
塔吉克族的婚俗历史悠久,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塔吉克族婚俗文化含量丰富,对研究塔吉克族的的文化、研究民俗学、人文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及宗教都有极其重要价值。同时,这对研究少数民族婚庆的音乐舞蹈,也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塔吉克人自古以来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并相沿成习。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有一些财主或牧主破坏这一传统,实行一夫多妻。塔吉克社会生活中认为为子女完婚是父母的神圣职责,离婚、休妻、离开丈夫是羞耻的,让孩子沦为孤儿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之一。
荷包传情。当小伙子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时,多数姑娘不作回答。倘若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她就会将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悄悄送到小伙子手中,并在荷包内装上一根已经烧焦了的火柴杆,这表示:小伙子啊,你是我的意中人。为了你,爱火已经把我的心都烧焦了。小伙子收到荷包后,会立即用一个红线缝合的小黄布包装上一颗杏仁送给姑娘,意思是:我将把整个心都给你;或者装几粒石子和几粒食盐,意思是:我爱你的心如同石头一样坚硬,如同石头一样不会变化;你对我如同食盐,我不能没有你(塔吉克人有崇敬盐的习俗,认为盐是世上最纯净的物质之一,忌污损盐,故有此说)。
在以物传情当中,青年男女赠送之物不确定,女子可给爱慕之人送烧了一半的火柴,男子也可送烧了一半的火柴,因为所送之物表达的含意是约定俗成的。刁羊传情。指刁羊场上男女青年的传情。刁羊场上,获胜的青年男子将所刁之羊压入胯下,在围观者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绕场一周.然后将自己的胜利品丢在喜爱的姑娘面前,以此向恋人求爱。姑娘如若接受小伙子的爱情,就会拜托身边年长的妇女,代表自己将绣花手帕系到求爱者的马头上。
舞场觅爱。喜庆场合塔吉克人常常击鼓吹笛,狂歌欢舞。这种时候,青年男子便随着清脆的鹰笛奏出的旋律,轻抖双肩,迈出舞步,面对围观的姑娘,使出自己高超的舞技,希图获取姑娘们的欢心和爱情。青年男子时而似雄鹰盘旋,双臂微微颤动;时而似鹰起隼落,舞姿刚劲有力。这时,多情的姑娘(也许是恋人)便含羞地将自己的红头巾搭在男子的左肩以示爱慕。有时一个男子的左肩同时披上几条红头巾,这是已有恋人的姑娘,或已婚少妇为了与自己的伙伴嬉戏,也把自己的红头巾搭在同伴所爱的那个男子的肩头,与她“争标”、“夺魁”,以假乱真。有时,姑娘为了戏弄某个小伙子,便将一条又脏又旧的老太婆戴的黑头巾搭在小伙子的肩上,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择亲塔吉克人在缔结婚姻时,首先考虑表亲:堂表、姑表、舅舅表和姨表,近亲中无合适的人选才和其他人家通婚。结婚的双方不受辈分和年龄的限制。也有入赘的婚姻,这主要是在女方无子嗣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婚姻方式。
提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要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可提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是在双方父母和年轻人同意的基础上,由男方的亲朋好友和邻里长辈中的几个人去女方提亲。去时要携带礼物:衣服、首饰和一只羊。女方召集自己比较重要的亲戚(一般为男女长者)接待前来提亲的人。男方的人一进门•即开口向女方提亲。男方由一位年长有威望者作为代表,表示结亲的愿望,并说:“前来提亲不为罪过,未商议好便走才是罪过。”女方的一位代表要对男方的要求给予答复。若是女方表示同意•男方代表即吻女方代表的手表示感谢,接着便举行定亲仪式。
定亲女方答应男方的提亲之后,男方一位主要的女亲戚便进入姑娘房间,给姑娘戴上带来的耳坠、戒指、红头巾。而后,双方即商定聘礼的具体数目和结婚日期。一切商定之后,为表示祝贺,女方将男方带来的羊宰杀待客。提亲和定亲仪式须在众人面前公开进行,不能有任何的隐瞒。
击鼓祝福婚礼的前两天,男女双方的主要亲戚即四处邀请亲朋好友。首先邀请村中在一年内发生不幸事故(主要是丧事)的家庭,将这些家庭的人请到家里热情款待,然后将手鼓放到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干悲痛之泪,为新婚的青年人祝福。如果他们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开始进行婚礼的娱乐活动。
婚礼时程安排塔吉克人对婚礼十分重视,一般日子选在秋高气爽、牛羊肥壮的季节。结婚时期为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在家中准备菜肴.接受亲戚祝贺。亲戚的礼品一般是4一6个馕,在馕上摆放衣服、用品或首饰,最亲密的亲戚送羊。母亲或长嫂在礼品上撒面粉,以示吉祥。新郎穿戴婚礼服饰,新娘则躲在自己的屋子中不露面。双方亲友分别在男、女家吹弹歌舞。第二天各在本村范围内举行更大规模的娱乐活动。在举行婚礼期间,前往祝贺的亲邻都穿最好的衣服,往往一家结婚,全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一般是在第三天上午迎亲。相距较远的,新郎第一天即前往迎亲,次日返回家中。
新人沐浴,喜着婚服婚礼的第一天中午,新郎新娘各在自己家中举行隆重的沐浴净身、喜着婚服的仪式。新郎的礼服为:吐马格帽上缠绕红白两色绸带或布条,穿绣花的衬衣和外套,系绣花腰带,脚穿绣花边长袜和红色靴子。新娘的结婚服饰为:头戴绣花小帽,帽前垂挂“斯力斯拉”(一排小银链),耳戴银制大耳环,在4根长辫梢上系大红丝穗,身穿红色长裙,外套大红袷袢,佩戴艳丽的头饰、项链、胸饰和辫饰,穿绣花长袜和红皮短靴。新郎和新娘在左右手小指上戴戒指,戒指上各系红、白绸4条。一切准备就绪后,宗教人士面对新郎,为其高声祈祷。祈祷之后,立即将早已准备在馕坑边的绵羊宰杀,为新郎的大礼驱邪,同时也是为新娘准备过门后的第一餐肉食。接着,新郎的父母及亲友争先恐后地往新郎礼服上撒面粉祝福。随后,在两名伴郎的监督下,新郎用清水洗净全身,并在伴郎的嬉戏和帮助下,穿上新婚礼服。
迎亲迎亲时,新郎骑上骏马,由一位已婚青年和一批未婚青年陪同,组成一支马队,吹打着乐器前往女方家。一路上,骑在马上的小伙子们一面刁羊,一面唱着婚礼歌《国王来临》(塔吉克人将新婚中的新郎比作国王)。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中出来许多人迎接。女方放出一只山羊,陪新郎来的小伙子们便骑着马去刁抢。女方的人则设法阻拦,打男方的马,不使对方接近山羊。如若男方的人将这只山羊抢到手,就会受到奖赏。塔吉克人将这一习俗称为“屯巴克”。当“屯巴克”进人高潮时,新郎骑马行至女方门口,女方隆重欢迎,新娘的两位女伴敬上两碗加了酥油的奶子,新郎饮毕后下马。这时,女方的长者给新郎和拜德尔汗等人肩头撒面粉以示祝贺(塔吉克人认为面粉是最纯净的物质,通过撒面粉相互祝福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新郎进屋时,女方的女宾们堵住门,男方的一位有威望的代表即将商定好的聘礼交与女方,女方的几位长者则坐在屋内查看收到的聘礼,挑选出最好的衣服为新娘换装。男方的一位女宾先进屋为新娘梳妆打扮,而后新郎方可进屋。接着举行结婚仪式和刁羊等庆祝活动。傍晚时分,迎新队伍启程返回时,新娘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及亲朋挚友施礼辞行,感谢父母及兄长们的养育之恩,然后挥泪上马,与新郎同骑一匹骏马返回男方家。一路上伴郎们仍然是催马刁羊,奏乐歌唱,十分热闹。到男方家后,要在门前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地上铺着红地毡,婆婆端上加了酥油的奶子,新娘新郎喝毕下马。男方的家人向新人肩部撒面粉以示祝福后,新人方可进屋。
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在女方家举行。这时,前来参加婚礼的长者和亲友都要在场,新郎和新娘站在一起,各有两位妇女(一已婚一未婚)陪同。由宗教人士海里派主持仪式,诵经祈祷。后拜德尔汗端来一碗清水,新郎新娘各喝一口,象征着从此将生活在一起。新郎新娘互换系着红白两色绸带的戒指。女方的一位妇女向新郎新娘身上抛撒糖果,孩子们便围拢上去抢拾。而后,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们一一上前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祝愿他们幸福美满,早生贵子,白头到老。然后女方父母走上前来,请新郎新娘就座。新郎则走上前去,对岳父岳母行吻手礼,以示敬重。最后众人奏乐歌舞,向新人表示祝贺。女方家以奶茶、酥油和点心等食品招待客人。
婚后三日揭面纱婚后第三天,即新娘进门的第三天,拜德尔汗和女方的有关亲戚来男方做客,娘家人要带来好的食品、礼物和一只宰好的羊。新娘至夫家,要戴三日面纱,这时,由拜德尔汗亲手将面纱揭下,然后给新娘拿来面、油、奶等东西,让她和面打馕,这象征着她将在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男方宰羊招待女方的客人,并给女方的每位客人送衣料等礼物。如路途较远,男方就要留他们住宿。再过一段时间,新郎新娘须回女方家探望父母,女方的父母和亲人将宰羊招待。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塔吉克人结婚时,男女双方都举办婚礼,众人则给双方送礼,因此从经济上来说,双方都不会亏损,甚至还会有进益。所以塔吉克人有这样的俗语:“婚礼是真主所赐之礼物”、“婚礼就是富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离婚只能由丈夫提出,有子女的寡妇很少改嫁。
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的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手持马球棍,用马球棍将马球打进球门的一种马背上的游戏和竞技。马球场长180米,宽70米,球门宽1.5米,高1米。马球有三种,一用粗羊毛绳缠成团,外面用黄羊皮缝制而成,富有弹性;二是用羊毛毡子缝制而成,中间放碎毡片和干羊粪蛋,既有弹性,又耐经打;在历史上还有一种木质的马球,塔吉克人叫“托赫”是用一种灌木的根茎做成的,直径都在12厘米左右,这种球没有弹性,但很结实,一般不容易打坏。
马球棍桦木或杨木做,球棍长约1.2米,下端呈铲形。还有一种马球棍是棒状的,如在手握处稍细,下端较粗,长约1米多。
计时器是塔吉克人用古老的计时的方法,用一个木制碗,碗的直径约20厘米,高约10厘米,在碗中间钻了一个小洞,然后在碗中盛满水,让水慢慢滴,水滴完,恰好是一场球比赛完的时间。这在事前要经过计算,然后再使用。马球比赛有详细的规则,双方共有12名队员,每一方6名,设有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岗位。并设裁判两名,记分员一名。每打10分钟,休息2分钟,一场休息5次,计10分钟,实打40分钟,分上下两场,中间休息5分钟。帕米尔高原海拔高,缺氧,过分较长的激烈运动,对人和马都不利。据说,还有每次上场有10人的,各队5人。作为一项游戏活动,没有严格的限制。
在比赛中不得随意退场,不得随意增加人,换队员要经过裁判的允许,弃权要在比赛的前一天通知组委会或主持人,并要说明理由。各队设队长一名。在赛前要宣布比赛规则,对违反规则的人要进行处罚。处罚的规定有:如不许用马球棍打人、打马;也不允许用马球棍杆拦住别的队员前进方向;不允许越位;不允许围攻裁判员;比赛中不允许下马用手、脚接触马球;马球杆必须是木制的,不能用金属的代替等。队员第一次违规,劝告,第二次口头警告,第三次黄牌警告,第四次红牌罚下,情节严重的,可以一次红牌罚下。罚下的队员不能用其他队员补充上来。在正式比赛时对优胜者将给予奖励。
对服装没有限制,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但双方要有明显的标记,腰间系红、黄、蓝色的腰巾。每队必须系统一颜色的腰巾,双方腰巾的颜色不得一样,以此来区别各队。在比赛或表演中,要有鹰笛和手鼓助兴,所吹奏的曲调也有讲究,一般演奏 “腾巴克苏孜”和“瓦拉瓦拉科克”(叼羊、赛马时演奏的曲调)等曲调,这些曲调节奏快,节拍一般都在6/8 、 7/8拍,富有鼓动性,令人和马振奋,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过去,打马球都很认真,在赛前都要进行训练,队员们常在一起在马背上训练打球、勾球、传球等技巧,不断提高技艺,对马匹要进行调教和保养,在饲料中增加一些精饲料,使马在比赛中有较好的体力。一个马球对都代表一个村、乡或者是一个部落,因而十分认真。
马球是一项激烈的而富有情趣的一项马背上的运动。马球看起来简单,但要求很高,一是对马的要求较严,不仅要求速度,而且要求有耐力和机敏,能配合主人做出灵敏的反应;对球员来说,要求有娴熟的马技,有驾驭马的本领,能分析和判断马球的走向和整个竞赛的趋势,能掌握主动权,既要勇敢,又要有智慧,既要较高的球艺,又要有较好的风格,整体素质要求较高。马球看起来是一项激烈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高雅的艺术运动。
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这两个节日过得时间短,每个节日只过一天,没有宗教色彩。民间的许多节日都来自宗教或是传说,但这个节日来自生产实践,根据当地人少、居住分散,气候恶劣的特点,组织大家进行生产的节日。在节日中,群众在“米拉甫”(水官)的带领下去上破冰山引水。把水引下后然后进行庆祝。
这两个节日都体现了塔吉克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过节时要求无论贫富,每户都要带一个馕到工地,对馕的质量没有具体的要求。馕拿到工地后,大家分摊吃,不分你我,不计较多少,充分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风格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过播种节时,通过过节的形式,向缺少种子的农户分发种子,使他们也能和大家一起播种,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快乐,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具体表现形态:
过这两个节日,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不宰牛杀羊,没有物质上的享受,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塔吉克人民的朴素的民风。塔吉克人的生活水平较低,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他们仍能保持这种朴素的民风,实属可贵。也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风气,使一些较贫困的人得到了帮助,同时也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
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的鹰舞
鹰舞是由舞蹈和鹰笛的曲调两部分组成。鹰舞为民间舞蹈,鹰笛的曲调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曲调。通过舞蹈的动作和不同的鹰笛的曲调,反映了塔吉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鹰舞的动作和鹰笛的曲调都十分优美,富有特色,在新疆的民间的舞蹈中独树一帜。
具体表现形态:
塔吉克族的鹰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间的传统舞蹈,遇到节日和喜事,塔吉克人都要跳起鹰舞,以表达他们的欢乐的心情。跳鹰对场地没有严格的要求,既可以在舞台上跳,又可以在田间地头上跳,也可以在家里跳,只要有鹰笛和手鼓伴奏,塔吉克就可以翩翩起舞。塔吉克族的鹰舞通过舞者的手、脚、眼睛及全身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情感。
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牦牛叼羊
牦牛叼羊是在帕米尔高原上举行的精彩激烈的的竞技,也是我国在海拔最高的地域举行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牦牛,也称旄牛和髦牛。《辞海》中说牦牛因叫声似猪,又称 “猪声牛”。牦牛多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空气稀薄的地区,并善在高山峻岭间驮运,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脾气倔犟,性情暴烈,难以驯服,但塔吉克族人竟敢骑在牦牛背上指挥来指挥去,可见其骁勇和驾驭牦牛的本领了。
牦牛叼羊是一项激烈的、扣人心弦的比赛。塔吉克族牧民骑在硕大的凶猛的牦牛背上,双方为争夺一只羊,而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骁勇和剽悍的塔吉克族牧民,拚着娴熟的技艺,时而扬鞭策牛朝前冲,时而侧身把鞭子衔在嘴里,双手去夺羊,时而又双脚夹着牦牛肚,冲过去,侧身弓腰,双手像钳子似的擒住山羊,直到把山羊的一角压在自己的鞍下,冲出了对手的包围。但双方队员互不相让,你争我强,呼喊声,吆喝声连成一片,犹如厮杀的战场。这种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竞技,常常会招来数百名到数千名的塔吉克族群众来观看,成为帕米尔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牦牛在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都有分布,但是,那里的牧民没有骑上牦牛叼羊的习俗,在中国只有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牧民有牦牛叼羊的习俗。在遇到传统的古尔邦节、肖贡巴哈尔节等重大节庆、当地牧民的婚庆,都会举行牦牛叼羊的比赛或表演。牦牛叼羊的比赛场地一般设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草原上,场地的大小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场地要求在一块较平坦的草地,在草地的中央东西或南北方向,相距100米的位置上,分别挖两个直径60多厘米,深50多厘米的坑。选手要把所叼的山羊扔进自己的坑内,就算胜利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场“战斗”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回合,换几批选手轮番“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所叼的羊必须是一岁以内的白色山羊。山羊要经过宰杀,去其头,脖子口要用绳子系紧,防止血水溢出。不允许叼活羊。参加双方都是代表一个部门或是部落,各方人数在10到15人不等。比赛时,不允许用鞭子打人、不允许用鞭子打别人的牛,也不允许用牛闯人。比赛时设有裁判,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山羊放进坑里的次数多为胜。整个比赛过程都会得到群众的监督,对于一些违规行为,群众会立即指出,对于一些队员的不文明行为,将会受到群众舆论的谴责。
比赛开始时,裁判将山羊放在场地中央,双方队员开始叼羊,从此,拉开了激烈叼羊的序幕。优胜者没有奖状、没有奖杯,而发奖品,奖品也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有红绸子、缎子被面、地毯、牛犊、羊羔等。一般由主办单位负责人或是主办人发奖。比赛结束后,人们纷纷向胜利者祝贺,这时人们吹起鹰笛,打起手鼓,跳起鹰舞,人们载歌载舞进行庆祝,这时赛场上会出现一片欢腾的景象。
具体表现形态:
塔吉克族牦牛叼羊是塔吉克族牧民骑在牦牛上,为争夺一只羊儿进行的一场激烈的战斗。争夺活动都在牦牛背上进行。牦牛虽然跑得慢,但脾气倔犟,塔吉克族牧民将缰绳的一头穿在牛鼻子的铁环上,缰绳的另一头由手来控制,靠牵动缰绳的左右,来控制方向。但是尽管这样,牦牛仍有不听话的时候,往往将主人带到人群里。双方的队员须将叼的羊丢在指定的坑内的次数多的为胜,为了做到这一点,双方的队员将开展激烈的拼搏,因而这项活动显得精彩而引人入胜。
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的丧俗
塔吉克族的丧俗也受到宗教的影响。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致相同,但塔吉克族是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依派,另外,在历史上还信仰过拜火教,因而,在丧葬习俗上就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所区别,并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人去世后,要净身,并要很快报丧,及时通知亲朋好友,众乡亲得知后都会含着泪水和呼喊去悼念和帮忙,男女亲友要到死者的家里分别安慰亲属。一般男的在屋外,女的在屋内。尸体裹好后,要抬出屋外,在出殡之前,还有一些讲究,当死体抬出物外时,要把天窗关好,并要在炉灶里生起烟火,为死者送行,为死者祝福。若死者家中有孕妇,那么,那孕妇要从殓衣中抽出一根线,缠饶在手指上,以求在分娩时能够平安,若死者是一位未婚的姑娘,那对死体要进行一番特别的打扮,希望她能与屋中的柱子成亲,完成她的婚姻大事。当死体抬出之前,死者的亲人要吻死者的手,进行告别。然后把尸体放在院子的地上,宗教人士要念经祈祷,然后送往墓地埋葬,大家都要去送行,但女的不能去墓地。塔吉克人都实行土葬,人去世后的三天内要埋葬,并要挖好墓穴,墓穴为长方形直穴,用石头切成,男子的墓穴为齐腰深,女子的则是齐肩深。墓的方向是头北脚南面西,脸朝麦加方向。尸体在埋葬时,上面要绷一块布,塔吉克人把这块布叫“凯先干”,防止阳光照到尸体,据说到阴间去的人灵魂见阳光会感到羞愧。
尸体用白布裹,不放任何随葬品。塔吉克人的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人无论死在那里,都要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在送葬时,家族墓穴较远的地方,要用骆驼运送尸体,而那只骆驼要经过一番打扮,骆驼的头上要缠上红白相间的布,骆驼的身上要披彩色的线毯,死者若是年轻人,线毯的颜色则要大红大绿要鲜艳,死者若是老年人,则用咖啡色或是蓝色,图案较少的线毯。在大同乡,过去为死者送葬时,还有专门为死者送葬时演奏的“塔里肯”曲调,一般在为青年人和有名望的老年人送葬时,才会吹奏这种曲子。人们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唱起了“送葬歌”歌,歌中唱道:
“无情的世道,∕对人类毫无慈悲。∕人就是来了又走,∕无论先知还是平民最终进到黑土内。∕我们最终都要穿起无领的白衣(殓衣),∕骑着木马(指抬尸体的灵柩)或升入天堂或进地狱。∕我们骑着木马来到一个没有门、∕没有天窗的小屋,∕这就是我们的墓地。∕死神盘问我们,∕我们该作如何回答?∕无论是达吾提的儿子苏来曼(伊斯兰教圣人)还是尤努斯(传说人物)都进了这黑土地,∕他们去的时候,∕天上刮起了尘暴,∕∕所有的平民为他们流泪。∕我们要早晨鸡叫的时候起来做祈祷,∕这样会减轻我们得罪孽。”
人们在这种歌声中为死者送行,希望他们进入天堂,得到安息。在死者埋葬的当天晚上,死者的家里要杀一只绵羊,供来参加灯祭的亲友们使用,而他们自己家里的人则不允许食用,吃完肉的骨头不允许乱扔,要在指定的地方埋掉。据说,这只羊可以把死者带到天堂。灯祭时由海里派(宗教人士)在灯前念经祈祷,灯捻是用棉花和羊毛做成,据说这种灯捻可以照亮死者去阴间的道路,希望死者早日进入天堂,灵魂得到安息。
塔吉克人去世后,都要埋葬在自己的墓地。坟墓形式也是多样的,一般的墓为长方形墓台,长2米,宽1米,高0.5米,在墓台南端占整个墓的三分之二处,垒有40多厘米高,30多厘米宽的泥土做成的三角架,架上有泥塑的马鞍形饰物,死者年轻的涂白色,年长的涂灰色。过去,经济条较好的家庭或是当地有影响的人物,为死者造拱北形的陵墓,墓的墙上绘有图案,如牛、马、黄羊、山羊、绵羊、衣物、生活用品、花草、野羊角等,记录了死者生前的业绩和活动,同时也表达了对死者美好的祝愿。一般一个拱拜里有一至三座墓葬不等。绘画用的颜料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有色土料,具有颜色鲜艳、不易退色的特点。另外还有石堆墓和石围墓,这是伊斯兰教较早的埋葬形式,这种墓现在已不多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肖公巴哈尔节
肖公巴哈尔节“肖公巴哈尔”是塔吉克语,意为“迎春”。“肖公巴哈尔节”即“春节”,又叫“诺鲁孜节”。“诺鲁孜节”也是塔吉克语,意为“新日”、“新年”或“新春”。中国塔吉克人又将这一节日称为“且得恰德尔”,意思是“洒扫庭院”。
肖公巴哈尔节的产生和形成可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在正式的宗教尚未形成、人类还普遍处于自然崇拜之时,中亚生活着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或半游牧的东伊朗部族。根据草原畜牧的特性,他们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他们认为春季是新生活的开始,便称之为“诺鲁孜”,在每次春季迁徙之前,均要隆重庆祝诺鲁孜,而后便开始一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冬窝子是固定的,每一部落在春季结束时,便向自己的冬窝子迁徙。此时,他们要去祭奠自己祖先的陵墓。这种传统称之为“美赫尔甘吉”(丰收节)。这样,在古代东伊朗部族中,便形成了春季的诺鲁孜节和迁往冬窝子时的美赫尔甘吉节。到中世纪,由于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对季节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于是将春季昼夜平分的这一天(一般为公历3月21日)定为诺鲁孜节。
有关肖公巴哈尔节的产生和形成,塔吉克人中有这样的传说:在伟大的加米西德大帝统治着由东至西的大片土地时,他创造了酒,创造了金碧辉煌的宝座,还创立了诺鲁孜节。相传,加米西德大帝正是在诺鲁孜节那天登上宝座的,因此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从此,每年隆重庆贺这一天便相沿成习,逐渐形成诺鲁孜节。在中亚统治达230年之久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9〜前330年)时代,当太阳进入白羊宫时,开始过诺鲁孜节。
以上传说和历史说明,肖公巴哈尔节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塔吉克族在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将肖公巴哈尔这一天看作是祝愿实现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日子。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将房屋里外打扫干净,清除一冬所积污物,然后在屋里的墙上画一定的花纹,并洒面粉以示祝福。同时还要准备各种节日食品,并且一定要烤制一个过年用的大馕。节日当天,人们在众人推举的“肖公”(率领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领)带领下去各家拜节,进门便道“恭贺新禧”,主人回答“但愿如此”。接着将面粉撒在肖贡及来客肩上以示祝福,而后热情款待来客。按照习俗,先由肖公亲手将大馕瓣成块状,念一句“比斯米拉”,并吃一口,然后众人一同进食。妇女们在家中待客,孩子同男人去拜年/姑娘媳妇则携带节日油馕去给父母亲友拜年。节期为3天。
肖公巴哈尔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宗教色彩,因此节日期间人们感觉很自由。人类总将新春看作新生命的象征,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的恩惠,因而人类总是用最美的诗句来歌颂春天,塔吉克人的肖公巴哈尔节的中心思想正在于此。在塔吉克人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肖公巴哈尔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绚丽的色彩在塔吉克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刺绣
刺绣是塔吉克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之一,其品种繁多,绣技精美。绣品主要是在花帽、袷袢、连衣裙、坎肩、衬衣长裤、腰巾围裙、头巾、荷包、手帕等数十种服装配饰上。
塔吉克族服饰涉及刺绣工艺的部位
(1)花帽刺绣、塔吉克族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刺绣花帽。男帽是用黑羊羔皮做的圆筒形皮帽――“吐玛克”。这种皮帽在样式和做工上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皮帽里外都有羔皮,顶部和四周的绒布上镶饰一条宽不盈寸,长度仅十几厘米帽檐,绣饰数道细花纹,边缘绣一条阔花边,十分考究。女帽则在只有15-16厘米长、8厘米宽的黑布面上,用精细的十字绣法绣出一个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独纹样,再加绣一个二方连续小花边框,缝结在圆形黑底帽子上,冒顶也刺绣简单的十字绣适合纹样。
袷袢刺绣、“袷袢”――塔吉克族男子所穿无领无扣、对襟、下摆不开衩、袖长过手指、衣长过膝的长袍。在袷袢中很多部位有刺绣工艺的装饰。首先是袷袢镶边刺绣,边沿、底摆、袖口镶边,在镶边上面常常设计刺绣图案。其次是袷袢的后部、领口、袖口刺绣。
连衣裙刺绣、塔吉克族妇女无论老少都喜欢穿绣花连衣裙,妇女的连衣裙多在胸口、袖边和裙下垂边缘刺绣艳丽的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
坎肩刺绣、坎肩纹饰多见于胸围对补襟、肩边,刺绣时,多强调两角和脖下的纹饰构成。
衬衣长裤刺绣、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长裤,在夏季穿套头衬衣长裤,天凉时再加单袷袢;冬季穿棉袷袢、长裤。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口都有适合纹样的刺绣图案,而长裤在侧缝和裤脚边刺绣。
腰带围裙刺绣、塔吉克族男子无论冬夏都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绣花腰带或腰巾。腰带是一条细长的绣花布带,夏季系在绣花衬衣上;腰巾有方形和三角形两种,系在袷袢上。
塔吉克族服饰配饰刺绣。塔吉克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不但在服装上装饰刺绣。而且把一些很不起眼的配饰也刺绣的美轮美奂。塔吉克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其它用品,如被面、枕头、花毡、鞍垫等上也常常有精美而艳丽的刺绣设计。
二、塔吉克族服饰刺绣艺术设计内涵
(一)图案特色
(1)写实型、刺绣图案造型的特色就在于自然写实。既保留了自然对象的基本特征,又体现了花纹图案的美感,巧妙地表现出栩栩如生的自然动态。例如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花卉、枝叶、蔓藤、果实等等,形象典型生动,表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抽象型、抽象型图案在塔吉克服饰刺绣中运用比较广泛,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以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不规则的点线面等各种形态构成的图案;另一类是变形夸张的牛、羊角雕鹰形象等等。
装饰型、它是采用提炼、夸张、添加、变形等手法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图案形象,追求装饰型图案的美感形式,如菱形纹、回纹、波浪纹、如意纹、万字纹、云纹等都有着高度的装饰性和趣味性,给人以美的启迪和强烈的艺术感受力。
组合型、把相互有内在联系的图案巧妙地组合在某一图案中,构成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意趣无穷的组合造型。要求组合内容自然贴切、形式多样、结构严谨、疏密适宜。
(二)色彩魅力
(1)单色、塔吉克族崇尚的色彩一般有红色、蓝色、黑色、白色、绿色等,这些颜色均给人鲜明、率真的感觉。由于长期以来生活在高原地区,色彩环境比较单一,他们喜欢用丰富的色彩来渲染生活的气氛。
(2)间色、他们常采用绚丽色彩的刺绣来装饰服饰,目的也是增加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如塔吉克族服饰刺绣色彩强烈、对比鲜明,大都采用黄、绿、紫等鲜明艳丽颜色,注重刺绣与服装之间的色彩对比。
(三)丰富多样的技法风格
(1)平针绣、这是刺绣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法之一。按纹样的距离宽窄纹饰的结构走向将色线平行单线排列,不留空底。如需要间色衔接时,再用深或浅线进行第二次排列刺绣。平针绣的特点是有立体感。
(2)辫针绣、也称连环绣,因其绣出的绣品像发辫,故称辫针绣。其绣法是用钩针刺于面料下时,将绣线挂在钩针上,随即拉出面料,布以自然环状扣,如此按纹饰线条走向反复刺绣,环环相连,犹如发辫。其效果规整秀丽,气势浩大。
(3)结绣、顾名思义,就是打结刺绣。其绣法是将布料经纬线以四根一组抽去第五根,形成方格排列;然后在方格内找两个对角线穿针刺绣2-3次呈一个结扣,再按一个斜式走向以田字格按纹饰色彩刺绣挽结不同的彩线。结绣的效果富有立体感,具有明显的凹凸状,密布组织,很少留有空间,纹饰美丽厚实,有很强的观赏性。
(4)十字绣、在面料上每2根抽去一根经纬线形成多种方格,然后在每个方格内的两个对角点上绣出十字交叉的网扣。其纹饰缜密精细。
(5)串珠片绣、将各种形状的珠子穿针,用线串连在一起,按纹饰走向缝扎,等纹饰形成后,再在纹饰的空间、边缘按需要用缝扎手法将各种色彩的金属片固结在面料上,与纹饰共同组成一组或多组的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其效果如同浮雕,光耀闪闪。
(6)综合绣、根据纹饰和布料的需要,用多种绣法为一体,绣制出美丽的纹饰。它可使绣品更具有欣赏性。
塔吉克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塔吉克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塔吉克族服饰的无穷魅力。塔吉克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塔吉克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并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高原人民精湛的精神境界。
- 彩云人家民俗村
塔吉克民俗村位于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大道东侧,行政隶属于塔什库尔干乡瓦尔西迭村。为了传承悠久的塔吉克民俗文化,在塔吉克民俗村内,能让游客欣赏到塔吉克婚俗、塔吉克传统民歌、塔吉克鹰舞、塔吉克服饰等品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及各类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村内的景观化风貌改造也都高度融入了当地各种元素,其中民俗村内的丰收广场,创意和设计手法紧贴生活实际,理念源于“雪山下的勤劳人民”;雪山、冰川为万水之源,水滴的形态柔美纯净,从古至今滋养着塔吉克民族生生不息。
塔吉克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辛勤劳作、耕耘,收获着大自然的馈赠,丰收的喜悦洒遍帕米尔高原的每个角落。 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塔吉”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王冠”。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塔吉克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寒山区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典范。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民俗村以原生态村落为原型,定期举办节庆活动、民俗文化,集中展示了高原民族独有的文化。
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民俗村就是以此为原型,依托传统文化,打造成为了原生态的民俗村落。
“在中国新疆的最西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拥有纯正的欧罗巴血统,颜值逆天!他们世代守卫祖国的边疆,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们就是“高山之鹰”、“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学术界一般认为“塔吉克”是波斯语“王冠”之意,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的雅利安人。也被称为东伊朗人。
1 自动引用通知